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搜索:  
热门关键字: 会计师 工程师 公务员 司法 报关员 执业药师 执业医师
所需点数:0
卷面总分:100
参考人数:0
答题时间:30 分
试题星级:
试卷来源:互联网
上传时间:2010-3-6
上传者:admin
试卷说明
    一、语言运用(每题5分,共25分)
    1 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2 下面的句子中标点符号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A.我坐在东方红轮船上,听见远处传来一阵吆喝声。
    B.乡党委专门召开了会议,组织党员、干部讨论:“丰收了,表扬了,怎么办”的问题。
    C.我时而恐惧;时而痛苦;时而困惑;时而又愤怒。
    D.列宁早在1905年就已着重指出过,我们的文艺应当“为千千万万劳动人民服务。”


    3 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A.会议上,中方阐述了在台湾等重大问题上的立场,希望日方继续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
    B.著名钢琴家郎朗是“优秀人才入境计划”启动以来第一位引入香港的优秀人才。
    C.安娜看到慈善超市的货架上放满了大米、衣被和各种生活必需品时,很是高兴。
    D.中国杯花样滑冰大奖赛10日决出了首枚金牌,中国名将申雪、赵宏博摘取双人滑金牌。


    4 下列句子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①有一些微生物发现,牛的瘤胃是它们生长的乐园。 ②于是,这些小家伙纷纷光顾这里,居住下来。 ③自然界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微生物,它们总是各就各位,在适合它们生长的地方安家落户。 ④分解纤维素是这些小家伙的拿手好戏,它们能分泌纤维素酸酶,同时释放有机酸,供牛吸收利用。 ⑤这里不仅有它们喜欢的无氧环境,没有可怕的胃酸,而且总有着取之不尽的食物。
    A.①②④⑤③
    B.①⑤④②③
    C.③①②⑤④
    D.③①⑤②④


    5 对下面一则报道的主要内容,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2008年1月1日,全球著名搜索网站“谷歌(Google)”列出2007年国内和国际的公众关注事件。在国内事件中,“十七大”、“嫦娥一号”、“台风”、“奥运会门票”、“2008北京倒计时”、“死了都不卖”、“央行调息”、“华南虎”、“九江大桥”、“重庆钉子户”等关键词分别排在第一到第十位。国际事件中,“韩国人质”、“海底光缆中断”、“美国校园枪击案”等关键词分别列前3位。另外,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是,“股票”、“基金”以及与此相关的金融术语,也成了中国网民2007年热衷搜索的词汇。
    A.2007年国内和国际公众关注事件。
    B.2007年国内和国际公众关注词汇。
    C.谷歌公布2007年国内和国际重要事件。
    D.谷歌公布2007年国内和国际公众关注词汇。


