昨天堂主在下班坐地铁的路上,看到一个6岁的小朋友把位置让给了一个素不相识的小弟弟,而4岁小男孩也特别懂礼貌,赶快大声说:“哥哥,谢谢哥哥,我给你拍掌。”这一幕让我们周围的成人的目光顿时停在了这两个孩子身上。
谦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一切真正的和伟大的东西,都是纯朴而谦逊礼让的。可是现代生活中,许多孩子其实都不懂得谦让,有的因为过度谦让以至于胆小怕事。那么,父母怎样才能让孩子学会谦让呢?今天暖风就来和大家聊聊怎么恰当培养孩子谦让品格。
● ● ●
案例:孩子过度谦让,胆怯心理很明显
学堂里面兴兴妈说:“兴兴今年3岁多,刚刚上幼儿园,我平日中叮嘱她在幼儿园要谦让小朋友,和小朋友一起玩要排队,尽管她很乖,但是在幼儿园和小朋友玩的时候,总是被欺负,她不敢与别人争,比如滑滑梯,如果后面有人挤她,她总会谦让,我感觉这种谦让有点过度,甚至是胆怯,我该怎么教育她?”
点评:孩子不懂谦让并不是天生的,主要原因是家长的错误引导。一位妈妈曾经这样教育孩子:“不要让别人弄坏你的东西。如果谁打你,你就还手”。这样教出来的孩子或许从来不吃亏,可他们会因不懂得谦让而很孤单,因为没人愿意和不懂谦让的孩子做伙伴。”
● ● ●
如何让孩子学会谦让又不胆怯
家长希望孩子拥有谦让的品质是好的,但是孩子怎样才算是谦让,什么时候需要谦让,这是关键所在。正如案例中兴兴总是谦让,就会不懂得去争取,变得懦弱,什么都无所谓,所以不太能把握好孩子该如何谦让。
孩子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对谦让这一道德观念的理解与认识不尽相同。堂主从三个方面建议堂亲们恰当 培养孩子谦让的品格。
首先,掌握孩子的心理发展特点,了解孩子的个性特质
孩子3-6岁时,是家长教育孩子学习谦让的最佳时期,因为这时期孩子并不理解什么是谦让,但开始具有最初步的对社会规则、行为规范的认识,能做出最直接、简单的道德判断。
家长出于对孩子行为习惯养成的目的,往往提出一些不符合孩子年龄特点、超越孩子道德发展水平的要求,实际上是影响了孩子对事物的判断,令孩子产生矛盾心理。
堂主认为,其实,谦让的品质是孩子融入社会,学会与人相处的表现。父母要培育培养孩子谦让的品质,必须根据孩子心理发展特点,教导孩子要学会与他人分享,能够进行换位思考。
对孩子进行谦让教育时,家长要切忌强迫的态度。先了解孩子的个性特质,孩子是不是对人事物比较敏感,有些不爱表达等。有时候孩子忍痛割爱,将自己的东西谦让给他人,这是家长的威逼所迫。家长更应关注到孩子真实的情感需要,违背孩子的意愿。这种谦让只是表面的,其内心并没有做到真正谦让,容易适得其反。
其次,让孩子真正拥有谦让的美德
培养孩子的谦让品质,实际上也是培养孩子的同情心。
这个阶段的孩子能关心他人的情感反应,做出初步的关心、同情反应。激发孩子这种关心他人、乐意与人交往的情感和同情心,可先从谦让比自己小的弟弟妹妹及比自己弱小的群体开始,逐步过渡到关心、谦让比自己年长的人,如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等,学会主动去关爱他人。
总之,谦让是美德,家长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让谦让内化为幼儿的道德意识,从而做到真正的谦让。
谦让也是要讲求一定的原则的,一味地谦让、不讲原则地谦让很可能使孩子形成胆小、懦弱的性格。很多家长在让孩子谦让的时候,并不讲明谦让的前提条件,在遇到实际问题时,孩子没有办法判断该不该谦让,甚至会觉得是自己做得不对。在今后的生活中,孩子可能会养成习惯性谦让,即不管自己对错都会谦让,这样也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第三,善于观察孩子的行为,及时调整引导策略
如果孩子有胆怯的行为,一定尊重孩子的人格,帮助孩子培养自信心、自尊心、自爱心,既不溺爱,也不苛求。慢慢改善孩子的胆怯行为。
比如在带孩子做客或接待客人的活动中,可事先让孩子有一个心理准备,也可以提出一些适度的要求,指导孩子在客人面前的举止行为。活动结束后也应对孩子的行为作出评价,多鼓励,少批评,让孩子尝试交往成功的愉悦,抓住孩子在交往中的点滴进步给予鼓励。(文/暖风)
--End--
育儿在线学堂|千万中国妈妈们喜爱的母婴自媒体平台,分享各种育儿经验和育儿知识。每天5分钟,轻松育儿, 快乐生活。微信ID:china-yuerzaixi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