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础知识(每题5分,共25分)
第 1 题
![](/UploadFiles/mnkc/20090213085153001.gif)
第 2 题下列词语字形无误的一组是
A.聆听 匿名 娴熟 华裔 溺爱
B.韧性 懦雅 执著 豁免 驽钝
C.详和 深谙 酸楚 惬意 诘责
D.凄然 恬淡 执拗 号淘 累赘
第 3题 关于戏剧单元文章的说法,下列选项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戏剧文学(剧本)是舞台演出的基础,它具备一般叙事性作品的特点。比如,能塑造典型形象,通过一定的情节揭示作品的主题思想。但是它作为舞台演出的基础,又要受到演出的限制。
B.莎士比亚的戏剧语言是诗化的语言。《威尼斯商人》的人物语言生动形象,富有诗意,因此成为了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中的代表。
C.《陈毅市长》选场中,陈毅将共产党的“化学”与化学家的“化学”巧妙地“中和”,又把自己比作“催化剂”,可谓妙语连珠。
D.《江村小景》通过亲兄弟互相残杀的故事,展现了一个军阀混战、兵荒马乱的时代,反映的正是“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的社会现实。
第 4 题 下列人名与出处不能对应的一项是
A.鲍西娅——《威尼斯商人》
B.齐仰之——《陈毅市长》
C.小影——《一厘米》
D.泰门——《雅典的泰门》
第 5 题 下列《古诗三首》中的句子符合课文原文的是
A.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B.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C.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D.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二、语言运用(每题5分,共15分)
第 6 题 李明同学说话喜欢引经据典,在下面几种情境讲话时,他引用古诗文恰当得体的一项是
A.同学张华要到外地上中专,李明给他送行时说:“‘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张华,你一人远走他乡要多珍重啊!”
B.同学刘欣写作文时想找一句表现读书乐趣的名句,李明不假思索地说道:“这还不容易,‘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嘛!”
C.李明和同学一起去春游,面对满园盛开的梨花,他情不自禁地说道:“真可谓‘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太美了!”
D.李明的同学张强学习上得过且过,不加思考,李明意味深长地对他说:“‘学而不思则罔’,你可不能总是浅尝辄止啊!”
第 7 题 关于莎士比亚戏剧《威尼斯商人》中夏洛克的形象,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他是个犹太人,放高利贷,唯利是图,冷酷自私,固执偏狂,残暴贪婪。
B.夏洛克对“为什么不愿接受三千块钱,宁愿拿一块腐烂的臭肉”这一问题的实质性回答是:“因为我对于安东尼奥抱着久积的仇恨和深刻的反感。”
C.他也是一个受歧视的犹太人。在那个年代,犹太人在威尼斯受到不公平的待遇,遭遇威尼斯人的冷嘲热讽。
D.夏洛克说,同安东尼奥进行这一场诉讼“并没有好处”。实际上,他心里认为打这场官司是有好处的,他的真正意图是:可以在威尼斯树立自己的威信。
第 8 题 关于《老人与海》的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海明威《老人与海》写的是一位名叫桑提亚哥的老渔民在连续多日无收获时和小男孩共同出海捕鱼,与厄运搏斗的故事。 ②老人在杀死了来袭的“最大的登多索鲨”后,说出了“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给打败。”这一饱含人生哲理的名言。 ③老人出海捕鱼,连续8天一无所获。 ④老人经过两天两夜的苦战,终于捕到一条罕见的大鱼,但返航时不幸遇上鲨鱼,经全力拼搏终于带回了完好的大鱼,证明了自己。 ⑤鲨鱼在发起袭击后,迅速被老人扎中,它沉入水底后带走了鱼叉,但留下了整条绳子,让老人还能继续搏斗。 ⑥老人与大马林鱼搏斗,征服大鱼后又称之为兄弟,在它被鲨鱼咬噬后又感到歉疚。这样的情节能体现出美国文学作品中人对大自然既热爱又力图征服最后又受到惩罚的观念。 ⑦棒球、睡梦中海滩上嬉戏的狮子、随波漂移却被保持上下垂直的钓绳,这些看似轻描淡写的形象实际也折射出了老人的性格。 ⑧《老人与海》充分表现了海明威作品中的“硬汉精神”。