    二、阅读理解(共75分)
    6 (一) 阅读小说《儿子的鱼》,回答6-10题。我环顾周围的钓鱼者,一对父子引起我的注意。他们在自己的水域一声不响地钓鱼。父亲抓住、接着又放走两条足以让我欢呼雀跃的大鱼。儿子大概14岁,穿着高筒橡胶防水靴站在寒冷的河水里。两次有鱼咬钩,但又挣扎着逃脱了。突然,男孩的鱼竿猛的一沉,差一点把他整个人拖倒了,卷线轴飞快地转动,一瞬间鱼线被拉出很远。看到那鱼跳出水面时,我吃惊地合不拢嘴。“他钓到了一只王鲑,个头不小。”伙伴保罗悄声对我说,“相当罕见的品种。” 男孩冷静地和鱼进行着拉锯战,但是强大的水流加上大鱼有力的挣扎,使孩子渐渐被拉到布满漩涡的下游深水区的边缘。我知道,一旦鲑鱼到达深水区就可以轻而易举地逃脱了。孩子的父亲虽然早把自己的鱼竿插在一旁,但一言不发,只是站在原地关注着儿子的一举一动。一次、两次、三次,男孩试着收线,但每次鱼线都在最后关头猛地向下游蹿去,鲑鱼显然在尽全力向深水区靠拢。15分钟过去了,孩子开始支持不住了,即使站在远处,我也可以看到他发抖的双臂正使出最后的力气奋力抓紧鱼竿。冰冷的河水马上就要漫过高筒防水靴的边缘,王鲑离深水区越来越近了,鱼竿不停地左右扭动。突然,孩子不见了!一秒钟后,孩子从河里冒出头来,冻得发紫的双手仍然紧紧抓住鱼竿不放,他用力甩掉脸上的水,一声不吭又开始收线。保罗抓住渔网向那孩子走去。 “不要!”男孩的父亲对保罗说,“不要帮他。如果他需要我们的帮助,他会要求的。” 保罗点点头,站在河岸上,手里拿着渔网。不远的河对岸是一片茂密的灌木丛,树丛的一半淹没在水中。这时候鲑鱼突然改变方向,径直蹿入那片灌木丛里。我们都听到鱼线崩断时刺耳的响声。然而,说时迟,那时快,男孩往前一扑,紧跟着钻进了稠密的灌木丛。我们3个大人都呆住了。男孩的父亲高声叫着儿子的名字,但他的声音被淹没在河水的怒吼中。保罗涉水到对岸,示意我们鲑鱼被逮住了。他把枯树枝拨向一边,男孩抱着来之不易的鲑鱼从树丛里倒退着出来,努力保持着平衡。他瘦小的身体由于寒冷和兴奋而战栗不已,双臂和前胸之间紧紧地夹着一只大约14公斤重的王鲑。他走几步停一下,掌握平衡后再往回走几步。就这样走走停停。孩子终于缓慢但安全地回到岸边。男孩的父亲递给儿子一截绳子,等他把鱼绑结实后,弯腰把儿子抱上岸。男孩躺在泥地上大口喘着气,但目光一刻也没离开自己的战利品。保罗随身带着便携秤,出于好奇,他问孩子的父亲是否可以让他秤秤鲑鱼到底有多重。男孩的父亲毫不犹豫地说:“请问我的儿子吧,这是他的鱼!”   小说采用第一人称手法,叙述了“儿子”捕鱼的故事,通过细读全文,我们可以知道“儿子”捕鱼的过程为:拉锯战→与鱼周旋→拖入灌木丛→沉入深水区→捕鱼成功。


    7 “父亲抓住、接着又放走两条足以让我欢呼雀跃的大鱼。”这说明父亲并非在钓鱼,只是在享受钓鱼的乐趣而已。


    8 文中儿子是一位普通的男孩,与其它男孩无多大差别,在父亲的带动下,他正在成长,变得独立思考,变得刚强,有应变能力,有一定的动手能力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9 对小说的标题“儿子的鱼”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鱼”是由儿子独立捕到的,在整个过程中父亲并未参与。
    B.“儿子”在标题中影射出了儿子与父亲的关系,父亲在后台观察而不是在前台直接控制着儿子。
    C.“儿子的鱼”在标题中影射了这种间接的教育方式及这种教育方式所带来的结果。
    D.儿子是父亲的儿子,父亲除了爱,还以儿子为荣,虽然整个过程中父亲并示参与,但儿子为自己争了光,这才是最重要的。


    10 在“儿子”与鲑鱼搏斗的过程中,文章对父亲进行了多次精彩描写,下面的赏析错误的是
    A.“孩子的父亲虽然早把自己的鱼竿插在一旁,但一言不发,只是站在原地关注着儿子的一举一动。”——父亲虽未帮助儿子,但从“早把”“关注”等词可以看出,他对儿子的举动非常在意。
    B.“‘不要!’男孩的父亲对保罗说,‘不要帮他。如果他需要我们的帮助,他会要求的。’”——在父亲并未帮助儿子的情况下,别人伸出援手,这让父亲觉得很没面子,因此父亲才拒绝了保罗他们的帮助。
    C.“男孩的父亲高声叫着儿子的名字,但他的声音被淹没在河水的怒吼中。”——父亲始终关注着儿子,并且深爱着儿子,因此当儿子进入灌木丛时才会“高声叫着儿子的名字”。
    D.“男孩的父亲递给儿子一截绳子,等他把鱼绑结实后,弯腰把儿子抱上岸。”——这正应了父亲前面说的话,“如果他需要我们的帮助,他会要求的”。


