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阅读《卜算子 咏梅》,回答16-18题(每题5分,共15分)
(一)阅读《卜算子 咏梅》,回答16-18题(每题5分,共15分)
卜算子 咏梅
读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
风雨送春归,
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
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
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
她在丛中笑。
第 16 题16、关于这首词中的梅花形象,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梅花美丽、积极、坚贞,不愁苦,总欢笑。
B.梅花不孤傲,却有新时代革命者的操守与傲骨。
C.本词中的梅花傲寒俊俏,积极向上又谦逊伟大。
D.梅花寂寞高洁,孤芳自赏,引来群花羡慕嫉妒。
第 17 题 下列关于这首词中的对比手法,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悬崖百丈冰”与“花枝俏”的对比:天气苦寒,梅花却凌寒独自开放。
B.“不争春”与“报春”的对比:梅花开得早,却只报春不争春。
C.“山花烂漫”与“丛中笑”的对比:山花烂漫开放,它是百花领袖,浅笑盈盈,立于群芳枝头。
D.“送春归”与“迎春到”的对比:送春归是伤感的,迎春到是喜悦的。漫天飞雪迎来了百花争艳的春天,字里行间流露喜悦的心情。
第 18 题 下列关于这首词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毛泽东的这首咏梅词,表现了受到挫折而不屈节的品质。
B.从这首词可见作者所褒扬的精神:充满昂扬的斗志,积极应对生活。
C.本词气魄宏大,语言俏丽,浓艳,有悲壮的历史苍凉气息。
D.本词一扫过去文人那种哀怨、颓唐、隐逸之气,创出新气象新格调。
(二) 阅读《紫藤萝瀑布》节选,回答19-22题(每题5分,共20分)
第 19 题 (1)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 (2)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溅的水花。仔细看时,才知那是每一朵紫花中的最浅淡的部分,在和阳光互相挑逗。 (3)这里春红已谢,没有赏花的人群,也没有蜂围蝶阵。有的就是这一树闪光的、盛开的藤萝。花朵儿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 (4)“我在开花!”它们在笑。 (5)“我在开花!”它们嚷嚷。 (6)每一穗花都是上面的盛开,下面的待放。颜色便上浅下深,好像那紫色沉淀下来了,沉淀在最嫩最小的花苞里。每一朵盛开的花像是一个张满了的小小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那里装的是什么仙露琼浆?我凑上去,想摘一朵。 (7)但是我没有摘。我没有摘花的习惯。我只是伫立凝望,觉得这一条紫藤萝瀑布不只在我眼前,也在我心上缓缓流过。流着流着,它带走了这些时一直压在我心上的关于生死的疑惑,关于疾病的痛楚。我浸在这繁密的花朵的光辉中,别的一切暂时都不存在,有的只是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 (8)这里除了光彩,还有淡淡的芳香,香气似乎也是浅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忽然记起十多年前家门外也曾有过一大株紫藤萝,它依傍一株枯槐爬得很高,但花朵从来都稀落,东一穗西一串伶仃地挂在树梢,好像在察颜观色,试探什么。后来索性连那稀零的花串也没有了。园中别的紫藤花架也都拆掉,改种了果树。那时的说法是,花和生活腐化有什么必然关系。我曾遗憾地想:这里再看不见藤萝花了。
下列关于文中句子修辞手法的运用,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来,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把整片垂挂下来的紫藤萝花比作瀑布,突出花的繁茂。
B.“像迸溅的水花。”通过比喻,既写出了花的形状,也突出了它的质感,像水一样晶莹剔透。“迸溅”两字,赋予花以动感,让人感觉到它不是静止的,而是跳动的。
C.“花朵儿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 以动写静,把花比喻成同龄的小孩,像一群小孩子在相互推挤,玩闹。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花的多、开得茂盛以及花的可爱,是一种童话般的美。
D.“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把待开的花比作“忍俊不禁的笑容”,生动形象地突出了紫藤萝花欲开的情形。
第 20 题 下列关于文中句子的赏析感悟不合理的一项是
A.“香气似乎也是浅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这里作者要写的是花香,是嗅觉,却用视觉的浅紫色来形容,这就使笔下的紫藤萝花更加具体可感,使读者对之有更深刻的印象,用的是通感的修辞手法。
B.“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可见作者经过现实的重创打压后难以直面生活的艰难,不由得在繁盛开放的紫藤萝花架前停驻喘息。
C.“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来,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紫藤萝的花形,犹如瀑布,它旺盛的开放,就如人生的美好热烈。
D.以“我在开花!”、“欢笑”、“挑逗”等语句,突出花具有人的灵气,以及童稚般的欢乐,花为自己的美丽存在而嬉闹。
第 21 题 下列对文章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A.在选文中,作者分别从紫藤萝花的形状、颜色和香味三个方面来对花进行描写。
B.作者对紫藤萝进行了全方位地刻画,由远到近,由整体到局部,呈现了繁盛的美感。
C.作者在描写紫藤萝花中加入了人情,结合自己丰富的人生体验来看待这些花,借景物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感情。
D.本文先写花朵,次写花穗,再写花瀑,按照这样的顺序来描写盛开的紫藤萝。
第 22 题 下列选项中的词语具有一语双关的作用:既能指紫藤萝花,又借指繁花背后的生命。其中哪一项的分析不恰当?
