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础知识及语言运用(每题5分,共40分)
第 1 题
第 2 题 下列各项中有两个错别字的一项是
A.情趣盎然 詹仰 蓬勃 憎恶
B.呼之欲出 含蓄 率性 恬静
C.引人入盛 惆怅 忙碌 蒙眬
D.五脏六府 斑谰 浸润 弥漫
第 3 题 对下列这段内容时概括恰当的是生命是宇宙中的一种普遍现象,这种观点自古有之。随着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人们认识到,由“特殊”行星的物理环境造就的生命——这里指的是地球上的生命,是由简单的无机物质发展而来,虽说其产生和发展的过程非常复杂,但生命现象一经开始,就会逐步地向智慧生命阶段发展。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在天文学上的一个影子是天体演化理论。美国著名的天文学家沙普利说过:“生命是广泛存在的,它是宇宙演化的自然产物。”
A.在宇宙中,生命的发展是普遍现象。
B.生命是由特定的物理环境造化而成的。
C.生命必然经过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
D.天文学的发展使人们对生命现象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第 4 题 下面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我们学校几个教务处的教师,经常到班上听课。
B.经过两年多的刻苦学习,我文史方面的知识更加丰富了。
C.读者来信反映的问题,基本是完全真实的。
D.大家认真观看和聆听着台上的表演。
第 5 题
第 6 题 从上下文的连贯看,下面句子的横线上应填入的一句是一部具有较高艺术性的影片,其广阔丰富的社会背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深刻的思想内涵,精妙的表现方法,是由银幕传递给观众的。
A.性格鲜明生动的人物。
B.人物性格的鲜明生动。
C.人物鲜明生动的性格。
D.鲜明生动的人物性格。
第 7 题 下列句子排列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一方面,以娱乐为职能的大众文化得到蓬勃发展的机会。 ②与此同时,文化领域却有全然不同的景观。 ③问题是怎么产生的呢? ④上世纪九十年代的中国,商品大潮汹涌而起,给社会经济生活带来无限生机。 ⑤一方面,一部分“曲高和寡”的精英文化则陷入举步维艰的境地。 ⑥原因有多方面,其中之一就是文化的二重性。
A.⑥⑤①②③④
B.④③⑤①②⑥
C.③①⑤④②⑥
D.④②①⑤③⑥
第 8 题
二、课文理解(每题2分,共20分)
第 9 题 《雪》中“雪野中有血红的宝珠山茶,白中隐青的单瓣梅花,深黄的磬口的腊梅花;雪下面还有冷绿的杂草”这一句,直接描写了江南雪景中的生命活力和青春气息。
第 10 题 《雪》中“蝴蝶确乎没有;蜜蜂是否来采山茶花和梅花的蜜,我可记不真切了。但我的眼前仿佛看见冬花开在雪野中,有许多蜜蜂们忙碌地飞着,也听得他们嗡嗡地闹着。”前面是“确乎没有”的蝴蝶,“记不真切”的蜜蜂,后面又“看见冬花开在雪野中,有许多蜜蜂们忙碌地飞着,也听得他们嗡嗡地闹着”,这里前后是矛盾的。
第 11 题 《雪》全文写了两幅雪景,一幅是记忆中的故乡江南的雪景,一幅是现实中居处的朔方的雪景。文章主要是通过对比分别描写了江南雪景的“滋润美艳”和朔方雪景的“冰冷坚硬”的特点。
第 12 题 《<雪>的独特之处》一文中,认为“是以南雪的柔美来进一步衬托北雪的壮美”,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是贬斥江南的雪而赞美北方的雪的。