    11 (二)阅读《百万英镑的钞票(节选)》,回答11-15题。这时,我又在大街上逛了起来。看到一家服装店,一股热望涌上我的心头:甩掉这身破衣裳,给自己换一身体面的行头。我能买得起吗?不行;除了那一百万英镑,我在这世上一无所有。于是,我克制住自己,从服装店前走了过去。可是,不一会儿我又转了回来。那诱惑把我折磨得好苦。我在服装店前面来来回回走了足有六趟,以男子汉的气概奋勇抗争着。终于,我投降了;我只有投降。我问他们手头有没有顾客试过的不合身的衣服。我问的伙计没搭理我,只是朝另一个点点头。我向他点头示意的伙计走过去,那一个也不说话,又朝第三个人点点头,我朝第三个走过去,他说: “这就来。” 我等着。他忙完了手头的事,把我带到后面的一个房间,在一摞退货当中翻了一通,给我挑出一套最寒酸的来。我换上了这套衣服。这衣服不合身,毫无魅力可言,可它总是新的,而我正急着要衣服穿呢;没什么可挑剔的,我迟迟疑疑地说: “要是你们能等两天再结账。就帮了我的忙了。现在我一点零钱都没带。” 那店员端出一副刻薄至极的嘴脸说: “哦,您没带零钱?说真的,我想您也没带。我以为像您这样的先生光会带大票子呢。” 我火了,说: “朋友,对外地来的,你们不能总拿衣帽取人哪。这套衣服我买得起,就是不愿让你们找不开一张大票,添麻烦。” 他稍稍收敛了一点,可那种口气还是暴露无遗。他说: “我可没成心出口伤人,不过,您要是出难题的话,我告诉您,您一张口就咬定我们找不开您带的什么票子,这可是多管闲事。正相反,我们找得开。” 我把那张钞票递给他,说: “哦,那好;对不起了。” 他笑着接了过去,这是那种无处不在的笑容,笑里有皱,笑里带褶,一圈儿一圈儿的,就像往水池子里面扔了一块砖头;可是,只瞟了一眼钞票,他的笑容就凝固了,脸色大变,就像你在维苏威火山山麓那些平坎上看到的起起伏伏、像虫子爬似的凝固熔岩。我从来没见过谁的笑脸定格成如此这般的永恒状态。这家伙站在那儿捏着钞票,用这副架势定定地瞅。老板过来看到底出了什么事,他神采奕奕地发问: “哎,怎么啦?有什么问题?想要点什么?” 我说:“什么问题也没有。我正等着找钱哪。” “快点,快点;找给他钱,托德;找给他钱。” 托德反唇相讥:“找给他钱!说得轻巧,先生,自个儿看看吧,您哪。” 那老板看了一眼,低低地吹了一声动听的口哨,一头扎进那摞退货的衣服里乱翻起来。一边翻,一边不停唠叨,好像是自言自语: “把一套拿不出手的衣服卖给一位非同寻常的百万富翁!托德这个傻瓜!——生就的傻瓜。老是这个样子。把一个个百万富翁都气走了,就因为他分不清谁是百万富翁,谁是流浪汉,从来就没分清过。啊,我找的就是这件。先生,请把这些东西脱了,都扔到火里头去。您赏我一个脸,穿上这件衬衫和这身套装;合适,太合适了——简洁、考究、庄重,完全是王公贵族的气派;这是给一位外国亲王定做的——先生可能认识,就是尊敬的哈利法克斯·赫斯庞达尔殿下;他把这套衣眼放在这儿,又做了一套丧服,因为他母亲快不行了——可后来又没有死。不过这没关系;事情哪能老按咱们——这个,老按他们——嘿!裤子正好,正合您的身,先生;再试试马甲;啊哈,也合适!再穿上外衣——上帝!看看,喏!绝了——真是绝了!我干了一辈子还没见过这么漂亮的衣服哪!” 我表示满意。 “您圣明,先生,圣明;我敢说,这套衣裳还能先顶一阵儿。不过,您等着,瞧我们按您自个儿的尺码给您做衣裳。快,托德,拿本子和笔;我说你记。裤长三十二英寸——”如此等等。还没等我插一句嘴,他已经量完了,正在吩咐做晚礼服、晨礼服、衬衫以及各色各样的衣服。我插了一个空子说: “亲爱的先生,我不能定做这些衣服,除非您能不定结账的日子,要不然就得给我换开这张钞票。” “不定日子!这不像话,先生,不像话。是永远——这才像话呢,先生。托德,赶紧把这些衣服做出来,一刻也别耽搁,送到这位先生的府上去。让那些个不要紧的顾客等着。把这位先生的地址记下来,再——” “我就要搬家了。我什么时候来再留新地址。” “您圣明,先生,您圣明。稍等——我送送您,先生。好——您走好,先生,您走好。”       “我”在购买衣服时遭遇到了一种“无处不在的笑容”,这表现了店员对顾客的热情,但这种热情是建立在买与卖的基础上的,作者在暗示老板精明的同时也批判了资本主义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12 老板在看到那张百万英镑时“低低地吹了一声动听的口哨,一头扎进那摞退货的衣服里乱翻起来。一边翻,一边不停唠叨,好像是自言自语”,这种表现反映了他的一种非常复杂的心理,既有看到百万英镑时内心产生的不可抑止的激动,又有因伙计得罪了贵客怕失去一笔大生意而产生的惴惴不安。


