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搜索:  
热门关键字: 会计师 工程师 公务员 司法 报关员 执业药师 执业医师
所需点数:0
卷面总分:100
参考人数:1
答题时间:30 分
试题星级:
试卷来源:互联网
上传时间:2010-3-6
上传者:admin
试卷说明
    一、选择题(每题5分,共40分)
    1 下列四个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2  下列词语字形无误的一组是
    A.翩然   孕育   鄙夷   浮想连翩
    B.河豚   纳粹   凛洌   玲珑剔透
    C.飘泊   凯旋   解聘   中流抵柱
    D.须臾   蚌壳   致使   义正词严


    3 下列关于作品及作家的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鲁迅在《故乡》中通过塑造闰土这一农民形象,概括了19世纪末到五四时期农民所受的深重苦难,深刻地反映了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农村的真实面貌。
    B.《我的叔叔于勒》的作者是莫泊桑,他通过菲利普夫妇对待于勒态度的转变有效地揭示了文章的主题,一前一后,反差极大。
    C.《生命与和平相爱》的作者王安忆在写作本文时,先写戴维的语言才能,进而了解他的成长历程和教育背景,以此来探究犹太民族精神。
    D.萧红在散文体小说《呼兰河传(节选)》中回忆了童年时在祖父后花园的无拘无束的自由生活,表现了作者亲近自然万物,亲近小生命时感受到的幸福与快乐。


    4 关于《格列佛游记》,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格列佛游记》是英国作家江奈生斯威夫特写给孩子们的一部童话作品,其中小人国、大人国等故事尤其受到世界儿童的广泛喜爱。
    B.《宫廷游戏》通过主人公格列佛描述利立浦特小人国的游戏来抨击了英国宫廷和大臣们的昏聩无能,讽刺了高官厚爵获得者的阿谀奉承的丑恶嘴脸。
    C.《语言的妙用》一文中,作者巧妙地用反语进行讽刺,使读者能更深刻地体味到作者的本意。
    D.《格列佛游记》以较为完美的艺术形式表达了作者的思想观念,作者用丰富的讽刺手法和虚构幻想的离奇情节,深刻地剖析了当时的英国社会现实。


    5 下列句子符合课文原文的是
    A.域民不以封僵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B.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雁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C.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D.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6 下列关于文言文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曹刿论战》通过曹刿见庄公后两人的对话突出表现了战胜敌人必须依靠人民的道理。
    B.《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中,邹忌在最后点出“王之蔽甚矣”,这就点明了他进谏的主旨,犹如当头棒喝,使齐威王猛醒,具有强烈的表达效果。
    C.《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先列举事例,接着由一般到个别据事论理,提出了担任治国重任的人才必须经过磨炼的观点。
    D.诸葛亮在《出师表》中以恳切的言辞,反复规劝刘禅要继承先帝遗志,修明政治,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也表达了他“北定中原”的坚强意志和对先主感恩图报的一片深情。


    7 下列句子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夹江两岸的高山上,都生长着耐寒常绿的树林;高山凭依着高峻的山势,争着向上,这些高山彼此都在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群山竞争着高耸,笔直地向上形成无数个山峰。
    B.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因外物(好坏)而喜悦,不因自己(得失)而悲伤。
    C.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万钟的俸禄如果不辨别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它,这万钟的俸禄对我有什么益处呢?
    D.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于是率领挑担子的三个儿孙,凿着石头,挖掘泥土,用箕畚搬运到渤海的边上。


    8


    三、判断题(每题2分,共20分)
    9 《鼎湖山听泉》采用移步换景的写作技法,以行踪为线索,表现了景物在不同时间里的风貌神韵,给人一种移动感,使读者从中感受到一种动态美、整体美。


