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础知识(每题5分,共25分)
第 1 题
![](/UploadFiles/mnkc/20090522100759001.gif)
第 2 题 下列词语字形无误的一组是
A.诠释 酝酿 花卉 抑扬顿错
B.澄清 诅咒 欣慰 肆无忌惮
C.缥缈 训良 曙光 明眸善睐
D.玫瑰 斑斓 杀戳 重峦叠嶂
第 3 题 ![](/UploadFiles/mnkc/20090522100938001.gif)
第 4 题 关于专题《荷》,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有一位哲学家曾说过:“世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因此古代写荷的诗歌虽然很多,但各不相同,因为荷花本身品种很多,即使同一品种,形状、色彩等外观也相差很大。
B.《爱莲说》的作者借“莲”言志,通过细致描绘莲的形态和品格,如“出淤泥而不染”“中通外直”“亭亭净植”等,赞美了坚贞刚正的气节和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C.课文中所选的五首咏荷诗《采莲曲》《莲叶》《赠荷花》《白莲》《莲》等,虽各有侧重,不尽一致,但都融入了作者的感情,使诗歌的主题不仅仅落在荷上。
D.对于莲,人们发表不同的议论,抒发不同的感受,这是因为人们的身世处境、生活经验、思想修养、艺术素养、情感态度、愿望追求,以及感受力、想像力、理解力都是不同的。
第 5 题 下列句子符合课文原文的是
A.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
B.浊酒一杯家万里,雁然未勒归无计。
C.蒹葭凄凄,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D.萧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二、语言运用(每题5分,共15分)
第 6 题 下列关于文言文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记承天寺夜游》以诗一样的笔触描绘了月色之美,创造了一个清冷皎洁的意境,同时也流露出作者在遭贬生涯中自我排遣的特殊心情。
B.《送东阳马生序》一文在写同舍诸生的服饰华贵时,采用了细节描写的方法,写了穿的衣服,戴的帽子,挂的玉环,腰间的佩刀和容臭,使同舍诸生“烨然若神人”。
C.《捕蛇者说》描写了捕蛇人蒋氏的悲惨遭遇,文末寄托了作者希望“观人风者”能够体察民情,使蒋氏能够过上比较安稳的日子。
D.《愚公移山》中虽然是天神帮助愚公移走了两座大山,但这样的结局并未损害愚公的形象,因为是愚公的决心和行动感动了天帝,天帝才派天神来帮助愚公的。
第 7 题 下列句子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A.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向石潭西南方向望过去,(溪身)像北斗星那样曲折,(水流)像长蛇爬行那样弯曲,有的地方露出来,有的地方被掩没了,隐隐约约可以看得出。
B.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现在逃跑(被抓回来)也是死,发动起义也是死,等着死,还是为国而死呢?
C.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我的妻子认为我漂亮,是偏爱我。
D.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先帝知道我办事谨慎,所以临终的时候,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
第 8 题
![](/UploadFiles/mnkc/20090522171244001.gif)
三、课文理解(每题2分,共20分)
第 9 题 下列有关课文的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选对,错误的选错。 《春》大量运用叠词叠句和对称、排比的短语短句,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
第 10 题 《济南的冬天》大量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如“小摇篮”“小水墨画”“空灵的蓝水晶”等等,形象生动地写出济南的冬天“温晴”这一特点。