    13 小说通常用个性化的语言来表现人物的性格,下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这就来。”这句话表现了托德急顾客之所急的态度及较高的办事效率。
    B.“这套衣服我买得起,就是不愿让你们找不开一张大票,添麻烦。”这句话表现了“我”心地善良,不愿给人增添麻烦。
    C.“快点,快点;找给他钱,托德;找给他钱。”表现了老板处处为顾客着想以及对店员严格要求。
    D.“您圣明,先生,您圣明。”表现了老板热情待客,对客人非常尊敬。


    14 对于文中老板不收“我”的钱却主动帮“我”订制了全套服装,哪怕“我”未留下确定的地址时也并不在意的这种做法,下列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在作者所揭露的金钱社会中,钱始终是衡量人物身份、地位、品质的一个最重要因素,“我”拥有一百万英镑,因此“我”在旁人看来是信得过的人。
    B.老板得知“我”是一个百万富翁后,当然不会放过这么一宗大生意,而精明的老板同时觉得“我”很老实,便乘机下了一个很大的订单。
    C.既然“我”是一个百万富翁,“我”便成了很多人巴结的对象,包括服装店老板,对于他来说,即使将这样一套服装送给“我”也无所谓。
    D.我们从文中也可看出老板实际上并未给“我”一个解释的机会,这让“我”非常不满,因此“我”没有留下住址,以便戏耍一下这位老板,这些都是老板被金钱冲昏头脑后没有注意到了。


    15 本文是节选,文中的“我”实际上只是一个英国街头的异国流浪汉,而这“百万英镑”也只是两个富翁打赌用的工具。如果“我”坦诚地告诉老板这一切,而老板也相信了“我”的话,那么他又会对我说出怎样的话呢?请选出最不可能的一项
    A.“啊……啊……我早就看出来了,像您这样的先生只会带大票子,托德,把刚才那套衣服找出来再给这位先生试试,别急着往火里扔。”
    B.“啊……啊……原来如此,先生您真是个诚实的人,现在这样的人可不多了,好了这套衣服送您吧!我相信你会来还钱的。”
    C.“先生您真会开玩笑,这个玩笑太逗了,您总能给大家带来笑声,呵呵……我送送您,您慢走!”
    D.“先生您运气太好了,居然被这两位富翁选上了,您真是前途无量啊!呵呵……我送送您,您慢走!”


