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80分)
第 1 题 1949年10月1日下午3时,开国大典在首都北京隆重举行,乐队奏乐,毛泽东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支乐队演奏的乐曲应该是
A.《国际歌》
B.《义勇军进行曲》
C.《黄河大合唱》
D.《运动员进行曲》
第 2 题 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说法,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实现了民族的解放和国家的独立
B.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经过28年英勇奋斗的结果
C.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D.实现了我国经济的腾飞
第 3 题
第 4 题 彭德怀说:“西方殖民者几百年来只要在东方一个海岸上架起几尊大炮就可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下列哪一事件是对这句话最有利的证明
A.抗日战争的胜利
B.解放战争的胜利
C.抗美援朝的胜利
D.镇压反革命运动
第 5 题 “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这一决策出自
A.《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C.《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D.《中国土地法大纲》
第 6 题 毛泽东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制造。”这种局面的改变,始于
A.土地改革的基本完成
B.“一五”计划的成功实施
C.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D.改革开放的顺利进行
第 7 题 1954年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最主要的特点是
A.规定了人民的权利和义务
B.是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C.代表广大人民的意志
D.是中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保证
第 8 题 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A.公私合营
B.劳资两制
C.加工订货
D.没收资本
第 9 题 中共八大指出:“我国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已基本解决”。得出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是
A.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了合理的调整
B.“一五”计划的完成
C.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D.没收官僚资本已完成
第 10 题 “谷撒地,薯叶枯,青壮炼铁去,收禾童与姑,来年日子怎么过”。诗中抱怨的是
A.抗美援朝
B.“大跃进”运动
C.人民公社运动
D.“文化大革命”
第 11 题 1958年党中央轻率地发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原因不包括
A.对社会主义建设缺乏经验
B.苏联单方面撕毁合同
C.盲目冒进,急于求成
D.对国情认识不清
第 12 题
第 13 题 1967年2月前后,老一辈革命家在不同的会议上,对“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做法提出强烈批评,但被诬为
A.二月抗争
B.四五运动
C.二月逆流
D.二月革命
第 14 题 十一届三中全会标志着新时期党的基本路线开始形成,主要表现在提出了 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②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③三步走战略部署 ④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第 15 题 “凤阳地多不打粮,碾子一住就逃荒”、“改革鼓点先敲响,如今飞出金凤凰”这两段《凤阳花鼓》的词中,描写了安徽凤阳农民生活的变化。请问这种变化与下列哪一政策息息相关
A.“大跃进”
B.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C.设立经济特区
D.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第 16 题
第 17 题 邓小平指出,在改革开放中,要防止资产阶级自由化,就必须坚持
A.四项基本原则
B.党的领导
C.社会主义道路
D.毛泽东思想
第 18 题 建国后党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的区域自治制度,对这一制度的理解,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符合中国国情和历史传统
B.有助于维护国家统一
C.保障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权力
D.不利于少数民族与汉族交往
第 19 题 下列关于香港回归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1999年12月20日中国政府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B.结束了葡萄牙统治香港的历史
C.邓小平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
D.邓小平“一国两制”的构想在香港地区最早实现
第 20 题 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大陆和台湾的两个民间团体开始对话,即后来的“汪辜会谈”,推进了两岸经贸和科技文化的交流。两岸关系发展的前提是
A.贸易往来平等互利的原则
B.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
C.和平共处,互不干涉的原则
D.首先实行“三通”的原则
二、判断题(每题4分,共20分)
第 21 题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是实现我国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东北老工业基地是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形成的。
第 22 题 曾经感动了全中国,被誉为“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的是王进喜。
第 23 题 深圳发展成为国际化的经济中心和金融中心的开发区。
第 24 题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中心是经济建设。
第 25 题 在“一国两制”科学构想的基础上,党和政府形成的对台基本方针是“不统不独,维持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