A.②⑥⑦⑧
B.①④⑦⑧
C.③④⑥⑦
D.②④⑤⑥
三、课文理解(每题2分,共20分)
第 9 题 下列有关课文的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选对,错误的选错。 9、《威尼斯商人》是世界戏剧大师莎士比亚的一部讽刺喜剧。塑造了两个不朽的艺术典型:一个是近代欧洲文学史上突出的吝啬鬼形象夏洛克,一个是莎士比亚笔下别具风采的女性形象鲍西娅。
第 10 题《威尼斯商人》通过尖锐的戏剧冲突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早期商业资产阶级与高利贷者之间的矛盾。其中巴萨尼奥等从事海外贸易的年轻商人重义轻利,为帮助朋友而借高利贷,慷慨仁义,忠于友谊,应是故事中的一抹亮色。
第 11题 生活在人文时代的鲍西娅美丽、善良、机智,富有才华和胆识,她以“规劝”为基本出发点,肯定夏洛克割人肉的合法性,制造错觉,欲擒故纵,反败为胜。不动声色,却有板有眼,翻手为云,巧与周旋,展示了超人的才华。
第 12 题 《陈毅市长》中齐仰之撕掉“闲谈不得超过三分钟”的字条这一动作,表现出齐仰之因学者的好奇心得不到满足而破例,可见他虽处书斋,却心系共产党的化学,一心想要有所建树。
第 13 题《热爱生命》的作者海伦凯勒说:“‘忘我就是快乐。’因而我要把别人眼睛所看见的光明当做我的太阳,别人耳朵所听见的音乐当做我的乐曲,别人嘴角的微笑当做我的快乐。”她用“忘我就是快乐”来克服生理缺陷所造成的精神痛苦。要做到‘忘我’,首先是要豁达,将别人的见闻视如自己的拥有。爱就是给予,就是富足,就是宽广。它会使人活得胸怀坦荡、泰然自若,因为心灵富足的人必会爱人。懂得忘我,才能拥有一份成熟,才会活地更加充实、坦然和轻松。
第 14 题 《藤野先生》一文以作者在东京、仙台的思想感情变化来组织全文。又以作者在东京和藤野先生的交往为暗线来组织文章。
第 15 题 在《热爱生命》中,主人公受伤了,返回途中又陷入困境,“然而他的生命却不愿死去”,让我们联想到他和比尔一起去西部淘金,比尔为了独吞金子,不愿被拖累,抛下他独自走了。因此,即使在这一刻他很虚弱,但为了夺回失去的那袋金沙,“他的生命”支撑他追上比尔,不轻言放弃。
第 16 题 《生命与和平相爱》说:“这需要充沛的精力,也需要聪明过人的天分。当你打算探讨这一切时,你可以很自然地首先想到充满智慧的犹太民族的属于全人类的那些著名人物,从马克思、爱因斯坦到弗洛伊德、卡夫卡……犹太人把他们的智慧献给了美国的文化、教育和科学。”分析戴维“语言奇迹”的成因,作者将之放置在整个犹太民族的特质中去考察,从“对生命与和平的热爱”这一人类共同愿望的角度来认识和解读,可谓高屋建瓴,独辟蹊径。
第 17 题 《雅典的泰门》借主人公激愤的言语说出了金钱“万能”,实为批判其罪恶本质。
第 18 题 海明威的一生就像他在中篇小说《老人与海》中所描写的那样,一直在惊涛骇浪里起起伏伏,正如另一位美国作家斯泰因所说,他属于“沉沦的一代”。
四、阅读理解(每题5分,共40分)
第 19 题 (一) 阅读《藤野先生》节选,回答19-22题。 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上野的樱花烂漫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中国留学生会馆的门房里有几本书买,有时还值得去一转;倘在上午,里面的几间洋房里倒也还可以坐坐的。但到傍晚,有一间的地板便常不免要咚咚咚地响得震天,兼以满房烟尘斗乱;问问精通时事的人,答道,“那是在学跳舞。” 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我就往仙台的医学专门学校去。从东京出发,不久便到一处驿站,写道:日暮里。不知怎地,我到现在还记得这名目。其次却只记得水户了,这是明的遗民朱舜水先生客死的地方。仙台是一个市镇,并不大;冬天冷得利害;还没有中国的学生。 大概是物以希为贵罢。北京的白菜运往浙江,便用红头绳系住菜根,倒挂在水里店头,尊为“胶菜”;福建野生着的芦荟,一到北京就请进温室,且美其名曰“龙舌兰”。我到仙台也颇受了这样的优待,不但学校不收学费,几个职员还为我的食宿操心。我先是住在监狱旁边一个客店里的,初冬已经颇冷,蚊子却还多,后来用被盖了全身,用衣服包了头脸,只留两个鼻孔出气。在这呼吸不息的地方,蚊子竟无从插嘴,居然睡安稳了。饭食也不坏。但一位先生却以为这客店也包办囚人的饭食,我住在那里不相宜,几次三番,几次三番地说。我虽然觉得客店兼办囚人的饭食和我不相干,然而好意难却,也只得别寻相宜的住处了。于是搬到别一家,离监狱也很远,可惜每天总要喝难以下咽的芋梗汤。 对文中划线句的理解正确的是