    16  (三)阅读《赤壁赋(节选)》,回答16-20题。苏东坡正和同乡道人杨世昌享受夜景,那是七月十六仲夏之夜。清风在江面上缓缓吹来,水面平静无波。东坡与朋友慢慢喝酒吟诗。不久,明月一轮出现于东山之上,徘徊于北斗星与天牛星之间。白雾笼罩江面,水光与雾气相接。二人坐在小舟中,漂浮于白茫茫的江面之上,只觉得人如天上坐,船在雾中行,任其漂流,随意所之。二人开始歌唱,手拍船舷为节拍。唱出了:桂掉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余怀,望美人兮天一方。东坡的朋友善吹箫,开始吹起来,东坡哼着歌唱,箫声奇悲,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细若游丝,最后消失于空气之中。另一个船上的寡妇竟闻之而泣,水中的鱼也为之感动。苏东坡也为箫声所动,问朋友何以箫声如此之悲。朋友告诉他:“你还记得在赤壁发生的往事吧?”一千年以前,一场水战在此爆发,决定了三国蜀魏吴的命运。难道苏东坡不能想象曹操的战船,真是帆樯如林,自江陵顺流而下吗?曹操也是个诗人。难道东坡不记得曹操夜间作的“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的诗句吗?朋友又向东坡说:“这些英雄,而今安在?今天晚上,你我无拘束,驾一叶之扁舟,一杯在手,享此一时之乐。我们不啻宇宙中的一蚊蝇,沧海中的一砂砾。人生在瞬息之间,即化为虚幻,还不如江流之无尽,时光之无穷。我真愿挟飞仙而遨游于太虚之中,飞到月宫而长生不返。我知道这些只是梦想,从无实现之望,所以不觉箫声吹来,便如此之悲了。” 苏东坡安慰朋友说:“你看水和月!水不断流去,可是水还依然在此;月亮或圆或缺,但是月亮依然如故。你若看宇宙之中发生的变化,没有经久不变的,何曾有刹那间的停留?可是你若从宇宙中不变化的方面看,万物和我们人都是长久不朽的。你又何必羡慕这江水呢?再者,宇宙之中,物各有主,把不属于我们的据为己有,又有何用?只有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是供人人享受的。凭我们的生命和血肉之躯,耳听到而成声,目看到而成色——这些无限的宝贝,取之不尽,用之不竭,造物无私,一切供人享受,分文不费,分文不取。” 听了这一番话,朋友也欣然欢笑。二人洗净杯盘,继续吃喝。后来,不待收拾桌子,便躺下睡去,不知东方已经露出了曙光。   “二人坐在小舟中,漂浮于白茫茫的江面之上,只觉得人如天上坐,船在雾中行,任其漂流,随意所之。”这种场景让我们想起了《与朱元思书》中“随流飘荡,任意东西”的场景,苏轼虽与吴均身处不同时代,但此时此刻心情却是完全一样的。


    17 元代阿鲁威有《蟾宫曲》“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而文中苏轼的朋友也提到了曹操,但前者是为了赞颂英雄,后者却颇多怀古伤今之情。


    18 苏轼在安慰朋友时,谈到了水和月,对水和月的特点,下面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水和月代表了自然万物,他们都是永恒不变的,而人生却是极短暂的,言语之间满是伤感。
    B.水和月不断变化,正象征着苏轼一生的颠沛流离,言语之间充满着无奈。
    C.水和月代表了自然万物,虽不属于人,但却可供人享受,这里有着一种及时行乐的意味,满含旷达和洒脱。
    D.水和月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这是自然赐于人类的,人类应当好好珍惜,这里有着劝勉人们上进的意思。


    19 下面诗句中,与苏轼当时夜游赤壁时的感情基调最为一致的是
    A.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B.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C.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D.谁道人生难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


