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4 题对下列句子的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A.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字印不用的时候,就用纸条给它们作标记(把活字分类),每一个韵部做一个标签,用木格把它们贮存起来。
B.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用木料刻制字印的原因,是因为木料的纹理有疏有密,沾了水就会变得高低不平,再加上木刻的字会和药物粘在一起,拆版时不易拿下来。
C.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想要印刷,就把一个铁框子放在铁板上,然后在铁框内密密地排上字印,排满了一铁框就成为一块印版,拿到火上去烧。
D.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不如用胶泥,用完了,再用火烧使药剂熔融,用手拨它,那些印模就会自己掉下来,特殊的一点儿也不会弄脏。
第 9 题
判断下列表述是否正确,正确的选对,错误的选错(每题2分,共20分)
第 10 题 《沙漠里的奇怪现象》课文在描述魔鬼的海这一沙漠现象时,引用了孟奇对士兵的解说,用光线折射和反射的科学道理,并以“海市蜃楼”作类比,清楚地说明了这一奇怪现象。
第 11 题 《沙漠里的奇怪现象》中“见怪不怪,其怪自败”这句话的意思是“见到奇怪的东西你不感到奇怪,那怪异的现象就会自己消失了” 。 运用的说明方法是引用法。
第 12 题 《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一文,作者不厌其烦地细致描绘那人找寻蝉的发声原理的过程,还突出他当时的心理感受,主要表现了声音的复杂性。
第 13题 《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一文开头作者强调他在“人迹罕至的地方”,“但他天资颖慧,生性好奇”,为后文他以为自己无所不晓作铺垫。
第 14 题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这篇课文以一个设问句做标题,特别醒目,抓住人们所熟知的“花红”这一特征提出问题,形象生动趣味性浓,有很强的吸引力。
第 15 题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中“自然选择进程缓慢,需要经过很长的时间才能显示它的作用。人工选择大大加快了它的进程,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显著成果。”这一句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强调了人工选择的进程快的特点。
第 16题 “花儿这样红,是大自然的杰作,更是人工培育的成果。”“大自然的杰作”和“人工培育的成果”两者位置可以调换,不影响文章的意思。
第 17 题 《叫三声夸克》的开头“有一种礼品盒,看上去只是一个盒子,不知道里面是空的,还是装了什么东西。打开来看看,里面仍然是一个盒子。好奇心驱使,再打开这个盒子,里面又是一个盒子……总之,盒子里装盒子,不知道最里面的盒子里面到底是什么。”这段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其作用是引出本文的说明话题“最里面是什么?”总领了全文。
第 18 题 《活板》中“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这段话以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说明用燔土制作的印模的优点。
三、阅读理解(每题5分,共40分)
第 19 题 阅读《核舟记》选段,完成19—22题。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嘻,技亦灵怪矣哉!
![](/UploadFiles/mnkc/20090319162444001.gif)
第 20 题 下列字词的用法与其他三个不同的一项是
A.诎右臂支船(诎)
B.左臂挂念珠倚之(倚)
C.东坡右手执卷端(执)
D.绝类弥勒(类)
第 21 题 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A.苏、黄共阅一手卷。(苏、黄在一起共读一横幅的书画。)
B.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这是挑选了桃核中修长的刻成的。)
C.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他们的膝盖互相靠近着,都隐藏在手卷下边的衣褶里。)
D.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没有一件不是依据木头原来的样子模拟那些东西的形状,各有各的神情姿态。)
第 22 题 对选段文字的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选段介绍核舟先正面后背面,介绍正面先写船头再写船尾,介绍船头先中间后两边。
B.最后一段先将舟上所刻人、窗和其他物品作出统计,又指出刻字总数,用以显示舟的容量之大,所刻东西之多。“曾不盈寸”,说明核舟体积之小。
C.最后一段文字运用了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
D.最后一句含义深刻,用了一个叹词和一个感叹句,强调了技艺的灵活、怪诞、困难,表现了作者对雕刻者技艺的赞美。
第 23 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23—26题。 ①碧蓝的天空,铺过来一层蚕丝般的云幕,不一会儿,太阳周围现出一道彩色光环。它宛若彩虹,但没有彩虹鲜亮;虹的色彩排列是内紫外红,而光环刚好相反,是外紫内红。这就是“晕”,俗称“风圈”。 ②我们的祖先,很早就对“晕”进行了观察和记载。远在殷墟甲骨文中,已有“晕”字出现。到了西周,“晕”便正式作为天象被记录下来。而欧洲人直到1630年,才有关于“晕”的详细记载,比我国晚了一千多年。 ③人们虽然很早就注意到了这种美丽的光象,但对它的成因做出科学的解释,则是近一二百年的事。1666年,牛顿做了一个很简单的但对后来科学发展影响很大的实验。他让一束阳光透过三棱镜,结果出现红、橙、黄、绿、蓝、靛、紫的七色彩条。这使人类第一次认识到,阳光原来是由七种不同颜色的光组成的,当它们通过三棱镜时,由于波长、折射角不同,才显示了各自的本色。这一发现,给“晕”的科学解释打下了基础。 ④探空资料表明,那白如蚕丝的云幕,其高度都在距地面5000米以上,是由六方柱体状的小冰晶组成的。如果把六方柱体不相邻的边延长,实际上就是三棱柱体。所以,六方柱体状的冰晶就像三棱镜一样,能把阳光分成七色彩条。当无数兆亿小冰晶被阳光照射后,各色光按一定角度折射出来,便形成了绚丽多彩的晕环。 ⑤人们对“晕”的兴趣,不单因为它有斑斓的色彩,而且由于它是天气变化的一种前兆。据我国新疆阿勒泰地区统计,在1980天中就曾出现过1052次“晕”,“晕”后两天内出现风、雨等显著天气变化的占80%。 ⑥不过,也不是所有的“晕”都是风雨之兆。气象工作者经过长期观察发现:当“晕”的持续时间在1小时以内(俗称“短晕”)时,未来的12小时—36小时内会出现风或雨; 当“晕”的持续时间在5小时以上(俗称“长晕”)时,则不会有风雨天气出现。 ⑦美丽的晕环是大自然的天气预告图,我们了解并利用它来观测风云,可以更好地安排工作。 第③段中的“这一发现”指的是
A.阳光是由七种不同颜色的光组成的。
B.对晕的成因作出科学解释的实验。
C.人们很早就注意到这种光象。
D.折射角不同,它们才显出各自的本色。
第 24 题 对第④段内容的理解,正确的是
A.晕是阳光经过云层中冰晶的折射而形成的。
B.晕是光线经过云层中冰晶的折射而形成的。
C.晕 是阳光经过空气的反射形成的。 D,晕是光线经过空气的反射形成的。
第 25 题 本文依次从哪几方面来说明晕的?下面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描摹色彩 记述实验 解释成因 说明作用
B.解说概念 追溯历史 记述实验 划分种类
C.描摹色彩 解说概念 解释成因 划分种类
D.解说概念 追溯历史 解释成因 说明作用
第 26 题 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说法不当的一项是
A.第①段中从鲜亮的程度和色彩的排列两方面作比较说明晕和彩虹的不同。
B.第⑤段中举新疆阿勒泰地区的例子是为了说明晕是天气变化的一种前兆。
C.第⑥段中运用了分类别,列数据的说明方法说明了不是所有的“晕” 都是风雨之兆。
D.本文的说明对象是晕,是按照人类对晕的认识的先后为序来说明,说明语言非常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