    10 《我的叔叔于勒》一文塑造了菲利普夫妇这样的自私、冷酷、贪婪、庸俗而又爱慕虚荣的小市民形象,正是他们造成了于勒的悲剧结局。


    11 《散文家谈散文》最大的特点是没有一般评论文字的枯燥呆板,在随意性的文字中又蕴涵严谨的逻辑和科学的道理,看似信笔写来,却又紧紧围绕着评论的对象,正所谓“形散而神不散”。


    12 《〈陈毅市长〉选场》写了陈毅市长夜访化学家齐仰之的全过程,矛盾冲突尖锐集中,情节完整,线索清晰,结构紧凑,“闲谈不得超过三分钟”的字条贯穿本场戏剧冲突始终,随着字条最终被“撕得粉碎”,矛盾冲突也得到了彻底解决。


    13 《享受生活》的第13、14两段重点写了作者抚摸荷马雕像的感受,荷马是一位盲诗人,因此作者的思想情感与其有着共通之处。


    14 《送行》一文中的勒罗是一位优秀的职业送行者,这种特殊的职业为他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收益,从文章结尾处作者有着从师勒罗的强烈愿望可以看出作者也希望在这一行业中大展身手。


    15 鲁迅在《雪》一文中将朔方的雪与江南的雪进行对比,极力描绘了朔方的雪的旺盛而不可抑止的力量,同时也严厉批判了江南的雪的软弱,展现了自己的战斗精神。


    16《桃花源记》一文中,当渔人谈到外界之事时,村中人发出“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感叹,表达了他们厌倦长期封闭的生活,渴望重返外界的心愿。


    17 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细致地描写了飞茅乱渡的情景,因为茅草的去向牵动着诗人的视线,诗人对茅草的关注,透露着对现实生活的焦虑,从侧面表现出诗人处境的艰难窘迫。


    18 《绿》一文中作者之所以惊诧于梅雨潭的绿“奇异”,固然与具体的时节和天气有关,但最主要的原因恐怕不是客观而是主观。“一切景语皆情语。”从文章在写绿中表达的情感来看,作者这一次再游仙岩,心情是很明朗愉快的。


    四、阅读理解(每题5分,共40分)
    19 (一) 阅读《藤野先生》的部分文字,回答19-22题。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中国留学生会馆的门房里有几本书买,有时还值得去一转;倘在上午,里面的几间洋房里倒也还可以坐坐的。但到傍晚,有一间的地板便常不免要咚咚咚地响得震天,兼以满房烟尘斗乱;问问精通时事的人,答道,“那是在学跳舞。” 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我就往仙台的医学专门学校去。从东京出发,不久便到一处驿站,写道:日暮里。不知怎地,我到现在还记得这名目。其次却只记得水户了,这是明的遗民朱舜水先生客死的地方。仙台是一个市镇,并不大;冬天冷得利害;还没有中国的学生。大概是物以希为贵罢。北京的白菜运往浙江,便用红头绳系住菜根,倒挂在水果店头,尊为“胶菜”;福建野生着的芦荟,一到北京就请进温室,且美其名曰“龙舌兰”。我到仙台也颇受了这样的优待,不但学校不收学费,几个职员还为我的食宿操心。我先是住在监狱旁边一个客店里的,初冬已经颇冷,蚊子却还多,后来用被盖了全身,用衣服包了头脸,只留两个鼻孔出气。在这呼吸不息的地方,蚊子竟无从插嘴,居然睡安稳了。饭食也不坏。但一位先生却以为这客店也包办囚人的饭食,我住在那里不相宜,几次三番,几次三番地说。我虽然觉得客店兼办囚人的饭食和我不相干,然而好意难却,也只得别寻相宜的住处了。于是搬到别一家,离监狱也很远,可惜每天总要喝难以下咽的芋梗汤。     对于文中所描写的“清国留学生”,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清国留学生”的辫子和上野的樱花互相映衬,展现了东京春天的美丽景象。
    B.辫子名为国粹,实为国耻,因此有的“清国留学生”将辫子藏在制帽里,表现了他们不愿被日本人看不起,希望学医救国的志向。
    C.辫子是中国的国粹,因此“清国留学生”便极力将辫子之美展示给日本人看,表现了他们的爱国之情。
    D.辫子名为国粹,实为国耻,“标致”一词表面是赞扬,实为反语,作者对“清国留学生”给予了严厉的讽刺。


