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础知识(每题5分,共25分)
第 1 题
第 2 题 下列词语字形无误的一组是
A.审讯 饯行 攀缘 明眸善睐
B.疏漏 峻工 摄取 物竞天择
C.阔绰 恭维 烦锁 融会贯通
D.惊骇 驾驭 钟爱 开天僻地
第 3 题
第 4 题 关于《朝花夕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朝花夕拾》是鲁迅唯一的一本小说集,其中有他青少年时代的生活原型。
B.能够并且愿意回忆往事,是人的特点。《朝花夕拾》说过去的事,流露的是当下的感情。
C.《朝花夕拾》共收十篇散文。原来在刊物上陆续发表时,总题为“旧事重提”。
D.《阿长与〈山海经〉》中长妈妈的形象展现了融融的暖意与作者对之的敬意。
第 5 题 下列句子符合课文原文的是
A.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俅。
B.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C.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D.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著不停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二、语言运用(每题5分,共15分)
第 6 题 下列关于文言文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涉世家》中陈涉揭竿起义,百姓云集响应的根本原因是“天下苦秦久矣”,因此起义军所到之处势如破竹。
B.《与朱元思书》的作者吴均在文中表达了爱慕美好自然,避世退隐的思想。
C.《捕蛇者说》中从蒋氏声泪俱下的痛苦陈述中可见当时的社会现实:赋税沉重,制度黑暗。
D.范仲淹借《岳阳楼记》表达了对滕子京的批评,结尾发出“微斯人,吾谁与归”的感慨,劝诫他志存高远,练就旷达胸襟。
第 7 题 下列句子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欣赏山水的乐趣,心里得到它,寄托在喝酒上。
B.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询问现在是什么朝代,不知道有汉朝,也无论魏晋两朝了。
C.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如果人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一切可以躲避灾祸的坏事,哪一件可以干呢?
D.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向我询问当代的大事,因为这样感动激奋,就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劳。
第 8 题
三、课文理解(每题2分,共20分)
第 9题 下列有关课文的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选对,错误的选错。 小说《故乡》写“我”回故乡的见闻感受,苦涩严峻的现实击碎了理想中的美丽,写出了作者在梦幻破灭后的苦闷心情。但又在结尾处渗透了对充满希望的新生活的向往。
第 10题 《送行》一文通过真正送行者能动真情,扮演的送行者尴尬难堪的事实,表现“假作真时真亦假”,只要在岗位上付出真情,就能获得真情实感的回报,获得成功。
第 11 题 《成功》一文中,作者季羡林转引王国维的“境界说”,将之理解为人生中预期——勤奋——成功的三个境界。而这也就是“立志”——“追求”——“获得”的过程。
第 12 题 在《给我的孩子们》一文中,丰子恺写到“我眼看见儿时的伴侣中的英雄、好汉,一个个退缩,顺从,妥协,屈服起来,到像绵羊的地步。……你们不久也要走这条路呢!”这是对孩子们未来的一种预言,谆谆教诲子女们:面对人生中必经的长大的过程,要积极、勇敢。
第 13题 《囚绿记》一文中,作者对“绿”的喜爱虽然失于自私,但却爱得深挚。最后把瘦黄的枝叶放在了原来的位置上,从“主宰者”一变而为“朋友”。
