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时间以来,一些针对少年儿童的情商培训班十分火爆,引发关注。有情商班打出颇有吸引力的口号,吸引一些家长不惜付出不菲的费用,争相给孩子报名。
儿童情商培训的火热,也是一直以来“培训热”的延续。近些年来,从课业补习到兴趣培养,花样迭出的培训班热度不减,其背后是父母“望子成龙”的期许,也是不希望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努力。而从关注智商到重视情商,也折射出教育理念的一些变化,说明不少家长不仅关心孩子分数的提升、知识的增加,也开始重视孩子心理的健康、情绪的引导。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培训课程与情商并无太大关系,也要打出“情商”的标签,以迎合大众的心理需求。
情商班效果几何?目前还很难说。参加情商培训班,孩子可能会掌握一些人际交往的技巧,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有效沟通、弥补一些家长在陪伴时间上的不足,但这些效果因人而异,也并非只有通过情商班才能学到。并且,如果情商培训班将人际交往简单化为“套路”,将情商庸俗化为“关系学”“成功学”,那不仅于孩子的成长无益,还可能让他们在机械化、模式化的培训中失去人际交往中最珍贵的“真性情”“真诚感”。所以,是否有必要花大价钱去上情商班,家长们还是应根据实际情况,作出理性的判断。
一些家长觉得孩子性格内向、淘气不听话就是情商低,这样的认识也有待转变。情商的内涵是丰富的,既指向自身情绪、自我激励,也指向理解他人、与人交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换位思考、尊重宽容是情商,“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乐观自信、积极上进是情商,“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坚强意志和抗挫折力也是情商……而这些特质,是在不断的自我认知与社会交往中才能体悟的,是在一次次的风雨洗礼后才能积淀的。因此,情商的培养不一定非要走进培训班,一方斗室也难以成为情商培养的大课堂。
情商可以培养,但最好跳出培训的迷思。培训是速成,而培养是长期的潜移默化。情商的养成,说到底还是要在家庭、学校、社会的共同努力中实现,其中家庭的作用又尤为突出。在《傅雷家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好的示范。从艺术的思考到交往的礼仪,傅雷与儿子细细分享着自己的人生经验。儿子苦恼“幼时那初恋的影子老是缠着我”,父亲就鼓励他把过去的思想包袱“一齐扔掉”;儿子因不善日常交往中应付人事而疲累,父亲就一一提醒人际交往的“注意事项”;儿子怕自己的坏心情给父母带来负担,父亲则诚挚回应“爸爸不帮助孩子,谁帮助孩子?”父母的真诚沟通、耐心开导,是化解孩子坏情绪的“良药”,言传身教、潜移默化,也是提升孩子情商的正道。
情商培养,不是要打造某一类型的“达人”,也不能把人际交往变得千人一面。所以,无论是怎样的性格,有什么样的爱好,都不必刻意改变,悦纳自己、自我激励,理解他人、与人为善,才能不断提升自己的情商。
原标题:情商培养岂能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