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题
第 2 题 下列词语字形无误的一组是( )
A.冷俊 真挚 淳厚 磅礴 睿智
B.害臊 点缀 张皇 局促 憨厚
C.报歉 尴尬 裸露 嘟哝 俊逸
D.安祥 耽搁 曙光 眺望 旷野
第 3 题 下列横线上应填入的词语的正确语序是( )因此我喜欢读各种风格的散文,喜欢鲁迅的 、巴金的 、茅盾的 、冰心的 、也喜欢林语堂的幽默隽永、徐志摩的浓艳绮丽、汪曾祺的恬淡纯净、秦牧的博识睿智……
A.淳厚质朴 婉约清秀 自然真挚 深沉冷峻
B.深沉冷峻 自然真挚 淳厚质朴 婉约清秀
C.自然真挚 淳厚质朴 深沉冷峻 婉约清秀
D.婉约清秀 深沉冷峻 自然真挚 淳厚质朴
第 4 题 下面的句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他起来了,推开门看看,原来还是深夜。 ②使他惊醒的是对黎明的期待。 ③从梦中乍然醒来,是容易有这样的错觉的,李白就曾将床前的月光误认为是霜。 ④从门槛下流进的月光,诗人却误以为是曙光。 ⑤可以想见,他是习惯于黎明即起的。
A.①②③④⑤
B.④③②①⑤
C.②③④①⑤
D.④③①⑤②
第 5 题 下列诗句朗读时节奏正确的是( )而现在 乡愁是一弯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A.而现在 ∕ 乡愁∕是∕一弯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B.而现在 ∕ 乡愁是∕一弯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C.而现在 ∕ 乡愁∕是一弯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D.而现在 ∕ 乡愁∕是∕一弯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第 6 题 下列古诗不是描写乡愁的是( )
A.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B.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C.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
D.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
第 7 题 下面句子中,没有运用比喻这种修辞手法的一句是( )
A.郭沫若的散文像他的诗一样,有的写得豪放激越、气势磅礴,也有的写得柔婉清丽、秀美含蓄。
B.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
C.在清水田里有一只两只站着钓鱼,整个的田便成了一幅嵌在琉璃框里的画面。
D.白鹭不会唱歌。但是白鹭本身不就是一首优美的歌吗?
第 8 题
二、课文理解(20分)
第 9 题 下列有关课文的说法是否正确?请在括号中选对或错。( )9、阅读文学作品应当形成独到的见解,这说明阅读是充满个性色彩的,本单元三篇文学评论,虽然评论的作品体裁各不相同,但都体现了作者阅读的独特性。
第 10 题 ( )10、《关于散文〈白鹭〉》,作者引用很多《白鹭》原文,看似偷懒,实际上也说明散文《白鹭》的文字已经精彩简练到了极点了。
第 11 题 ( )11、“那雪白的蓑毛,那全身的流线型结构,那铁色的长喙,那青色的脚,增之一分则嫌长, 减之一分则嫌短,素之一忽则嫌白,黛之一忽则嫌黑。”这句话用排比手法表现出了白鹭的神韵之美。
第 12 题 ( )12、散文《白鹭》不像一般的咏物散文那样对描写对象作详尽细致的客观描述,而是以粗线条的勾勒和大写意的手法表现,这样的写法表现了作者重在抓住歌颂对象的神韵而不拘泥实物描写的独到风格。
