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搜索:  
热门关键字: 会计师 工程师 公务员 司法 报关员 执业药师 执业医师
所需点数:0
卷面总分:100
参考人数:0
答题时间:30 分
试题星级:
试卷来源:互联网
上传时间:2010-3-6
上传者:admin
试卷说明
    一、基础知识(每题5分,共40分)
    1 下列四个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2


    3 下列选项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乡为身死而不受        
    B.亡以应       
    C.虽我之死       
    D.法家拂士


    4 下列句子符合课文原文的是
    A.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B.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横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C.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
    D.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5 请选出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
    A.《曹刿论战》中,曹刿身居要职,向鲁庄公献策:采取比较公平的政治,避开强敌的锐气,把握有利的反攻和追击时机,战争必能胜利。用行动证明了“肉食者”亦有深谋远见,反驳了乡人所言“肉食者鄙”的论调。
    B.《鱼我所欲也》以鱼和熊掌设喻,进行因果论证和假设推理,用多种论证方法证明了“义”的存在,证明“舍生取义”这个中心论点。
    C.《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主要讲述了人处困境能激发斗志,国无忧患易遭灭亡的道理。
    D.《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写出了诗人在国破家亡时局中的忧国忧民之情,表现出对普天下所有贫寒之士的关怀。


    6 下列句子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A.牺牲玉帛,弗敢加也。祭祀用的牛、羊、猪、玉器丝帛,从来不敢虚报数量,一定对神诚信。
    B.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能够在公共场所批评议论我的过失,使我听到的,受下等奖赏。
    C.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是为了宫室的华美,妻妾的侍奉,为了我所认识的穷困贫苦的人感激我的恩德吗?
    D.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先帝不嫌我出身卑下,品德恶劣怯懦,不惜降低身份,委屈自己,三次到草庐来探望我。


    7 下列选项中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句是
    A.忌不自信。
    B.甚矣,汝之不惠。
    C.吾孰与城北徐公美。
    D.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8


    三、课文理解(每题2分,共20分)
    9 下列有关课文的说法是否正确。《邹忌讽齐王纳谏》与《出师表》均为劝谏君王而作,前者是讽谏,用设喻,用诙谐的语言使君主反省自己的过失。《出师表》为直谏,直接陈述自己的意见,希望君主采纳。


    10 《出师表》以十分恳切的言辞,从“开张圣听”、“赏罚公平”、“亲贤远佞”、“扫除北魏、东吴,统一中原”等角度反复规劝刘禅要继承先帝遗志,修明政治,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表达了诸葛亮“北定中原”的坚强意志和对先帝刘备知遇之恩的感激。


    11 刘禅暗弱,昏庸无能,诸葛亮担心率众出征北魏前内廷外廷因皇帝的亲疏而发生矛盾,而蜀汉在三国中实力又最弱,诸葛亮想起刘备白帝城托孤时“君可自取”的遗言,内心挣扎,彷徨不定,犹豫是否该取而代之。


    12 《江城子 密州出猎》描写冬季打猎的壮观场景,从首句“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可见一位武士的飒爽英姿。显示出作者十足的信心与勇力,即使年华不再亦愿为国家效命疆场的豪情。


    13 《鱼我所欲也》用“行道之人”、“乞人”对“箪食豆羹”不屑的态度,证明了舍生取义,义重于生的道理。


    14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以舜、傅说等人得遇明君、成就大业的事例,证明了知遇之恩对贤人的重要,其次才是个人自身的才能与后天的努力。


    15 杜甫自小怀有“致君尧舜上”的政治理想,但时局不定,风雨飘摇,于是写《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以自身的饱暖生活而“悯人饥寒”,推及他人,关心民众,境界之高千古传唱。


    16 杜甫定居成都浣花溪畔的草堂后,曾寻访过诸葛亮的遗迹,瞻仰武侯祠,写诗怀念,“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对诸葛亮的雄才大略进行了热烈的赞扬,对其壮志未酬叹惋不已。


    17 孟子提倡的“杀身成仁”的观点,一直是中华民族的最高道德标准,激励着历代仁人志士“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为国捐躯,慷慨赴难。


    18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为历史上诸多事实所证明。因此,即使在今日,我们仍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能沉湎于舒适安乐的生活之中,人人都要有忧患意识,这样才能振作精神,奋发有为。


    四、阅读理解(共40分)
    19 (一) 阅读《曹刿论战》,回答19-22题。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下面哪两组加点词的意思相同(6分)(多选)


     



    20



    21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5分)
    A.“夫战,勇气也”意思是:打仗,靠的是勇气。“一鼓作气”在文中的意思是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兵们的勇气,趁劲头大的时候一下子把事情完成。
    B.“彼竭我盈”中,“竭”和“盈”意思相对,揭示了敌我双方士气的对比,“彼竭我盈”之时正是反攻的有利时机。
    C.本文第一段写了曹刿在长勺之战中的言行,表现出曹刿胸有成竹,指挥若定,善于把握有利战机。
    D.本文刻画人物精练传神,如“公将鼓之”,“公将驰之”,仅仅8个字就刻画出了鲁庄公急于求成,轻率寡谋的特点。


    22  本文多处将鲁庄公与曹刿进行对比,下列分析中不合理的一项是(5分)
    A.战前:鲁庄公见识浅陋;曹刿深谋远虑。
    B.战时:鲁庄公不作调查,急躁冒进;曹刿实地调查,抓准时机。
    C.战后:鲁庄公茫然不知取胜的原因;曹刿细说原委。
    D.通过对比,突出鲁庄公卓越的赏识人才的能力与指挥作战的军事才能,表现出曹刿为国出力的爱国热情。


    23(二)阅读《邹忌讽齐王纳谏》,回答23-26题。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23、下面哪两组加点词的意思相同(6分)(多选)


    24 哪两组句子加点词意思相同(6分)(多选)


     



    25 下面哪句的句式与例句相同(4分) 例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 A.吾谁与归。                
    B.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C.问所从来,具答之。        
    D.今齐地方千里。  

    26 下列对本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4分) A.邹忌在妻、妾、客的交口称赞中,没有得意忘形,还能保持清醒的判断,最后承认自己“弗如(齐威王)远甚”,这是面对君王的一种自谦与自我保全。
    B.邹忌对人对已有实事求是的态度,能够正视自己,亦能够客观论人论事。
    C.邹忌善于思考,有反思的习惯与自省的能力。
    D.邹忌观察事物深入细致,正确认识了妻、妾、客的赞美动机,透过现象看本质。

考前必读
  • · 如果你已经准备好了,就点击“点击进入考场”按钮即进入考场,开始计时。
  • · 考试过程中会在试卷的右侧会显示倒计时,您可以随时查看考试剩余时间。
  • · 选项前的单选框( )表示该题只能选择一个答案。
  • · 选项前的复选框( )表示该题可以选择一个或多个答案。
  • · 当完成试卷后,可以点击“我要交卷”按钮提交试卷。
  • · 主观题可以根据参考答案自己评分;
更多>>网校名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