    20 作者在文中提到对“日暮里”和“水户”这两处地名印象极为深刻,下列对原因的解释最正确的一项是
    A.“不知怎地”就是不知道什么原因,作者也不知道为什么对“日暮里”印象极为深刻。
    B.“日暮里”让作者联想到了“日暮途穷”,饱含了对中国前途的忧虑。
    C.“水户”是明末义士朱舜水客死之地,作者对朱先生至死不为清王朝效力满怀敬佩,也表达了自己反清复明的愿望。
    D.“日暮里”和“水户”是东京与仙台之间较大的站台。


    21  作者在仙台受到优待的原因是
    A.“物以希为贵”,仙台的中国留学生极少,作者的到来使当地人觉得非常稀罕。
    B.“物以希为贵”,仙台的中国留学生极少,当地人希望通过优待作者而吸引更多的中国人前来留学。
    C.日本人民热情好客,同时对知识分子非常尊敬,因此作者受到了优待。
    D.作者来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受到优待表现了弱国对强国留学生的尊重。


    22 这一部分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东京的景象让作者失望,这才“到别的地方去看看”,从而写到仙台,引出了藤野先生。
    B.作者通过写自己在仙台受到了优待而表达了对热情好客的日本人民的感激,同时也为写藤野先生对自己的热情友好而作了一个铺垫。
    C.东京的同胞使作者对中国感到失望,为后面思想的转变也埋下了一个伏笔。
    D.鲁迅的志向是学医救国,东京的教学条件并不能满足他的需求,而仙台正有一所医学专门学校,由东京往仙台也就显得顺理成章了。