第 11 题 《童年的朋友》开头通过外貌描写,“皱着眉头,老是自言自语地咕哝着”,生动刻画了一个非常严厉的外祖母形象。
第 12 题 《松鼠》是一篇说明文,作者在对松鼠做了认真细致观察的基础上,选用准确生动的词语来描述,尤其是形容词、动词、副词的使用精当准确。
第 13 题 《苏州园林》一文用四个“讲究”(“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来高度概括苏州园林总的设计原则,并领起下面几段的分别说明。
第 14 题 《都市精灵》既写了喜鹊、小松鼠、啄木鸟、百灵鸟等可爱的小动物,也写了乌鸦这样丑陋的动物,强调前者才是城市里需要的都市精灵。
第 15 题 《范进中举》通过范进喜极而疯的描写,谴责了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摧残、迫害,对范进寄予了深切的同情。
第 16 题 《错过》一文辩证地论述了“错过”产生的原因及其意义,强调人要习惯和品味“错过”,不要让“错过”酿成“过错”。我们要把握住最关键、最美好的机会,含笑对待“人生的终点”。
第 17 题 《我的叔叔于勒》中作者特意安排了旅行这一转笔,是为了便于插入景物描写以丰富表达方式。
第 18 题 《藤野先生》着重写了藤野先生偏执的行为方式和过于挑剔的习惯,赞美了他的伟大的人格精神,而对于他的教学状况却写得不多,这是因为作者当时成绩并不优秀,对藤野先生的教学无法作出恰当的评价。
四、阅读理解(每题5分,共40分)
第 19 题 (一) 阅读《我的母亲》的部分文字,回答19-22题。 母亲喜欢看小说。她常常把所看的小说的内容讲给妹仔听。她讲得娓娓动听,妹仔听着忽而笑容满面,忽而愁眉双锁。章回的长篇小说一下讲不完,妹仔就很不耐烦地等着母亲再看下去,看后再讲给她听。往往讲到孤女患难,或义妇含冤的凄惨的情形,她两人便都热泪盈眶,泪珠尽往颊上涌流着。那时的我立在旁边瞧着,莫名其妙,心里不明白她们为什么那样无缘无故地挥泪痛哭一顿。现在想来,才感觉到母亲的情感的丰富,并觉得她讲的故事能那样地感动着妹仔,如果母亲生在现在,有机会把自己造成一个教员,必可成为一个循循善诱的良师。我到十岁的时候,读的是“孟子见梁惠王”。到年底,父亲要“清算”我平日的功课。在夜里亲自听我背书,很严厉,桌上放着一根两指阔的竹板。我背向着他立着背书,背不出来的时候,他提一个字,就叫我回转身来把手掌展放在桌上,他拿起这竹板很重地打下来。我吃了这一下苦头,痛是血肉的身体所无法避免的感觉,当然失声地哭了,但是还要忍住哭,回过身去再背。不幸又有一处中断,背不下去;经他再提一字,再打一下。呜呜咽咽地背着那位前世冤家的“见梁惠王”的“孟子”!我自己呜咽着背,同时听得见坐在旁边缝纫着的母亲也唏唏嘘嘘地泪如泉涌地哭着。我心里知道她见我被打,她也觉得好像刺心的痛苦,对我表着十二分的同情,但她却时时从呜咽着的、断断续续的声音里勉强说着“打得好”。她的饮泣吞声,为的是爱她的儿子;勉强硬着头皮说声“打得好”,为的是希望她的儿子上进。如今想起母亲见我被打,陪着我一同哭,那样的母爱,仍然使我感念着我的慈爱的母亲。背完了半本“梁惠王”,右手掌被打得发肿,有半寸高,偷向灯光中一照,通亮,好像满肚子装着已成熟的丝的蚕身一样。母亲含着泪抱我上床,轻轻把被窝盖上,向我额上吻了几吻。 选文多次描写母亲流泪的场面,对此,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往往讲到孤女患难,或义妇含冤的凄惨的情形,她两人便都热泪盈眶,泪珠尽往颊上涌流着。”,自身缺乏应有社会地位的母亲对苦难的女性有着深切的同情,这个片段曲折地表现了旧社会妇女的不幸。
B.“往往讲到孤女患难,或义妇含冤的凄惨的情形,她两人便都热泪盈眶,泪珠尽往颊上涌流着。”这个片段写出了母亲的情感的丰富,并能将这种情感感染其他人。
C.“我自己呜咽着背,同时听得见坐在旁边缝纫着的母亲也唏唏嘘嘘地泪如泉涌地哭着。”这个片段写出了母亲对孩子的疼爱,但迫于父亲的威严无法阻止孩子被责,非常痛心和内疚。
D.“我自己呜咽着背,同时听得见坐在旁边缝纫着的母亲也唏唏嘘嘘地泪如泉涌地哭着。”这个片段既写出了母亲对孩子的疼爱,又表现了母亲对儿子的期待,这种矛盾心态在哭声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第 20 题 “如果母亲生在现在,有机会把自己造成一个教员,必可成为一个循循善诱的良师。”对于这句话的理解,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在旧社会妇女没有地位,母亲是不可能成为一个教员的,因此作者只能假设母亲生在现在,这既表现了作者对母亲的爱,也表现了作者对旧社会的不满。
B.母亲虽然不是教员,但母亲讲故事时能讲得“娓娓动听”,让“妹仔听着忽而笑容满面,忽而愁眉双锁”,这表明母亲有这方面的天赋。