第 13 题 《<雪>四人谈》中,四位作者都认识到《雪》是通过对“江南的雪”和“朔方的雪”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思想情绪,体现了作者的内心世界。
第 14 题 雪罗汉是江南的雪天中最值得珍藏的记忆,塑罗汉的生动描写融进了作者对于南方冬天的美好回忆。
第 15 题 “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由“孤独”到“死掉”到“精魂”,是作者生命体验的深化和提升。
第 16 题 “朔方的雪”似乎也有点儿振臂一呼却应者寥寥的寂寞,但正是这种寂寞,更凸现出坚守自身的可贵。
第 17 题 《斯妤:简洁精纯的<雪>》中说,鲁迅先生的文章,向来以洗练著称,这里的“洗练”就是“话说的少,而意思包含得多”,所以文字越少越好。
第 18 题 《李允经:<雪>的独特之处》中说:“相比之下,朔雪不仅幸运而且有一种优越感了。这就隐约地流露了作者对它的战斗丰姿的喜爱和赞赏。”这里的“隐约”应改为“明显”。
三、阅读理解(每题5分,共40分)
第 19 题 阅读《雪》,完成19—22题。 暖国的雨,向来没有变过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博识的人们觉得他单调,他自己也以为不幸否耶?江南的雪,可是滋润美艳之至了;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雪野中有血红的宝珠山茶,白中隐青的单瓣梅花,深黄的磬口的蜡梅花;雪下面还有冷绿的杂草。蝴蝶确乎没有;蜜蜂是否来采山茶花和梅花的蜜,我可记不真切了。但我的眼前仿佛看见冬花开在雪野中,有许多蜜蜂们忙碌地飞着,也听得他们嗡嗡地闹着。孩子们呵着冻得通红,像紫芽姜一般的小手,七八个一齐来塑雪罗汉。因为不成功,谁的父亲也来帮忙了。罗汉就塑得比孩子们高得多,虽然不过是上小下大的一堆,终于分不清是壶卢还是罗汉;然而很洁白,很明艳,以自身的滋润相粘结,整个地闪闪地生光。孩子们用龙眼核给他做眼珠,又从谁的母亲的脂粉奁中偷得胭脂来涂在嘴唇上。这回确是一个大阿罗汉了。他也就目光灼灼地嘴唇通红地坐在雪地里。第二天还有几个孩子来访问他;对了他拍手,点头,嘻笑。但他终于独自坐着了。晴天又来消释他的皮肤,寒夜又使他结一层冰,化作不透明的水晶模样;连续的晴天又使他成为不知道算什么,而嘴上的胭脂也褪尽了。但是,朔方的雪花在纷飞之后,却永远如粉,如沙,他们决不粘连,撒在屋上,地上,枯草上,就是这样。屋上的雪是早已就有消化了的,因为屋里居人的火的温热。别的,在晴天之下,旋风忽来,便蓬勃地奋飞,在日光中灿灿地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雾,旋转而且升腾,弥漫太空,使太空旋转而且升腾地闪烁。在无边的旷野上,在凛冽的天宇下,闪闪地旋转升腾着的是雨的精魂…… 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在“暖国的雨,向来没有变过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中,用“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来修饰雪花,对此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冰冷”“坚硬”写出了雪的特质,而“灿烂”是指雪能反射各色光芒。
B.“冰冷”“坚硬”是北方雪的特征,“灿烂”是作者对雪有赞赏之情。
C.“冰冷”“坚硬”强调雪的不屈的精神,而这种精神是“灿烂的”,是最值得赞赏的。
D.“冰冷”“坚硬”强调雪的不近人情,“灿烂”是用来形容雪孤芳自赏的精神的。
第 20 题 下列句中划线句子的修辞方式不同于其它的一项是
A.屋上的雪,在晴天之下,旋风忽来,便蓬勃地奋飞,在日光中灿灿地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雾,旋转而且升腾……