    20 经历史学家考证,黄州赤壁并非三国时赤壁之战的赤壁,但苏轼不但创作了《赤壁赋》,还创作了《念奴娇大江东去》,似乎一意认定这就是三国时的赤壁。对这种现象,下列解释最合理的一项是
    A.苏轼学贯古今,才高八斗,他做出的判断自然是正确的,黄州赤壁应当是三国时的赤壁。
    B.苏轼虽很有才学,但难免也有失误,对于这样的大学士,我们不能求全责备,应给予更多的宽容。
    C.苏轼自视甚高,对已经犯下的错误也只能坚持到底,故此一再强调黄州赤壁即三国时的赤壁。
    D.苏轼夜游赤壁的目的在于借古代英雄人物来抒发感慨,表达志向和抱负,至于黄州赤壁是不是三国时的赤壁,对于苏轼而言并不十分重要。


    21


    22(四)阅读《生命的留痕》,回答21-26题。一座半圮的石桥,一幢临河的危楼,一所破败的古宅,一条铺着石板的小街,一架伸入河中的石级……这些史无记载的陈迹,这些古老岁月漫不经心的洒落,如今都成了摄影家们的猎物,成了旅游者的追逐之地。那些旧时代的老照片,也成了书店里的卖点。人们在走向现代化的时候,为什么又回过头来重温那逝去的岁月?曾经何时,我们向往过西方的大桥,汽车的洪流,摩天高楼,乡间的别墅和那如茵的草地;我们把石桥、危楼、古宅、石级视为贫穷与落后。如今,在国内的某些大城市和开发区,与西方的距离正在缩短,一样的高楼林立,汽车奔流,一望无际;那些新建的公寓楼,小别墅,明亮宽敞,设备齐全,冷热任意调节,真有点儿不知今夕是何夕?提前进入或超过了小康的人呀,尽情地享用吧,这一切多么的来之不易!可又不知道为什么,他们在得到的同时却又感觉到失去了什么,而且越来越怀念那已经失去的,难以捉摸的一切。他们不把高楼大厦放在眼里了,对那些水泥的森林再也不感到有什么新奇,甚至把大街上汽车的洪流视为洪水。旅游业兴起来了,人们花了钱去重温旧梦,去寻找石桥、古宅、危楼与石级,寻找那些“贫穷与落后”。人啊人,你到底想要什么呢?人们什么都想要,最想要而又最不可得的是韶华永驻,生命长存。现代化的高效,高速,高产,使人们感到生命也在高速地旋转,像轻烟,似云团,被社会流行的风尚弄得动荡不定,四处飘浮,好像什么地方都去过了,却也好像什么地方都不曾停留。你走过的桥太多了,汽车驶上了水网地区的高速公路,风驰电掣,无数的桥在车轮下滚过,你感到了吗,你记住了吗,有哪一顶桥能在你的记忆中停留?是的,你知道那些现代的桥,铁路桥,公路桥,斜拉桥,立交桥,所有的桥都似乎离你很近,也离你很远。可你还记得村头上的那顶石桥吗,那桥栏的条石已经沉入河底,那桥头的石板已经陷落,涨水时要先涉水,后上桥,然后才能到达彼岸。每天上学的时候你都痴等在桥头,等着她像蝴蝶扑在你的肩上,然后轻轻地把她背上桥去……那是属于你的桥,你那萌动的青春永远停留在那里。诗人陆游在将就稽山土的时候,还忘不了沈园的那顶石桥,“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 危楼,你看见那危楼的长窗了吗,那不是窗户,是岁月的屏幕,你也许曾经看见过一部人生的悲喜剧在那里上演过,至今想起来还是不胜唏嘘。你也许什么也没有看见过,可你读过那首诗:“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在你的想象里那昔日的翠楼就是眼下的危楼了。你也许会在窗下徘徊,想领略一下那游子归来的情趣。一座破败的古宅,那里面阴暗潮湿,和别墅不能比,连富起来的农民也不愿居住。那些参观的人也不想住在这里,他们是想了解前人所留下的故事,想象那前人生活的画图。那大门前的铁环上曾经系过高头大马,那门厅里曾经停过八抬的花轿,那廊里屋里曾经有过自缢的妇女…… 那铺着碎石的小街,曾经有许多历史上的名人走过,那深入河中的石级,曾是妇女们的捣衣之处。“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你可以在月光下顺着往上走,去倾听那历史的回声…… 石桥、危楼、古宅、小街、石级,那些历史随意的洒落,却是生命的永驻,历史的残留;是往事的画图,似乎把自己也画在里面。你在现代化的城市中驱车而过,看见那摩天高楼上有无数的窗户,谁知道里面是些什么,受了电视剧的影响,好像那里面有色情、暴力和阴谋;那一幢幢编着号码的住宅区,今天搬进一个住户,明天搬出一个住户,进进出出的都差不多;那四车道、六车道的柏油路,谁能讲得出有什么名人走过,好像谁都走过,留下了一溜烟,早就被风吹走。现代化意味着高速、方便、舒服,到处留下的是时代的标志与科技力量的显示。人在巨大物质力量的面前显得那么渺小,生命变成了一个软件,几亿人在一个软件中疾走,人的寿命在延长,可在感觉上却是那么匆忙,好像未曾在某个地方停留过。于是,有那么为数不多的人,突然想起了过去,过去虽然艰苦,却在那悠悠的苦难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记忆,留下了他和我,于是便在历史的残留中去寻找生命的遗痕,在汹涌的潮流中去寻找那失去的自我。     “旅游业兴起来了,人们花了钱去重温旧梦,去寻找石桥、古宅、危楼与石级,寻找那些‘贫穷与落后’。”在“贫穷与落后”上加引号,表现了作者对旧中国贫穷落后的痛心无奈以及对新中国取得巨大成就的欢欣鼓舞。


