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搜索:  
热门关键字: 会计师 工程师 公务员 司法 报关员 执业药师 执业医师
所需点数:0
卷面总分:100
参考人数:1
答题时间:30 分
试题星级:
试卷来源:互联网
上传时间:2010-3-6
上传者:admin
试卷说明
    1


    2下面词语中字形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高傲  黄绿错综  无边无垠  旁逸斜出
    B.鄙视  忍俊不禁  不折不挠  泼口大笑
    C.枯瘠  争研斗艳  仙露琼浆  盘虬卧龙
    D.倦怠  潜滋暗长  明眸皓齿  渚如此类


    3 下面诗文默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淮南秋雨夜,高斋闻燕来。          
    B.低头乍恐丹沙落,晒翅常疑白雪消。
    C.翅失沾微雨,泥香带落花。           
    D.但是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


    4


     



    5 下列一段话中横线处应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俗话说,滴水穿石,绳锯木断。___________ ,金石为开。恒者无敌,只要有了这种矢志不渝、百折不回、           的精神,世界上就没有做不成的事情,这也是伟人和      、成功与失败的分水岭。A.恒心所至 艰苦奋斗 庸才            
    B.精诚所至 一往无前 庸才
    C.精诚所至 艰苦奋斗 小人            
    D.恒心所至 一往无前 小人

    6 下面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如果美是专指“婆娑”或“旁逸斜出”之类而言,因此,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
    B.中国女排击败了在赛前经过周密准备的古巴队,一举进入了争夺雅典奥运会冠亚军的位置。
    C.保持清正廉洁的作风,是关系到我国的改革开放能否继续发展下去的大问题。
    D.为了避免再次发生类似的错误,我们一定要从这次事件中吸取教训,并切实加以改正。


    7   7、根据下面提供的材料,为已拟好的上联对出下联。下面选项中最恰当的一项是     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汶川映秀小学的抗震救灾小英雄林浩出人意料地跟随在姚明身边,引领着中国代表团进入鸟巢。小林浩在灾难面前勇救两名同龄人,同样彰显着奥运所倡导的“与自己竞争、与自然斗争”的顽强精神。姚明与林浩,虽然身高悬殊,但是他们的精神同样伟大,一位是在赛场上永不言弃的运动员楷模,一位是代表着中国人顽强团结、生生不息精神的学生小英雄。上联:篮球明星姚明赛场上永不言弃超越自我          
    A.下联:学生小英雄林浩在灾难面前勇救同龄人。
    B.下联:抗震英雄林浩救灾中与己竞争顽强伟大。
    C.下联:代表中国林浩地震前临危不惧学生英雄。
    D.下联:抗灾英雄林浩危难中英勇顽强智救同学。


    8  对下面一则小故事中医生答话的言外之意概括不够恰当的一项是  林巧稚是我国著名的妇科医生。有一天,她为一位贵妇看病,贵妇说:“你给我看病,不能像看别的人那样!” 林巧稚非常平静地回答说:“请您原谅,在我眼里,所有的病人都是贵妇。”
    A.每个病人在我心中同等重要。              
    B.我对每个病人都一视同仁。
    C.所有病人我都会认真负责地医治。           
    D.所有病人都有向您一样的要求。


    二、判断题(每题2分,共20分)9、《海燕》是苏联作家高尔基用象征手法创作的一首散文诗。  
    9


    10 《海燕》中“它深信,乌云遮不住太阳, ——是的,遮不住的!”这一句运用象征的修辞手法,这个句子表现了太阳会驱散乌云,革命会取得胜利的。


    11  《海燕》运用祈使句式“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作全诗结束语,语势有力,语调高昂,表达了强烈的思想感情。      


    12《白杨礼赞》中以“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总领全文,在高声赞美白杨树后,作者在第二段并没有直接描写白杨树,却带领读者去观赏西北高原的风光,这是因为文章要写出高原景色的“雄壮”、“伟大”,就非着眼于成群的白杨树不可,因而要写西北高原的风光。