第 14 题 《台阶》一文中父亲为筑一个高台阶的追求,付出了一生艰难的等待,耗费了全部的力量。结尾处父亲“闪了腰”,可见他对新台阶不够高、不够完美的失落,表现农村人也有的对新居敞屋以及富裕生活的渴望。
第 15 题 茅盾在《小说家谈小说》中紧扣茹志鹃《百合花》中精彩的细节描写举例、展开评论。通过发展的细节展现人物的精神风貌和精神世界,又通过前后呼应的细节使情节一气贯通,有效地说明:表现庄严主题的作品常用慷慨激昂的笔调。
第 16 题 欧阳修《醉翁亭记》有“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幽默地点到了自己寄情山水,在滁州山水风光中,在淳朴和谐的民风感染下的与民同乐的思想。
第 17 题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首段列举舜、傅说、胶鬲等人,是因为他们同为由卑微而显贵的历史人物。
第 18 题 萧红在《呼兰河传》中写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生活,其实是因为她在其他孩童天真烂漫的情趣中找到了历尽沧桑后的精神寄托。
四、阅读理解(每题5分,共40分)
第 19 题 (一) 阅读《雪》的部分文字,回答19-22题。 暖国的雨,向来没有变过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博识的人们觉得他单调,他自己也以为不幸否耶?江南的雪,可是滋润美艳之至了;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雪野中有血红的宝珠山茶,白中隐青的单瓣梅花,深黄的磬口的蜡梅花;雪下面还有冷绿的杂草。胡蝶确乎没有;蜜蜂是否来采山茶花和梅花的蜜,我可记不真切了。但我的眼前仿佛看见冬花开在雪野中,有许多蜜蜂们忙碌地飞着,也听得他们嗡嗡地闹着。 …… 但是,朔方的雪花在纷飞之后,却永远如粉,如沙,他们决不粘连,撒在屋上,地上,枯草上,就是这样。屋上的雪是早已就有消化了的,因为屋里居人的火的温热。别的,在晴天之下,旋风忽来,便蓬勃地奋飞,在日光中灿灿地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雾,旋转而且升腾,弥漫太空;使太空旋转而且升腾地闪烁。在无边的旷野上,在凛冽的天宇下,闪闪地旋转升腾着的是雨的精魂…… 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下列选项中对《雪》的介绍不正确的一项是
A.《雪》选自鲁迅的散文诗《野草》。
B.《雪》创作时,鲁迅正生活在北洋军阀段祺瑞统治下的北京。创作契机源于“大风吹雪盈空际”的真实生活。
C.《雪》中展现了两幅迥然不同的图画,营造的却是和谐唯一的情感基调——对温暖和美好童年的追忆回味。
D.《雪》兼有散文和诗歌的特点。有诗歌的情绪和幻想,给读者以美感和足够的想象空间;在形式上又保留了散文的灵动和自由,不乏内在的音乐美和韵味。作家往往用散文诗来表达一些基于社会人生背景的小感触,多描写客观生活触动下思想情感的波动片断。
第 20 题
第 21 题 下列对两幅雪景的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文的两幅雪景包括了:故乡江南的雪景和现实中居住地的朔方的雪景。
B.这一南一北两幅雪景,包含着多种因素的对比:前者相互粘结,后者如粉如沙;前者蕴含着春温,后者抗击着严寒;前者在晴日下自会逐渐消释,后者在晴天里蓬勃地奋飞。
C.江南的雪冰冷却美艳,是真实的现实;朔方的雪坚硬却柔和,却是记忆里曾有的图景。
D.这两幅雪景其实也正是鲁迅内心中情感的两面——灵魂的柔软和坚硬,深深埋藏的春天的温暖甜美与时时显露的秋冬的肃杀顽强。
第 22 题 关于全篇的主要内容与作者的情感,品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童年和青春虽然美丽多姿,却也有它软弱、不定、短暂的一面。而这种美好又脆弱的事物常常在毁灭、流逝着。作者沉湎于如此美丽的童年中,无法彻底地融入现实,便与记忆中的美好时时发生碰撞,战斗不止。
B.朔方的雪在某种意义上更贴近鲁迅的灵魂:对朔方的雪的喜爱,体现了一种直面惨淡人生的不屈不挠的战斗精神和改造社会、改变命运的热情和信念。