    23 人们在走向现代化的时候,又回过头来重温那逝去的岁月,他们并不是想住在这里,而是想前人所留下的故事,想象那前人生活的画图,去倾听那历史的回声。


    24 梁启超曾说过:“老年人常思既往,少年人常思将来。”而本文作者却在文中极力渲染石桥、危楼、古宅、小街、石级,这表现了作者思想陈旧,与梁启超所说的老年人无疑是一致的。


    25 “现代化的高效,高速,高产,使人们感到生命也在高速地旋转,像轻烟,似云团,被社会流行的风尚弄得动荡不定,四处飘浮,好像什么地方都去过了,却也好像什么地方都不曾停留。”下面对文中这句话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人们的生命如轻烟似云团,动荡不定,人们失去了自我,失去了方向。
    B.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人们的生命如轻烟似云团,动荡不定,人们失去了自我,失去了方向。
    C.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人们快节奏的现代生活,这种生活使人们活得非常充实。
    D.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人们快节奏的现代生活,这种生活使人们活得非常充实。


    26 请选出对文章主题理解错误的一项。
    A.人们在走向现代化的时候回过头来重温逝去的岁月,这表现了作者对现代化的否定。
    B.现代人工作紧张、繁忙,根本没有时间记得哪些桥走过,哪些桥没走过。
    C.作者塑造石桥、危楼、古宅、小街、石级这些意象,是为了提醒人们停一停匆忙的脚步,望一望已逝的历史,品一品生命的留痕。
    D.现代化意味着高速、方便、舒服,人们在它面前表现出软弱、被动、无力,只得随着潮流向前,无法停下自己的脚步,没有自己的思考,没有自己的灵魂。


    27 作者在文中借助了大量诗句,如“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来抒发自己的感情,当然可以引用的诗句还不止这些,请在下列诗句中再选一句。
    A.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B.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C.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D.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考前必读
  • · 如果你已经准备好了,就点击“点击进入考场”按钮即进入考场,开始计时。
  • · 考试过程中会在试卷的右侧会显示倒计时,您可以随时查看考试剩余时间。
  • · 选项前的单选框( )表示该题只能选择一个答案。
  • · 选项前的复选框( )表示该题可以选择一个或多个答案。
  • · 当完成试卷后,可以点击“我要交卷”按钮提交试卷。
  • · 主观题可以根据参考答案自己评分;
更多>>网校名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