C.“妹仔就很不耐烦地等着母亲再看下去”其中的“不耐烦”也说明了母亲毕竟文化程度不高,无法满足妹仔的要求。
D.母亲讲故事时不仅自己被感动,而且能感动妹仔,这种方法可能比父亲的责罚更有效果。
第 21 题 背书受罚这一片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背书受罚这一片段深深地印在作者记忆中,说明父亲这种野蛮粗暴的教育方式给孩子带来巨大的身心伤害。
B.将父亲的教育方式与母亲的教育方式相比较,表达了作者希望得到母亲的教育,同时也对妹仔充满羡慕之情。
C.用母亲的哭声来写出母亲既心疼儿子,又希望儿子成才的这种非常复杂而矛盾的心态。
D.作者背书受罚时,母亲始终陪在一边,表现了母亲对儿子放心不下,并希望在关键时刻替儿子求情以减轻他所受的责罚。
第 22 题 母亲对孩子的爱并没有说出口,但作者通过一些细节描写将这种爱表现了出来,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母亲“常常把所看的小说的内容讲给妹仔听”,旧社会妇女没有地位,没有接受教育的资格,但母亲还是希望妹仔能尽可能多地接受一些教育。
B.“同时听得见坐在旁边缝纫着的母亲也唏唏嘘嘘地泪如泉涌地哭着”,“唏唏嘘嘘”说明哭声很明显,这是母亲故意让父亲听见,希望父亲能减轻责罚。
C.“她却时时从呜咽着的、断断续续的声音里勉强说着‘打得好’”,“勉强”一词充分说明“打得好”这类话语是违心的,表现了对儿子的疼爱。
D.“母亲含着泪抱我上床”,我已经上床,已经不哭了,母亲眼里却仍含着泪,充分说明母亲的爱子之深。
第 23 题 (二)阅读《古城墙》,回答23-26题。 ①是一段历史沉重地跌落在这儿,还是一片种子悄悄地洒落在这儿?古城墙已荒芜,已演变成一长垅的土丘坡地,并生长了大片大片的绿树青草。 ②古运河依傍着它流向远方。滚滚的河水捎带着吴侬软语,捎带着古城墙生机盎然的绿从容地向前流去。 ③我喜欢在古城墙上漫步。 ④随意走在小径上,看乳白色的晨雾渐渐____去,消失在江南早春明丽的天空下,听鸟儿“喳喳”叫着从树上乍然飞起,盘旋一圈,又____在另一棵树上东张西望。被长夜过滤后的空气丝丝缕缕____人肺腑,轻柔的晨风从运河那边____来,拂上眼角眉梢,凉丝丝的。 ⑤这是一个无声的绿色世界,是一个任你感觉某种苏醒、产生某种灵感与遐想的充满诗情画意的世界。这个世界很安静,但正是在这安静里孕育了多少活泼的绿色生命。生命并不因为无声就沉默就消失,或许,无声的生命色彩更强烈。当我们用歌声高声赞美生命时,它们就是用这种鲜艳的色彩向世界宣告自己的存在。 ⑥古城墙恬静活泼的生命呵,你们想说些什么?你们看似乎静实是骚动的心灵萌生着怎样的情感?在你们绿色的梦中,有着什么样的甜蜜和痛苦?无声有时就是最好的语言,但我不懂,我只能用心去闻你们的清香,去感受你们默默的颤动或兴奋,去欣赏你们蓬蓬勃勃的绿色天地。 ⑦古城墙人迹稀少。处身在绿色的围抱中,我无法想象黄沙覆盖、寂静一片的世界有多么可怕。宇宙需要生命,人生是无价的,而生命原是一代连一代的。 ⑧古城墙从世纪的硝烟中跋涉出来,穿过厚厚的历史尘埃站在古运河边。它用自己的身体养育了多少鲜蹦活跳的生命,孕育了多少绿色的理想,它该是最懂得生命,最理解生活的了。 对“古城墙”的含义,下面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城墙代表了一段历史,在现代人看来它显得古老而稳重。
B.古城墙虽然有着悠久的历史,曾经发挥过作用,但现在时代已变,即使有战争,它也没有任何的价值了。
C.古城墙虽然古老,但城墙上生长着大片大片的绿树青草,这给古城墙增添了不少生机和活力。
D.古城墙是历史和新生的统一体,古城墙孕育着新的生命,而一代代的生命也延续着这一段历史。
第 24 题 选择最恰当的词填入原文。
A.隐 停 沁 吹
B.褪 落 沁 赶
C.隐 落 浸 赶
D.散 歇 渗 飘
第 25 题 全文的“文眼”是哪一句?请在下列四句中作出选择。
A.古城墙已荒芜,已演变成一长垅的土丘坡地,并生长了大片大片的绿树青草。
B.滚滚的河水捎带着吴侬软语,捎带着古城墙生机盎然的绿从容地向前流去。
C.生命并不因为无声就沉默就消失,或许,无声的生命色彩更强烈。
D.宇宙需要生命,人生是无价的,而生命原是一代连一代的。
第 26 题 下面的诗句中哪一句揭示了本文要告诉我们的真谛?
A.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B.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C.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D.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