A.“沉淀”:沉淀的浅紫色小花在眼前,生命力量也在其中积蓄。作者把紫藤萝生命的沉淀变成了对人生的思考:紫色深沉,生命永恒。
B.“帆”:既指待放的花朵的形状,又是昂扬的生命风帆。
C.“瀑布”:既指流动的紫藤萝花瀑,又是生命的长河。
D.“仙露琼浆”:既指紫藤萝花不平凡的美,具有隐逸之气;它又是生命的活力孕育其中。
(三)阅读《成功》节选,回答23-26题(每题5分,共20分)
第 23 题 什么叫成功?顺手拿过来一本《现代汉语词典》,上面写道:“成功,获得预期的结果。”言简意赅,明白之至。我在这里只谈成功,特别是成功之道。这又是一个极大的题目,我却只是小做。积七八十年之经验,我得到了下面这个公式:天资+勤奋+机遇=成功 谈到天资,首先必须承认,人与人之间天资是不相同的,这是一个事实,谁也否定不掉。十年浩劫中,自命天才的人居然大批天才。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至今不解。到了今天,学术界和文艺界自命天才的人颇不稀见,我除了羡慕这些人“自我感觉过分良好”外,不敢赞一词。对于自己的天资,我看,还是客观一点好,实事求是一点好。 至于勤奋,一向为古人所赞扬。囊萤、映雪、悬梁、刺股等故事流传了千百年,家喻户晓。韩文公的“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更为读书人所向往。如果不勤奋,则天资再高也毫无用处。事理至明,无待饶舌。谈到机遇,往往为人所忽视。它其实是存在的,而且有时候影响极大。就以我自己为例,如果清华不派我到德国去留学,则我的一生完全不会像现在这个样子。把成功的三个条件拿来分析一下,天资是由“天”来决定的,我们无能为力。机遇是不期而来的,我们也无能为力。只有勤奋一项完全是我们自己决定的,我们必须在这一项上狠下功夫。在这里,古人的教导也多得很,还是先举韩文公。他说:“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这两句话是大家都熟悉的。 王静安在《人间词话》中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静安先生第一境写的是预期。第二境写的是勤奋。第三境写的是成功。其中没有写天资和机遇。我不敢说,这是他的疏漏,因为写的角度不同。但是,我认为,补上天资与机遇,似更为全面。我希望,大家都能拿出“衣带渐宽终不悔”的精神来从事做学问或干事业,这是成功的必由之路。
下列对于本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说自己“大题小作”,是强调他将“成功”这个广大的话题,化作极简单的努力,并在文中列举古人之例论证中心论点,以小见大。
B.本文论证的问题能够说明历史上“江郎才尽”的故事:南北朝时的江淹,少时笃志好学,其诗幽丽精工,文章脍炙人口;但晚年满足安逸生活,再也写不出好文章来。
C.引用王国维“境界说”,是要强调若要成功,必经过“立志”、“获得”、“追求”三个过程。
D.本文开头通过设问,引出“成功”这个话题;结尾提醒人们用勤奋的精神来做学问或干事业,这是成功的必由之路。
第 24 题 如果要补写一个名人事例来论证文章的中心,下面恰当的一项是
A.马克思与恩格斯在革命斗争中结下深情厚谊,至今传为佳话。
B.陈景润得到华罗庚的赏识,从厦门大学调到中科院,后来成为著名数学家。
C.苏秦以锥刺股,终于成为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
D.少年大学生,12岁时就会微积分,被认为是神童,进入中国科技大学学习。平时,学生们上课,他却在校园里野逛,后来退学后当了油漆工,从此告别神童生涯。
第 25 题 下列关于文中语句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机遇是不期而来的,我们也无能为力”的用语消极,束手无策。作者这样说,是为了强调机遇并非自己可以随意创造。
B.“天资是由‘天’来决定的,我们无能为力。”作者在论述中并未将“天资”作为成功的先决条件,是因为我们无法决定先天,但是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来争取成功。
C.“到了今天,学术界和文艺界自命天才的人颇不稀见,我除了羡慕这些人‘自我感觉过分良好’外,不敢赞一词。”这里的“不敢”充分表现出了作者对这些自命不凡者的鄙夷。
D.“我不敢说,这是他的疏漏,因为写的角度不同。”作者畏惧学术权威王国维,不敢对他的理论提出质疑。
第 26 题 下列说法中,对本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强调成功的后面蕴含着艰苦、勤奋的努力,并肯定天资在其中的重要作用。
B.《成功》是议论文,主要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来阐述观点、分析问题。
C.本文从“天资”、“勤奋”、“机遇”三方面全面论述了成功的条件。
D.勤奋是成功最关键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