B.孩子们呵着冻得通红,像紫芽姜一般的小手,七八个一齐来塑雪罗汉。
C.雪野中有血红的宝珠山茶,白中隐青的……雪下面还有冷绿的杂草。
D.江南的雪,可是滋润美艳之至了,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
第 21 题 本文与我们学过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都写了塑雪罗汉,下列说法中错误的一项是
A.《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写塑雪罗汉仅仅是一笔带过。
B.《雪》中对塑雪罗汉的过程进行了生动的描写。
C.《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写塑雪罗汉主要是为了反衬雪地捕鸟的乐趣。
D.《雪》中写塑雪罗汉只是为了表现江南雪的美艳滋润。
第 22 题 对本文的理解,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江南的雪滋润美艳,色彩斑斓,蕴涵着生命,透露着生机。江南的雪,倾注著作者对故乡的怀恋和对美好理想的向往和追求。
B.北方的雪“永远如粉,如沙”“在凛冽的天宇下”“奋飞”“升腾”。这些描写倾注了作者对北方雪不畏严寒,在孤独中抗争、奋斗的赞美之情。
C.写江南的雪景使用工笔的写法,写北方的雪景则用写意的笔法。
D.对江南的雪的感情是纯粹的怀念,对北方的雪的感情是在竭力赞颂中将它比作雨的精魂。
第 23 题 阅读《鲁迅不应该离我们远去》,完成23—26题。
有人说,鲁迅在离我们远去,周作人正在向我们走来。这或许是事实。但我却并不以为然。我是31年前读的鲁迅,1年前读的周作人,中间隔了30年。但鲁迅仍然离我很近,周作人仍然离我很远。一个人,在他的青年时代,首先读的是鲁迅还是周作人,我想,可能对他的一生都会产生不同的影响;一个时代,是提倡鲁迅还是周作人,我想,对于今后整整一代人也会产生很不同的影响。对今日中国青年,今日知识分子来说,更需要的还是鲁迅,而不是周作人。 当然,鲁迅和周作人是亲兄弟,鲁迅也并不知道周作人的“后事”。但即使从周作人的“前事”而言,他与鲁迅的地位也是不可同日而语的。这不仅是从文学史角度的评价,而且是就他们对于中国文化对中华民族的意义而言的。鲁迅不仅是新文化运动的一名骁将,而且是新的民族精神民族灵魂的重铸者;鲁迅所批判的不仅是哪一种制度哪一个阶级哪一派文化现象,而是在几十年封建文化“酱缸”浸泡中、在近百年半殖民地政治“囚笼”扭曲中霉变畸形的民族灵魂。鲁迅积其一生之力铸造国人的灵魂。他自己也成为我们民族的不朽灵魂;周作人也曾是新文化的发言人,也曾是传统伦理文化的批判者。但很快,新文化只沦为他的工具。他仍然以传统士大夫的心态,用冲淡的白话语言去娴熟地玩起了器物文化来。悠悠五千年,这样的器物文化博大精深,世所罕见,吃喝玩乐衣食居行,随手拈来旧式文化,就是文明。用林语堂的话说就是,西文文明除去抽水马桶先进外,其它别无所长。这自然使周作人大有用武之地,今日提倡“玩文学”的青年哪能玩过周作人呢? 玩物丧志,周作人最终几乎是自愿地出卖自己的灵魂,成为民族的罪人并不偶然。如此一个周作人如何能和鲁迅相比呢? 但正因为如此,今天的周作人可以摆在地摊上大畅其销,因为它好读——茶余饭后,躺在沙发上,借周作人之笔触,摩挲一些小摆设品味一些小感触体验一下昨日的民族风情,未必不是一件乐事。何况今日玩风甚盛,有闲者甚众呢?而鲁迅却是不能躺着读的。重读鲁迅,我仍然时时如针芒在背,为自己的灵魂所承受着的拷问。中国知识分子都应该经受鲁迅的拷问——因为鲁迅本人已经千百遍地拷问自己。传统文化在民族文化心理深层积淀形成的某种劣根性,是难以自省自察自知的。但它却是妨害我们民族进取的现代文明的痼疾。