第 13 题 ( )13、《简单的故事 精致的情节》一文中茅盾所说的“通过故事发展的细节描写获得人物形象的印象”,以及细节描写需“自然和巧妙”,这是一个技术性的问题,与作家对人物的“风貌”和“精神世界”的了解、把握并无必然联系。
第 14 题 ( )14、《百合花》这个标题并不妥当,因为文中只是出现了“百合花”被子,并没有出现真正的百合花,而且浪漫优雅的百合花在小说激烈残酷的战争背景中也显得不太协调。
第 15 题 ( )15、“一支野菊花”营造出富于诗情画意的场景,既表现了通讯员“天真、纯洁、面临战斗而不紧张、爱好自然等等品性”,又通过自然的美好、心灵的美丽深化战争的意义,正符合茅盾在评论结尾所说的“题材庄严却富有抒情意味”。
第 16 题 ( )16、《宁静而深沉的意境》中,“可以想见,他是习惯于黎明即起的”是作者对原诗独到而精辟的体会和见解。
第 17 题 ( )17、“我感觉到,万物还在沉睡/只有我是最初醒来的人”两句诗,可以看出作者强烈盼望黎明后发现夜还正深以后的绝望,写出了诗人实在的自我中看清现实后的冷静和成熟。
第 18 题 ( )18、“我以为是阳光”是诗人的错觉,作者有意强化这种错觉,是为了表现他对光明殷切期待的心情。
三、阅读理解(40分)
(一)阅读课内选文,回答19-22题。
简单的故事 精致的情节(节选)
茅盾
这是六千多字的短篇。故事很简单:向敌人进攻的我军前沿包扎所里发生的一个小插曲。人物两个:主要人物,十九岁的团部通讯员;次要人物,刚结婚的农村少妇。但是,这样简单的故事和人物却反映了解放军的崇高品质(通过那位可爱可敬的通讯员),和人民爱护解放军的真诚(通过那位在包扎所服务的少妇)。这是许多作家曾经付出了心血的主题,《百合花》的作者用这样一个短篇来参加这长长的行列,有它独特的风格。恕我借用前人评文惯用的词汇,它这风格就是:清新、俊逸。这篇作品说明,表现上述那样庄严的主题,除了常见的慷慨激昂的笔调,还可以有其他的风格。
让我们看看作者是怎样展开故事和塑造人物的。
作者把这两者结合得很好,而且尽量让读者通过故事发展的细节描写获得人物形象的印象;这些细节描写,安排得这样的自然和巧妙,初看时不一定感觉到它的分量,可是后来它就嵌在我们脑子里,成为人物形象的有机部分,不但描写出了人物的风貌,也描写出了人物的精神世界。例如,作者写团部的十九岁的通讯员带引“我”到前沿包扎所的路上,从“我”眼中看这小伙子的外形时,有这么一笔:“肩上的步枪筒里,稀疏地插了几根树枝,这要说是伪装,倒不如算作装饰点缀。” 后来(在小说里,这是隔开一大段的故事发展,差不多快到了故事后半截的时候),作者写这位通讯员给“我”留下两个馒头,而自己回前线时,又描下这么一笔:“我走过去拿起那两个干硬的馒头,看见他背的枪筒里不知在什么时候又多了一枝野菊花,跟那些树枝一起,在他耳边抖抖地颤动着。”这闲闲的两笔,前后呼应;这两笔之间有两千多字的故事的发展也写这位通讯员的风貌和性格,然而有了这前后呼应的闲闲的两笔,可就把这位青年通讯员的天真、纯洁、面临战斗而不紧张、爱好自然等等品性。异常鲜明地描画出来。 …… 我以为这是我最近读过的几千余短篇中间最使我满意、也最使我感动的一篇。它是结构谨严,没有闲笔的短篇小说,但同时它又富于抒情诗的风味。
第 19 题《百合花》中的细节描写是茅盾分析的重要内容,下列哪一项不是细节描写?( )
A.当我站起来要走的时候,我看见他摘下帽子,偷偷地在用毛巾拭汗。
B.我朝他宽宽的两肩望了一下,立即在我眼前出现了一片绿雾似的竹海,海中间,一条窄窄的石级山道,盘旋而上。
C.这原来是一条里外全新的新花被子,被面是假洋缎的,枣红底的,上面撒满白色百合花。
D.他安详的合着眼,军装的肩头上,露着那个大洞,一片布还挂在那里。
第 20 题 《百合花》中,新媳妇给刚刚牺牲的通讯员缝补肩上的破洞,呼应了前文找针找线要为通讯员缝补衣服破洞的情节。有关理解不准确的是( )