A.为自己在日本受到优待而感到满意和自豪。
B.幽默地表现了日本普通民众对中国留学生的友好,也表达了弱国国民的辛酸和强烈的民族自尊心。
C.讽刺日本人对自己的关照并非出于好的动机。
D.经济地位的差别决定了人生际遇的不同。
第 20 题
![](/UploadFiles/mnkc/20090213091720001.gif)
A.“无非”是“只不过”的意思,从下文对上野樱花的轻描淡写中可见作者对东京所谓的美丽景色的失望。
B.“实在”表示“的确”的意思,“标致”在这里是反语,用“实在”加强“标致”,增强了这一反语的讽刺力量,这就更强烈的表达了作者对清国留学生的鄙夷和反感。
C.“大概”表示似有此事,但不完全肯定,与句末语气的“罢”合用,更加强了不敢肯定的语气,这是作者用诙谐的口气猜测他在仙台受“优待”的原因。
D.“居然”表示出乎意料,想不到。前面说明这个客店居住条件不好,不易安睡,但出乎意料的睡安稳了,表露了作者对生活环境的恶劣不以为意。“居然”一词加强了整个句子的幽默感。
第 21 题 对首段中作者描述的“清国留学生”的辫子,下列选项中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分别用“富士山”、“小姑娘的发髻”的比喻,和“标志极了”的反语,可见出鲁迅将留学生们视为东京街头的又一别样景致。
B.社会已发展到20世纪初叶,男人留辫子不伦不类,显得太陈腐落后。
C.日本男人不留辫子,中国留学生应入乡随俗,否则给中国人丢脸。
D.当时剪不剪辫子是反不反清朝、革命不革命的标志。留学生舍不得剪掉辫子,说明他们是清王朝的驯服奴才,回国后凭着一条辫子表示忠心,以便升官发财,所以鲁迅对他们给予辛辣的嘲讽。
第 22 题 对《藤野先生》的主题理解最为准确的一项是
A.赞扬日本教师藤野先生优秀的品质、崇高的精神和伟大的人格。
B.表现作者献身祖国人民、不畏艰苦不断探求救国救民真理的革命精神。
C.赞扬了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亦表现了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主义精神。
D.作者带着一种弱国国民的辛酸叙述在日本求学的往事,表达了对自己同胞的愚昧麻木的强烈愤激。
第 23 题(二)阅读下文,回答23-26题 ①瑞士是个富国。可是有谁知道150年前的瑞士,还穷得叮当响,壮年人都卖身去国外当兵。十八世纪末,大教育家裴斯塔洛齐为了改变瑞士贫困落后的状况,提倡“手脑并用”,叫人们不要光动脑子不动手,要精练技术。从此这个国家照此行事,重视和推行了教育与实际相结合的制度,于是在工业精密工艺上取得了巨大成就,使国家逐渐富裕起来。 ②瑞士儿童六岁之前要接受学前教育,从六岁起每个学生必须接受九年强制性的普通教育。之后,约有12%一14%的学生进入正规的高级中学或教师训练学校,作为以后进入大学校门的台阶。另有16%的学生在获得一些基本职业训练后,进入社会工作。约有70%左右的学生进入带有职业学校性质的普通高级中学或高级职业学校,学生有充分的选择余地去挑选最能发挥自己才能的课程,让学生能深入地掌握一门技术,同时也提供更多的进入大专院校的机会。 ③瑞士大专学府为数不多,但学科门类齐全,有一所人文大学、一所师范大学、七所州立大学、二所联邦理工学院、三十七所工艺学院和职业专修学院,还有几所神学院。另外,为工作中的职工也提供了深造的机会,有名目繁多的进修课程可以挑选。可以说,每个人都有充分学习的机会。 ④ 。 。 。瑞士国富与其长期教育,重视培养高级科技人才是分不开的。在瑞士,教育的力量功不可没。 本文说明的中心是
A.瑞士是个富国。
B.瑞士儿童六岁之前要接受学前教育。
C.瑞士大专学府学科门类齐全。
D.瑞士靠教育富国。
第 24 题 下列语句都是从第④段中抽取出来的,以下排列与原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正因为把教育同实际工作结合起来,使绝大多数人学有所用。 ②尤其是在科技开发中,使不少科技项目的发展走在了世界的前端,为国家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③又由于国内语言多种化,更促使了学习的快速进步。
A.③②①
B.①②③
C.①③②
D.②③①
第 25 题 这篇短文的说明顺序是
A.先原因后结果
B.先现象后本质
C.先主要后次要
D.先总说后分说再总说(总一分一总)
第 26 题 对这篇短文所运用的主要说明方法分析正确的是
A.(1)列数字 (2)举例子 (3)作比较
B.(1)打比方 (2)举例子 (3)作比较
C.(1)列数字 (2)举例子 (3)作诠释
D.(1)下定义 (2)作诠释 (3)作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