    13 《白杨礼赞》用“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这一句话点明了主旨,深化了文章的中心。     


    14 《白杨礼赞》在结尾否定“贵族化的楠木”,不符合文章的主旨,偏题了。      


    15 《石榴》中“红玛瑙的花瓶儿由希腊式的安普剌变为中国式的金罍,殷、周时古味盎然的一种青铜器。”这一句运用比喻的手法,表现了石榴花的形状,巧妙地赞誉了它的形态美和灵秀美。


    16 《石榴》一文按画石榴—赞石榴—爱石榴的思路结构全文。


    17 《紫藤萝瀑布》以“我”对盛开的紫藤萝花的感情变化为线索,从抒写赏花之情到惜花之憾再到思花之感,层层深入,给人以美的享受、情的陶冶、理的启迪。   


    18 白居易的《池鹤》运用了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勾画了丹顶鹤的超凡的风姿和孤高的品格。


    三、阅读理解(每题5分,共40分)
    19 阅读《马说》选段,完成19—22题。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①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②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③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④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20 下面各组中“以”字的意思和用法与“不以千里称也”一句中的“以”相同的一项是
    A.策之不以其道              
    B.以丛草为林  
    C.以为且噬己也              
    D.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21 下面对划线句的翻译不够准确的一项是
    A.①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却不会经常有。
    B.②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一石粮食。
    C.③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况且不可能,又怎么能够要求它能够日行千里呢?
    D.④唉!难道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


    22 对文章的中心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 天下无马。                            
    B.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C.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D.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23 阅读《声音的联想》一文,完成23—26题。      入春以来,在寂静的清晨或午后,常有一大群麻雀,聚集在后院的尤加利树梢。那轻俏的哨音,时而一点一点,时而一串一串,时而独呤,时而合鸣,玲珑剔透;如水晶,如银铃,如雨声,如珠串,流利晶莹。在树梢的谱表上,点这音符;小小的,加着装饰音与弧线的,那么活泼俏丽的跳过来、滑过去;又跳过来,又滑过去。这一串串的音符,就织成了一片蕴藏着生机的宁静。在这样的宁静里,一切的俗世纷争、名心利欲、得失忧患,都如旧梦般的淡去,只觉置身在简单纯朴的大自然,回返无知无识的天真。那一刻的宁静,不知胜读多少修身养性的书篇。   多少年来,在都市里奔忙,都市是属于“人”的世界,是属于“机器”的世界。这世界的一切声响——包括音乐会在内,都毫无美感可言。它们嘈杂、吵闹、拘束、紧张、虚伪、造作。因此,我常捕捉远处偶尔传来的一声鸡啼。有时是在清晨,有时却在阴雨未晴的午后。但不管是在清晨,或在午后,那一声孤独而悠然的长鸣都可以给我带来很久很久的宁静,很多很多的对田园生活的怀念和向往。那生活缓慢的拍子,低舒的节奏,宽敞的空间,辽阔的视野,多量而简朴的食粮,淡泊的襟怀,飘逸的想象。在那样的生活里,人是属于大自然。在那样的生活里,才能触摸到生命的真谛。在那样的生活里,人们才不至于把自己逼的那么高,那么尖锐;才不致把渺小的自己吹胀到使自己无法负荷的那么夸大与狂妄。在那样的生活里,人们才可以了解到“降落”的安稳与舒泰,才可以找回自己,返璞归真,在那亲切的泥土、葱茏的绿野、清洁的泉水、简单的衣着上去发现与世无争的安闲,去发现“人生不满百,常杯千岁忧”的可笑与愚昧。真正可喜的静,并不是全无声息的静,而是当有一种声音使你发现自然的时候你所感受到的那种亲切安详的静。鸟语、鸡鸣,都象征着不受市声干扰的那难得的时刻,远人为,近自然,丢弃物质的追逐,发现精神和性灵,这时候,你就会觉得宁静。这宁静,事实上是一种抛开追逐之后的安闲,放下贪欲之后的怡然。   我曾在关子岭度过两个极其宁静的夜晚。而造成静的是山上的流泉。那泉水铮铮淙淙似在我枕上流过。在梦的边缘,我觉得自己像是枕着青石,身上覆的坠叶与落花,一切尘间扰攘都随着清泉流远;一切烦愁忧虑,也随着清泉流远;一切名心利欲、得宠恐惧,也随着清泉流远。在那样的怡然中仿佛我自己也随着清泉流远而入梦。而迎接我的是山中带雾的清晨与承载我流到这里来的清泉,而我所置身的地方,恍如真正的世外桃源。     海潮的声音也曾带我入梦。在海滨那小楼上,在夏夜,我打开海的窗子,睡在床上,听着海浪拍岸的声音,那么宏壮而深沉的,带着远古的荒凉与寂寥的声音,诉说着天地创造,大海沧桑的那声音,那低沉的、感慨的、雄浑的,那诉说使你不得不放弃你所执著、所迷惑、所恼怒、所牵念的一切。你必须在海的沉雄的低语中睡去,把你渺小如尘芥的喜怒悲欢轻轻放手在海流中。     自从我发现我是何等的喜爱这些属于自然的声音,我顿悟我近来为什么很少去听音乐会。我厌烦音乐会场的闷热,音乐听众的嚣杂;我厌烦音乐的沉闷,演奏者的造作;我也厌烦正襟危坐的约束,强作欣赏的虚伪。世间不是没有好的音乐,但是好的太少。当做商品来传播的音乐和当做冠冕来装饰高贵的音乐,同样的是只相当于叫卖的市声和物质享受盖过精神文明的那机器齿轮与马达的交响。     文章说“都市中‘人’的世界是嘈杂的”。下面对作者这样写的用意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表现作者对“近人为,远自然,丢弃物质的追逐,发现精神和性灵”的感情。
    B.与鸟鸣、鸡啼、泉声、海潮声等自然的声音形成对比,烘托出对大自然的喜爱以及对都市的厌倦。
    C.说明“这世界的一切声响——包括音乐会在内,都毫无美感可言。”
    D.表现人的世界的热闹非凡,让人追逐流连。