A.前一处要缝补衣服破洞的细节描写表现了新媳妇对羞怯的通讯员衣服被撕破的关心和照顾。
B.后一处新媳妇在明知通讯员已经牺牲的情况下仍然要帮他缝补衣服,这是新媳妇对通讯员挚爱深情的体现,是纯朴情感的自然流露。
C.两处前后呼应的细节描写展示了人物思想情感的逐渐变化和内心的波澜,用新媳妇的动作突出了小通讯员的感人形象。
D.两处前后呼应的细节突出表现了军爱民、民爱军的深刻主题。
第 21 题 下列选自文章的句子中最能体现茅盾作为评论家的独到见解和理论勇气的一句是( )
A.恕我借用前人评文惯用的词汇,它这风格就是:清新、俊逸。这篇作品说明,表现上述那样庄严的主题,除了常见的慷慨激昂的笔调,还可以有其他的风格。
B.这些细节描写,安排得这样的自然和巧妙,初看时不一定感觉到它的分量,可是后来它就嵌在我们脑子里,成为人物形象的有机部分,不但描写出了人物的风貌,也描写出了人物的精神世界。
C.我以为这是我最近读过的几千余短篇中间最使我满意、也最使我感动的一篇。
D.它是结构谨严,没有闲笔的短篇小说,但同时它又富于抒情诗的风味。
第 22 题 对茅盾的分析,下列表述不当的是( )
A.茅盾的评论紧紧抓住了两个核心内容——展开故事和塑造人物,又突出了小说最成功的特点——细节描写。
B.选文主要运用举例子的方法说明自己的见解,同时也运用了小说创作的基本原理进行了理论分析,可谓理据兼备。
C.故事和人物是密不可分的,所以茅盾把展开故事同塑造人物联系起来分析,就是基于对小说创作的根本认识十分到位的缘故,因为他本人正是经验丰富的小说家。
D.选文认为树枝和野菊花是“闲闲的两笔”,结尾又说“没有闲笔”,二者是矛盾的。
第 23 题 (二)阅读下面的诗,回答23-26题我 遥 望 曾卓当我年轻的时候在生活的海洋中,偶尔抬头遥望六十岁,像遥望一个远在异国的港口 经历了狂风暴雨,惊涛骇浪而今我到达了,有时回头遥望我年轻的时候,像遥望迷失在烟雾中的故乡 对此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主题可以理解为:既要勇敢地冲向未来,追求理想,又要珍重前行路上的每一段时光。只有这样,在回首往事的时候,才能无怨无悔。
B.“远在异国的港口”和“烟雾中的故乡”分别是诗人年轻时对年老时、年老时对年轻时的两种感受和认识。
C.诗人把人生比作一段远洋航程,在寥寥数语中,寄托了诗人对人生的体会。
D.这首诗采用对比、比喻的手法,表达了诗人飘泊在外对故乡的眷念之情。
第 24 题 对此诗的内容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
A.诗的第一段是说:年轻的时候觉得时间过得很慢,遥望六十岁,仿佛非常遥远。
B.诗的第二段是说:到了六十岁的港口,回首一望,觉得时间过得很快,青春岁月有如故乡一样近在眼前眼前咫尺口,回首一望,觉得时间过得很快,青春岁月有如故乡一样亲切。
C.“狂风暴雨、惊涛骇浪”是指政治上的狂风暴雨、惊涛骇浪。
D.这首诗通过时间转换为空间的巧妙构思,告诫人们华年易逝,唤起人们成就学业,事业的紧迫感。
第 25 题 对于两个诗节之间的关系,下列说法不准确的是( )
A.两节诗内容上分别是前瞻与回望,感情上是喜悦与悔恨,二者组合成一个完整的结构。
B.两节诗分别写年轻时遥望生命的未来,年老时追念逝去的年华。
C.两节诗前后照应,“年轻的时候”与“而今”,“偶尔回头”与“有时回头”相照应。
D.两节诗今昔对比,年轻时盼年老,年老时望年轻,形成回环复沓的独特韵味。
第 26 题 对于本诗的形式特点,下列说法不准确的是( )
A.全诗以航海远行这一中心比喻贯穿始终。
B.“六十岁”相对于年轻的“我”,比喻成“远在异国的港口”,突出的是对成熟而安逸的老年时期的向往。
C.此诗的比喻密切联系,和谐统一,组成了一条意蕴丰富,摇曳多姿的比喻链,自然贴切,精妙传神。
D.此诗语言既简练朴素又感人耐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