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础知识及语言运用(每题5分,共30分)
第 1 题 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第 2 题 下列词语的书写,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松驰 惬意 蓬头垢面 顾名思意
B.炯然 狼藉 省吃减用 未雨绸缪
C.矜持 宣泄 联篇累牍 莫衷一是
D.遒劲 黯淡 瑕不掩瑜 百无聊赖
第 3 题 依次填入下列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1)开放性的网络给人们交流思想提供了较大的便利,但同时也应看到,一些 于网络的 “情绪性言论”有时产生的负面影响也很大,需要引起社会的高度重视。(2)虽然瓦伦西亚也两度打入欧洲冠军联赛决赛,和拉科鲁尼亚一起 了皇马和巴萨对联赛冠军的垄断,但留给人们印象最深的依然是那支众星云集的“银河舰队”和打着橙色印记的巴塞罗那。(3)在最内存的精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是孤独的,爱并不能消除这种孤独, 正因为由己及人领悟到别人的孤独,我们的内心 会对别人充满最诚挚的爱。
A.漫延 打破 也/就
B. 蔓延 突破 也/就
C.漫延 突破 但/才
D. 蔓延 打破 但/才
第 4 题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第 5 题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铁道部将从5月1日起至6月30日,集中60天时间为东北地区抢运1000万吨粮食,以最大限度地解决东北粮食外运难。
B. 教育部有关负责人指出,将京剧这一国粹纳入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音乐课程,旨在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
C. 电信业内人士报料,“高额吸费电话”之所以能行其道,是因为电信运营商参与了不法短信公司和声讯服务台的收益分成的结果。
D.在2008北京车展上,中国本土企业推出了88辆具有不同程度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款车型,这表明了中国汽车正在飞速地发展。
第 6 题 下列句子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不久,我复员了。 ②儿子的炮兵连鸣着礼炮,给自己的指挥员送丧。 ③我在远离故乡的德国土地上,埋葬了自己最后的欢乐和希望。 ④我的心里仿佛有样东西断裂了…… ⑤我不知所以地回到自己的部队里。
A.③②④⑤①
B.③②⑤④①
C.②③④⑤①
D.②③⑤④①
二、课文理解(每题5分,共30分)
第 7 题 小说《一个人的遭遇》的作者是苏联作家肖洛霍夫,他继承和发展了19世纪俄罗斯现实主义文学的优良传统。1965年因其“在描写俄国人民生活各历史阶段的顿河史诗中所表现出来的艺术力量和正直品格”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代表作有《静静的顿河》、《火车正点》等。
第 8 题 《一个人的遭遇》作者用第一人称的口气写了主人公索科洛夫的命运,成功地揭示了侵略战争的残酷和悲惨,表现了苏联人民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感和道德上的坚定性。
第 9 题 “一个很深的弹坑,灌满了黄浊的水,周围的野草长得齐腰高……一片荒凉,像坟地一样寂静。”这几句作者用具体的环境描写,来烘托主人公内心凄凉的情感。
第 10 题 “他是个活泼的小家伙,却不知怎的忽然沉默起来,想了一会儿,一双眼睛又慢慢地从自己那两条向上卷曲的长睫毛下打量着我,叹了一口气。”这几句作者主要运用心理描写,意在表现战争使孤儿流浪漂泊,过早地接触人世间的痛苦。
第 11 题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这个典故源自希腊斯巴达人为保卫祖国而英勇战死的事迹,作者以此为题,旨在揭露纳粹德国给青少年灌输军国主义思想,教育青少年盲从,为法西斯卖命的可悲现实。
第 12 题 “我觉得大炮即使在轰鸣时,也是高雅的。炮声听起来也那么高雅,确实是图画里打仗的模样……”作者通过“我”对炮声感受的描写,意在讽刺军国主义对德国青年一代的毒害。
三、阅读理解(每题5分,共40分)