    24 文章说“那一声孤独而悠然的长鸣都可以给我带来很久很久的宁静,很多很多的对田园生活的怀念和向往”。古诗中有很多描绘田园生活的诗句,下面不是表现田园生活的诗句是                                
    A.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B.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C.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D.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25 下面对这篇文章的赏析,哪一项不正确?
    A.第一段描写鸟鸣运用排比、比喻的手法,生动地描摹出鸟儿鸣叫的声音变化,时大时小,清脆圆润,衬托出树林的宁静,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和美的享受。
    B.夜晚泉水铮铮淙淙所创造的意境可以让人联想到“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的诗句。
    C.最后一段作者用“我厌恶……”一组排比句,讽刺了现代音乐作品的低劣和人们强作欣赏的虚伪。
    D.本文风格淡雅、清新,洋溢着一种崇尚自然、返璞归真的情韵。


    26 下面对文章主旨的理解,那一项最恰当?                                 
    A.通过对自然之声的联想感悟到生命的真谛:真切、安闲、宁静、自然。
    B.通过对各种自然之声的描摹表达对淳朴大自然的喜爱。
    C.通过对各种自然之声的描摹表现对嘈杂的都市生活的厌倦。
    D.通过对自然之声的联想发掘出大自然美的内涵。


考前必读
  • · 如果你已经准备好了,就点击“点击进入考场”按钮即进入考场,开始计时。
  • · 考试过程中会在试卷的右侧会显示倒计时,您可以随时查看考试剩余时间。
  • · 选项前的单选框( )表示该题只能选择一个答案。
  • · 选项前的复选框( )表示该题可以选择一个或多个答案。
  • · 当完成试卷后,可以点击“我要交卷”按钮提交试卷。
  • · 主观题可以根据参考答案自己评分;
更多>>网校名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