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础知识及语言运用(每题5分,共45分)
第 1 题
第 2 题 选出下列各句中词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1)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 的同情心,这三种纯洁但无比强烈的激情支配着我的一生。(2)休斯顿火箭队用超强的防守 了太阳队犀利的进攻。(3)叶利钦不听医生劝阻,执意在几周前的约旦之行时以冰冷的约旦河圣水“洗礼”, 引发重感冒及心肺并发症,最终因心脏衰竭而不治身亡。(4)被誉为“亚洲第一女富豪”的龚如心于4月16日逝世,龚家 华懋集团上下都认为将来遗产的分配是按2002年遗嘱安排,殊不知竟然出现神秘人自称为遗产受益人。
A.遏制 遏止 以致 以至
B.遏止 遏制 以致 以至
C.遏制 遏止 以至 以致
D.遏止 遏制 以至 以致
第 3 题
第 4 题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推行有偿使用塑料袋,主要是通过经济手段培养人们尽量减少使用塑料袋,这无疑会对减少白色污染、净化环境产生积极作用。
B.三年来的“旅游兴市”竟成为今天发展核电的障碍,这可能是地方政府当初始料未及的。
C.我校这次为四川地震灾区募捐的活动,得到了许多学校老师和同学的积极响应,在不到一天的时间内就募集善款三万余元。
D.超越种族、信仰、社会制度的差异,增进各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促进和平、友谊与团结,在尊重世界多样性的基础上实现人类和谐发展,已成为奥林匹克精神的深刻内涵。
第 5 题
第 6 题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我決起而飞,抢榆枋
B.小知不及大知
C.其翼若垂天之云
D.虽趣舍万殊
第 7 题
第 8 题 下列各句中句式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覆杯水于坳堂之上
B.奚以知其然也
C.彼且恶乎待哉
D.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
第 9 题 把下列句子组成前后衔接、意思完整的一句话。正确的一项是( ) ①《逍遥游》其实无形地拓展了我们的想像空间,告诉我们世间的大远远超乎我们的想像,世间的小也远远超乎我们的想像。 ② 也就是说人的这一生,有生之年小大之境应用起来完全不同,会带给你不同的效果不同的人生。 ③ 因为真正的大与小,不仅仅在眼界之中,还在人的心智之中。 ④ 所以大与小呢,它决不单纯是一种文学化描写的境界,更多的时候它表现在生活里边很多实用的规则里。 ⑤ 在庄子的《逍遥游》中呢,有一个核心的命题,就是什么是大,什么是小。
A.⑤②③①④
B.⑤①③④②
C.③④⑤①②
D.⑤①②③④
二、课文理解(每题2.5分,共10分)
第 10 题 判断对错。《逍遥游》一文反映了庄子“无为”的思想,即不要有所凭借,有所追求。庄子其实并非生来就无用世之心,只是腐败社会既使他不屑与之为伍,现实处境又使他无法一展抱负,于是追求自由的心灵便只好在幻想的天地里翱翔,在绝对自由的境界里寻求解脱了。《逍遥游》实为这种苦闷心声的流露。
第 11 题 序,古代文体的一种,是写在书籍或诗文前边的说明性文字。大都说明编写的情况、目的,阐述某些观点、原则,介绍或评价作品等,内容简明扼要,篇幅一般比较短小。
第 12 题 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描述了生命的不同状态,抒发了自己高旷的宇宙情怀。但是,他的生命观不同于老庄的道家思想。在王羲之看来,对生的执着、对死的排斥是人所共有的感情,是客观存在,“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这就彻底否定了老庄的齐生死的观点,而树立了自己的生命意识——“死生亦大矣”。
第 13 题 罗素在《人是能思想的苇草》一文中说:“人的全部的尊严就在于思想。”因为人是高于自然的,在自然界中人有着绝对的优势,它的优势表现在精神上,表现在它的思想上,思想可以超越自然,超越物质,可以通向无限,这就使得人在自然中有了尊严,有了主宰世界的能力。
三、阅读理解(每题5分,共45分)
第 14 题 (一)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4—18题。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第 15 题
第 16 题下列句子翻译错误的一项是( )
A.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译文:有时随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自己的情怀,不受拘束,放纵无拘地生活。
B.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译文:面对古人那些文章我总是感叹悲伤,可总是不能表达出来。
C.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译文:原先高兴的,转眼之间,已成为旧迹。