第 13 题 (一)阅读以下文字,完成13~16题。 “这一切都不是证据。”我心想。毕竟每一所文科中学都有一间美术教室,都有刷成黄色和绿色的走廊,墙上也都有老式弯形衣钩;就连一年级甲、乙两班之间的《美狄亚》和九年级甲、乙两班之间尼采的小胡子,也不能证明我现在是在自己的母校。肯定有必须挂尼采像的明文规定。普鲁士文科中学的环境布置规定为:《美狄亚》挂在一年级甲、乙两班之间;《挑刺的少年》放在二年级甲、乙班之间;恺撒、马可奥勒留和西赛罗放在过道里;尼采挂在楼上——楼上的学生已经学习哲学了。还有雅典娜神庙庙柱中楣,一幅多哥的彩色画。《挑刺的少年》和雅典娜神庙庙柱中楣已经成了世代相传的,美好而又古老的学校摆设。而且可以肯定,一时心血来潮在香蕉上写上“多哥万岁!”的不会就是我一个。学生们在学校里闹的恶作剧也都是老一套。此外,也可能我在发烧,我在做梦。从情节角度看,这节文字在整篇小说中属于( )
A. 开端
B. 发展
C. 高潮
D. 结局
第 14 题 “这一切都不是证据”,“我”寻找证据要证明的是( )
A.是一所文科学校。
B.在香蕉上写上“多哥万岁”的就是我一个。
C.是自己的母校。
D.是一个美术教室。
第 15 题 学校中为什么挂多哥的彩色画,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为了美化学校的环境。
B.为了增加文科学校的艺术氛围。
C.旨在对学生进行殖民主义宣传。
D.是文科学校环境布置的规定。
第 16 题 在小说中,作者为什么反复描写学校的环境布置,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培养艺术人才的学校成了战地医院,原来的学生成了伤兵,作者反复描写学校的环境布置,就是为了突出这种反差。
B.强调在主人公的意识中,学生的身份始终比士兵的身份更明确。
C.让读者联想到战争对人类文明的摧残。
D.为了强调“我”神志不清的时间之长。
第 17 题 (二)阅读小说《一枚古金币》,完成17~20题。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一些法国老战士回到了他们的故乡。他们当中许多人都生活得蛮不错,只有弗朗科雷勃因为在战争中中了毒气,健康始终不曾恢复,丧失了劳动能力,生活很是贫苦。但他自尊心素来很强,从不接受别人的施舍。 每年,这些老战士都要举行一次团聚。有一年,他们在格兰汀家里聚会。格兰汀长得胖乎乎的,钱袋总是满满的。席间,他兴致勃勃地掏出一枚古金币,滔滔不绝地介绍起这枚古币的年代、价值和来历。来客们坐在长桌边一一传递观赏,赞美之词不绝于耳。客人们在欢宴中开怀畅饮,谈笑风生,话题从古金币转到别的上面去了。突然,格兰汀记起了金币,但是,这枚金币已经不翼而飞了。 举座哗然。指责的指责,否认的否认,最后,有人提出搜身的建议,大家都表示赞同,只有雷勃反对。朋友们无不为之惊讶。 “你不同意搜身?”格兰汀问道。 雷勃涨红着脸说:“是的,我反对搜身。” “你是否明白,拒绝搜身意味着什么?”金币的主人不客气地追问道。 “我没有偷金币,所以我不允许搜身。”雷勃回答。 尽管如此,搜身照样进行。人们一个个把衣袋翻开,等着搜查。搜查进行了一圈,但始终不见金币出来,于是人们把注意力又转移到雷勃身上。 “现在,你总不见得还坚持自己的意见了吧?”格兰汀问道。雷勃默不作声。主人气呼呼地走出了房间,雷勃则在众目睽睽之下,狼狈地离开了格兰汀家。 从此,雷勃的声誉一落千丈,人们有意避开他,雷勃更穷了。不久,他的妻子也离开了人世。 意想不到的事发生了。格兰汀家的房子大修,一位工人从地板缝里发现了那枚光灿灿的古金币。 真相既白,格兰汀感到十分内疚。于是,他急忙跑到雷勃那破旧的小屋,连声道歉。 “不过,老弟,你也太固执了,既然金币不在你身上,你当时何必反对搜身呢?”格兰汀嗔怪道。 雷勃那呆滞的目光落在格兰汀的脸上。“不,我那时确实是个贼啊!几个星期来,我们全家老少实在饿坏了,我不得不把餐桌上的香肠、面包偷偷地装进自己的口袋,一心想让我那可怜的妻子和孩子美美地吃上一顿啊!”17、这篇小说的主要事件是( )
A.格兰汀和战友们聚会。
B.雷勃声誉一落千丈。
C.雷勃被诬到真相大白。
D.古金币失而复得。
第 18 题 小说的结尾出人意料,却又在情理之中。对此,小说前文曾做了多次暗示,下列选项中不属 于暗示内容的是( )
A.丧失了劳动能力,生活很是贫苦。
B.来客们坐在长桌边一一传递观赏,赞美之词不绝于耳。
C.雷勃涨红着脸说:“是的,我反对搜身。”
D.在众目睽睽之下,狼狈地离开了格兰汀家。
第 19 题 下列说法不准确的一项是( )A.这篇小说是以一枚古金币为线索的。
B.小说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法国老战士的生存状况。
C.第一段是小说的环境描写,介绍了当时冷酷的、两极分化的社会现实。
D.小说关注的目光始终在雷勃这一人物的命运上。
第 20 题 造成雷勃悲剧命运的根源是 ( )A.悲剧的根源主要在于社会的贫富两极分化。
B.悲剧的根源主要在于战争,因为战争使雷勃丧失了劳动能力,陷于贫困。
C.悲剧的根源主要在于雷勃的性格过于“自尊”,不善于与他人交流,寻求帮助。
D.悲剧的根源主要在于相互猜忌的人际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