    23  (二)阅读《阿长与〈山海经〉(节选)》,回答23-26题。长妈妈,已经说过,是一个一向带领着我的女工,说得阔气一点,就是我的保姆。我的母亲和许多别的人都这样称呼她,似乎略带些客气的意思。只有祖母叫她阿长。我平时叫她“阿妈”,连“长”字也不带;但到憎恶她的时候,——例如知道了谋死我那隐鼠的却是她的时候,就叫她阿长。我们那里没有姓长的;她生得黄胖而矮,“长”也不是形容词。又不是她的名字,记得她自己说过,她的名字是叫作什么姑娘的。什么姑娘,我现在已经忘却了,总之不是长姑娘;也终于不知道她姓什么。记得她也曾告诉过我这个名称的来历:先前的先前,我家有一个女工,身材生得很高大,这就是真阿长。后来她回去了,我那什么姑娘才来补她的缺,然而大家因为叫惯了,没有再改口,于是她从此也就成为长妈妈了。虽然背地里说人长短不是好事情,但倘使要我说句真心话,我可只得说:我实在不大佩服她。最讨厌的是常喜欢切切察察,向人们低声絮说些什么事。还竖起第二个手指,在空中上下摇动,或者点着对手或自己的鼻尖。我的家里一有些小风波,不知怎的我总疑心和这“切切察察”有些关系。又不许我走动,拔一株草,翻一块石头,就说我顽皮,要告诉我的母亲去了。一到夏天,睡觉时她又伸开两脚两手,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挤得我没有余地翻身,久睡在一角的席子上,又已经烤得那么热。推她呢,不动;叫她呢,也不闻。 “长妈妈生得那么胖,一定很怕热罢?晚上的睡相,怕不见得很好罢?……” 母亲听到我多回诉苦之后,曾经这样地问过她。我也知道这意思是要她多给我一些空席。她不开口。但到夜里,我热得醒来的时候,却仍然看见满床摆着一个“大”字,一条臂膊还搁在我的颈子上。我想,这实在是无法可想了。但是她懂得许多规矩;这些规矩,也大概是我所不耐烦的。一年中最高兴的时节,自然要数除夕了。辞岁之后,从长辈得到压岁钱,红纸包着,放在枕边,只要过一宵,便可以随意使用。睡在枕上,看着红包,想到明天买来的小鼓、刀枪、泥人、糖菩萨……然而她进来,又将一个福橘放在床头了。 “哥儿,你牢牢记住!”她极其郑重地说。“明天是正月初一,清早一睁开眼睛,第一句话就得对我说:‘阿妈,恭喜恭喜!’记得么?你要记着,这是一年的运气的事情。不许说别的话!说过之后,还得吃一点福橘。”她又拿起那橘子来在我的眼前摇了两摇,“那么,一年到头,顺顺溜溜……” 梦里也记得元旦的,第二天醒得特别早,一醒,就要坐起来。她却立刻伸出臂膊,一把将我按住。我惊异地看她时,只见她惶急地看着我。她又有所要求似的,摇着我的肩。我忽而记得了—— “阿妈,恭喜……” “恭喜恭喜!大家恭喜!真聪明!恭喜恭喜!”她于是十分欢喜似的,笑将起来,同时将一点冰冷的东西,塞在我的嘴里。我大吃一惊之后,也就忽而记得,这就是所谓福橘,元旦辟头的磨难,总算已经受完,可以下床玩耍去了。她教给我的道理还很多,例如说人死了,不该说死掉,必须说“老掉了”;死了人,生了孩子的屋子里,不应该走进去;饭粒落在地上,必须拣起来,最好是吃下去;晒裤子用的竹竿底下,是万不可钻过去的……此外,现在大抵忘却了,只有元旦的古怪仪式记得最清楚。总之:都是些烦琐之至,至今想起来还觉得非常麻烦的事情。     文章一开头便写了阿长的几个称呼,对此下面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的母亲和许多别的人都称呼他为长妈妈,这是略带客气的一种称呼。
    B.我平时称呼她为阿妈,这表现了我与她关系的亲密。
    C.阿长只有祖母这么称呼,这表现了祖母对她并不满意。
    D.我叫她阿长是因为她谋害了我的隐鼠,表现了我对她的憎恶。


    24 对于我不佩服阿长的原因,下面不正确的一项是
    A.喜欢切切察察,向人们低声絮说着什么事。
    B.不许“我”走动,并动辄以告状相威胁。
    C.睡觉姿态不好,占了过多的地方。
    D.长得黄胖而矮,不符合阿长这个称呼。


    25 对于阿长懂得的许多规矩,下面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些规矩大多只是封建迷信,是不科学的。
    B.这些规矩寄托了人们美好的愿望,也是值得肯定的。
    C.从阿长懂得这么多规矩可以看出阿长受封建毒害之深。
    D.从阿长懂得这么多规矩可以看出阿长的真诚和善良。


    26 下列选项中对本文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阿长身上虽然有很多缺点,但她心地善良,对孩子又非常热心,作者对这个人物还是持肯定态度的。
    B.作者用了先抑后扬的手法,将阿长的善良一步步揭示出来,使长妈妈这个形象感人至深。
    C.阿长在作者很小时便陪伴在他的身边,但由于观念的差异,作者对这个保姆充满了厌恶之情。
    D.文中虽然写了阿长的几个称呼,但她的姓名作者却并不知道,由此可知,长妈妈是一个生活在底层的劳动妇女。


考前必读
  • · 如果你已经准备好了,就点击“点击进入考场”按钮即进入考场,开始计时。
  • · 考试过程中会在试卷的右侧会显示倒计时,您可以随时查看考试剩余时间。
  • · 选项前的单选框( )表示该题只能选择一个答案。
  • · 选项前的复选框( )表示该题可以选择一个或多个答案。
  • · 当完成试卷后,可以点击“我要交卷”按钮提交试卷。
  • · 主观题可以根据参考答案自己评分;
更多>>网校名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