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判断题(每题5分,共25分)
第 2 题 国家能够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之一。
第 3 题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和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是国有经济。
第 4 题 若其他因素不变,单位商品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正比。
第 5 题 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是资源配置的两种基本手段。
二、单项选择题(每题5分,共75分)
第 6 题 以下为第29届北京奥林匹克运动会纪念币图案。纪念币正面的150元执行的职能是( )
A.价值尺度
B.支付手段
C.流通手段
D.贮藏手段
第 7 题 影响企业经营成败的主要因素包括( ) ①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 ②依靠科技进步和科学管理等手段,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 ③用雄厚的资金争夺电视黄金时段的广告位置 ④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信誉和形象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第 8 题 我国现阶段采取的分配制度是( )
A.按劳分配
B.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
C.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D.按生产要素分配
第 9 题 中国老太说:“我终于把买房子的钱赚够了,在前几天住进了梦寐以求的新房子。”美国老太说:“我年轻时买了一套新房子,终于在前几天还清了银行的贷款。”这两种消费分别属于( )
A.正确的消费和错误的消费
B.钱货两清的消费和贷款消费
C.生存资料的消费和发展资料的消费
D.有形商品消费和劳务消费
第 10 题 经国务院批准,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决定,自2008年4月24日起,调整证券交易印花税税率,从现行的千分之三调整为千分之一。这表明( )
A.税收具有强制性
B.税收具有固定性
C.税收具有无偿性
D.税收具有自觉性
第 11 题 “可使食无肉,不可使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使人俗,人瘦尚可肥,人俗不可医。”从苏东坡的这首诗中,我们得到的启示是( )
A.量入为出,适度消费
B.避免盲从,讲究实惠
C.精神消费可以取代物质消费
D.坚持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相协调
第 12 题 经济学家詹姆斯在《公平是最大的动力》一书中写到:公平是对人格的尊重,可以使一个人最大限度地释放自己的能量,促进社会财富的增加。这句话说明( )
A.公平与效率是完全对立的
B.公平与效率只有一致性,没有对立
C.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
D.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
第 13 题 水资源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针对水资源短缺带来的水价提高和人们消费观念的更新,海尔集团决定停产非节水型洗衣机而代之以国家A级标准洗衣机。这说明( ) ①消费对生产具有反作用 ②消费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着导向作用 ③在买方市场条件下,消费决定生产 ④生产决定消费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①④
第 14 题 就业是民生之本,作为国家应该( ) ①大力发展经济,增加就业岗位 ②实施积极就业政策,创造良好的就业和创业环境 ③转变就业观念,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④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素质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③④
第 15 题 小张大学毕业后到一家国有企业工作,年薪4万元,岗位津贴1万元;他还利用业余时间搞一些技术发明,一年的技术转让所得为1万元,期间炒股获得收益2万元。其中,按劳分配和按资本要素分配的收入分别为( )
A.4万元、3万元
B.5万元、2万元
C.5万元、3万元
D.4万元、2万元
第 16 题 从漫画《议价》可以看出,商品的价格( )
A.经常和价值不一致,并不能反映价值
B.是由买卖双方讨价还价的能力决定的
C.能灵活反映市场的供求关系
D.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决定的
第 17 题 读表:
上述表格的内容反映出我国在“十一五”期间( ) ①坚持出口多元化战略
②调整出口产品结构,加快外贸增长方式转变
③把扩大对外贸易作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④注重科技创新,增加高附加值产品出口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第 18 题 造成三鹿奶粉污染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三鹿为了节省成本,在奶粉中添加含有三聚氰胺的廉价大豆蛋白粉来替代奶粉,从而使劣质食品通过食品检验机构的测试;二是奶农为过质量检测关造假。这启示我们( )
A.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
B.政府要直接参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
C.要让行政手段成为国家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
D.社会主义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坚持市场调节和国家宏观调控有机结合
第 19 题 漫画《变味的打折》告诉我们( )
①市场调节具有盲目性、滞后性 ②社会信用制度要以道德为支撑 ③要遵循市场交易的诚信原则。 ④有了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就能合理配置资源
A.①②
B.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
第 20 题 实现国民经济的信息化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信息化有利于( ) ①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 ②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 ③高起点上加速实现工业化 ④充分发挥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③
D.①②③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