C.这篇散文诗表达了对理想中温暖和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对现实中搏击严寒的力与光的赞美。在黑暗中渴望光明,又在严寒中向往温暖,虽身处孤独而永不颓丧的伟大品格和毫不退怯的战斗精神。
D.以上写江南的雪滋润美艳,正是鲁迅的童年和青春时代的写照,给全文定下了一个于深沉、清醒中见美好纯真的基调。
第 23 题 (二)阅读《两条路》,回答23-26题。 新年的夜晚,一位老人伫立在窗前。他悲戚地举目遥望苍天,繁星宛若玉色的百合漂浮在澄静的湖面上。老人又低头看着地面,几个比他自己更加无望的生命正走向它们的归宿。老人在通往那块地方的路上,也已经消磨掉六十个寒暑了。在那旅途中,他除了有过失和懊悔之外,再也没有得到任何别人的东西。他老态龙钟,头脑空虚,心绪忧郁,一把年纪折磨着老人。 年轻时代的情景浮现在老人眼前,他回想起那庄严的时刻,他父亲将他置于两条路的入口── 一条路通往阳光灿烂的升平世界,田野里丰收在望,柔和悦耳的歌声四处回荡;另一条路却将行人引入无底深渊,从那里涌流出来的是毒液而不是泉水,蛇蟒满处蠕动,吐着舌箭。 这人仰望着昊天,苦恼的失声喊到:“青春啊,回来!父亲哟,把我重新放回人生的入口吧,我会选择一条正路的!” 可是,父亲以及他自己的黄金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他看见阴暗的沼泽地上空闪烁着幽光,那光亮游移明灭,瞬息即逝了。那是他轻抛浪掷的年华。他看见天空中一颗流星陨落下来,消失在黑暗之中,那就是他自身的象征。徒然的懊丧像一支利箭穿射了老人的心脏。他记起了早年和自己一同踏入生活的伙伴们,他们走的是高尚、勤奋的道路,在这新年的夜晚,载誉而归,无比快乐。 高耸的教堂钟楼鸣钟了,钟声使他回忆起儿时双亲对他这浪子的疼爱。他想起了发蒙时父母的教诲,想起了父母为他的幸福所作的祈祷。强烈的羞愧和悲伤使他不敢再多看一眼父亲居留的天堂。老人的眼睛黯然失神,泪珠儿泫然坠下,他绝望地大声呼唤:“回来,我的青春!回来呀!” 老人的青春真的回来了。原来,刚才那些只不过是他在新年夜晚打盹儿时做的一个梦。尽管他确实犯过一个错误,眼下却还年轻。他虔诚地感谢上天,时光仍然是属于他自己的。他没有堕入漆黑的深渊,尽可以自由地踏上那条正路,进入福地洞天,丰硕的庄稼在那里的阳光下起伏翻浪。 依然在人生的大门口徘徊逡巡,踌躇着不知该走哪条路的人们,记住吧,等到岁月流逝,你们在魆黑的山路上步履踉跄,再来痛苦地叫喊:“青春呀,回来!还我韶华!”那只能是徒劳的了。 下列选项中对第一段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老人”伫立窗前,遥望风景行人。
B.“老人”回首往事,激动不已。
C.“老人”低头看着地面,感慨万分。
D.“老人”回首往昔,痛苦不已。
第 24 题 “老人的青春真的回来了”,理由是什么?判断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他虽然年老了,但内心不服老。
B.他还年轻,时光是属于他的。
C.他还没有堕入深渊,可以走正路。
D.光明幸福之路在等着他去走。
第 25 题 最后一段可以用古诗句作概括,选出恰当的一句
A.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B.时人不知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
C.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D.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第 26 题 下列选项中对本文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的构思具有现代意义,每个人年轻时都曾犯过错误,因此它能启发人思考,获得教益。
B.文中的“正路”指的是:一条通往阳光灿烂的和平世界,意味着光明、幸福、欢乐。
C.本文是以一个犯了错误但迷途知返的人物形象来组织全篇的,写出了对自己虚掷年华的追悔。
D.本文通过回忆青年时期曾有过的好时机,写出了作者对犯错的年轻人的深切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