D.固知一死生为虚诞。译文:本来知道把死和生等同起来的说法是不真实的。
第 17 题 对“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的含义理解最确切的一项是( )
A.后来者读这次集会的诗文,也会产生感慨。
B.后来的人读我的文章,也会因此而产生很多感想。
C.后世的读者,也将对这次集会的诗文有所感慨吧。
D.后世的读者读我的文章,也会被我的文章所感动。
第 18 题 下列对文段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这一部分文字,王羲之着眼“死生”二字行文。
B.本段段首,承上文“乐”字而来,谈“欣”,谈“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然后急转,谈得意总有尽头,从而逼出本文正题“死生”二字。
C.转入“死生”这一正题后,作者否定了在当时的士大夫中很有市场的“一死生”“齐彭殇” 的观点,很有积极意义。
D.文章结尾处,作者以旷达的话作结,有无穷逸趣。
第 19 题(二)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9—20题。芦苇 ①那些草从黑色的泥地里长出来,它和地下的根一样,也是一节一节的,它有着竹子一样修长的叶子,但是我的祖先却叫它芦苇。我不知道这是为什么,父亲告诉我,芦苇到秋天的时候,就开一大团一大团的白花,冬天的时候死去,第二年春天再活过来;而竹子不开花,竹子一开花就永远地死去了,再活不过来。 ②我的故乡遍布这种叫芦苇的植物,它成片成片地长在村庄的周围,跟着一条叫蒲苇河的河流曲折蜿蜒,长成一大片茂密的芦苇荡。 ③这些植物的年纪比我祖父还大,我的祖先还没有来的时候它就已经在这儿长了,一年死一次,一年活一次。它把根深深地扎进黑色的泥土里,向四周肆意扩展,你拿一把铁锨随便找个地方挖下去,都会切着它纤细的根。父亲犁地的时候就常常翻出来一两棵脆脆的白的苇根,那可是一块种了多少年的熟地啊。它藏在地下,一有机会就冒出尖尖的头来,并且趁你不留神的工夫就迅速地长成一棵挺拔的芦苇。这些根在土里就像千万只鸟在空中一样任意飞翔,占领着空间和泥土,织成一张巨大的网。我整个的蒲苇桥村庄就坐落在这张大网上。这里到处都长满了芦苇和蒲草,我的村庄就是以它命名的。父亲说,实际上我们都是蒲苇桥一棵一棵活着的芦苇,我们的根像芦苇一样深深地扎在大地上,我永远离不开这黑色的泥土。父亲说这些话的时候,我还只是一个懵懂的少年,但是我隐约地觉出父亲是一位乡村哲学家,除他之外,我还没听谁说过人是一棵芦苇。 ④地面是一个界点,芦苇在两个空间里活。根向底下使劲扩展,死死地抓住泥土;茎则直直向上,抢占着地上的位置。芦苇是一种特殊的植物,它一节一节地长着,就像我进行一次长途的旅行,总要走一走歇一歇一样。每歇一次,它就挑起一把叶子做绿伞。我觉得芦苇更像一个人,抑或是人在冥冥之中学了芦苇。但人和芦苇是不一样的。一位哲人说,“人是一棵会思想的芦苇”,会思想是人比芦苇高明。但会思想也使许多人长得歪了,不能像芦苇一样正直地长。人群中有歪心斜术之人,但谁见过一棵弯着长的芦苇? ⑤芦苇一路直直地长下去,慢慢高过我的头顶,我拨开苇丛走进去,后面的芦苇复又合拢,苇荡把我淹没了。这些细细的苇叶组织成了翠绿的空间。它像一叶叶小舟,又像一队队纤柔的少女,这让我想起古老的歌谣:“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些长腿细腰的美人儿可就是我二十年中夜夜梦见的伊人?我顺手捋过一支细长的苇节,做成清脆的苇笛,这是芦苇的情歌,汩汩流淌,滋润着幸福的胸膛。 ⑥我看见母亲的羊群走进了苇荡,苇荡里马上就绽开了洁白的花朵。苇荡里偶尔会有一小片芦苇稀疏的地方,这儿长满了丰茂的野草,有水稗子草,芨芨草,开白花的野荞麦和许许多多不知名的野草,母亲的羊群就在这儿吃草,神秘而又浪漫。 ⑦这让我想起我的先人,他一拨一拨地走进苇荡,最后睡在苇荡里滋养着芦苇,不知道我的身体能长出多少棵挺拔的芦苇? 对原文第三段中“这些根在土里就像千万只鸟在空中一样任意飞翔,占领着空间和泥土,织成一张巨大的网”这句话运用的修辞手法及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比喻。写出了芦苇的互相团结。B.比喻和夸张。写出了芦苇的肆意扩展。C.比拟。写出了芦苇生生不息的生命力。D.比喻和拟人。写出了芦苇生命力的顽强。
第 20 题 第四段中“我觉得芦苇更像一个人,抑或是人在冥冥之中学了芦苇。但人和芦苇是不一样的”,一句,前面说“芦苇更像一个人”,后面又说“人和芦苇是不一样的”,对此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说“芦苇更像一个人”是因为它逐渐成长,与人一样有一个生长的过程;说“人和芦苇是不一样的”是因为人有感情而芦苇没有感情.
B.说“芦苇更像一个人”是因为它生长的方式与人类有相似的地方;说“人和芦苇是不一样的” 是因为芦苇不会拐弯抹角,只会一直向上生长,而人却会有歪心邪术。
C.说“芦苇更像一个人”是因为它和人一样有顽强的生命力;说“人和芦苇是不一样的”是因为人有思想而芦苇没有思想。
D.说“芦苇更像一个人”是因为它像人一样懂得停留懂得休息;说“人和芦苇是不一样的”是因为人复杂而芦苇单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