一个民族具有庸人气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国人自卑自负又自慰的阿Q精神。德国在普鲁士时代曾经是庸人气息弥漫的民族,连歌德都不例外。但经过包括马克思在内一代代思想家、哲学家的批判,经过贝多芬这样伟大的艺术家的陶铸,百年过后的德意志民族已是世界上最有自信和自尊、最有生命活力和创造精神的民族之一。鲁迅作为伟大思想家、文学家的当代意义正在于此,因为虽然60年过去了,由于种种政治历史主题的变奏,我们的国民性改造任务还远没完成,毒化民族灵魂的阿Q精神仍在蔓延滋生。虽然舞台的阿Q已经被喜剧家们变成形象委琐的小丑,在青年观众的嘲笑声中退场了,生活中的阿Q却西装革履地作为弄潮英雄闪亮登场了,在人们歆羡的目光中臂挽着高学历“小秘”,招摇过市。虽然今日中国的成就令世人刮目相看,据说已经到了可以说“不”的时代,但从器物文明建设上处处散发出来的暴发户气息中,从种种时髦的学术论争和学术论题中所暴露出的盲目的民族自卑与自傲心理中,我们仍然可以清晰地嗅出阿Q主义的味道——今日之新国粹主义不正在国学热国故热中疯长吗?无知贫乏时的阿Q尚是可怜的,无知丰富时期的阿Q却变得有些可憎。如果我们不能在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培育出刚健俊拔的民族品格和自信自谦的民族精神,最终,精神的贫乏将使中华民族难以真正崛起。 当然,我并不排拒周作人。今日中国毕竟处于歌舞升平的时期。在这样一个“美酒加咖啡”不再具有亡国意味的时代里,玩物并不可怕,尚古也可尊敬,有些人欣赏周作人也很正常。但不能以此而排拒甚至贬低鲁迅。尤其作为民族精神体现和创造者的知识分子不能媚俗从众丧失操守地靠做翻案文章靠出卖民族的良知哗众取宠谋利发财。在鲁迅的伟岸形象面前,周作人永远是一抔黄土。 鲁迅,不应该也不会离我们远去! 注:周作人(1885~1967),现代散文家。力主平和冲谈,恬静闲适,以致思想日趋消极。抗战时期曾任伪华北政务委员会教育总署督办。 第二段“鲁迅也不知道周作人的‘后事’。但即使从周作人的前‘事’而言,他与鲁迅的地位也是不可同日而语的”,这里的“前事”“后事”分别指什么?
A.“前事”指周作人曾是新文化的发言人;“后事”指新的民族精神民族灵魂的重铸者。
B.“前事”指传统伦理文化的批判者;“后事”指周作人在抗战期间曾任伪华北政务委员会教育总署督办。
C.“前事”指周作人曾是新文化的发言人;“后事”指新的民族精神民族灵魂的重铸者。
D.“前事”指传统伦理文化的批判者;“后事”指新的民族精神民族灵魂的重铸者。
第 24 题 第四段提到的“传统文化在民族文化心理深层积淀形成的某种劣根性”,下列关于“劣根性”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这种劣根性指今日的阿Q精神,自卑自负又自慰的精神。
B.这种劣根性指暴发户气息和盲目的民族自卑与自傲文化心理。
C.这种劣根性指吃喝玩乐衣食居行等旧式文化。
D.这种劣根性指不自信、不自尊、不具生活活力和创造精神。
第 25 题 作者认为,“鲁迅不应该离我们远去”。下列选项中不能支持作者这一观点的是
A.今日中国处于歌舞升平的时期,需要有各种风格的知识分子来形成百家齐放的局面。
B.鲁迅不仅是新文化运动的骁将,而且是新的民族精神的重铸者。
C.中国知识分子都应该受鲁迅拷问,因此他对民族的某些劣根性作了深刻的批判。
D.我国的国民性改造任务还没有完成,毒害民族灵魂的阿Q精神在蔓延滋生。
第 26 题 第五段中作者说:“当然,我并不排拒周作人”“有些人欣赏周作人也很正常”,下列选项中能概括作者对周作人的态度的一项是
A.“最终几乎是自愿地出卖自己的灵魂,成为民族的罪人”是无可厚非的。
B.他的作品是出于传统士大夫心态对文学的玩弄,青年人不要被迷惑。
C.持不完全否定态度。
D.肯定他曾为新文化做过有益的事,他的书可读,但不应评价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