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础知识及语言运用(每题5分,共40分)
第 1 题
第 2 题 下面词语中字形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以身偱职 拈轻怕重 断章取义 宰相胸襟
B.心怀袒荡 全神贯注 节衣缩食 姑息养歼
C.可望不可及 一语双关 优柔寡断 随心所欲
D.人溺己溺 如饥似渴 炉火纯青 黯然失色
第 3 题 选择下列对课文描述有错误的一项
A.《白杨礼赞》,是现代作家茅盾的作品,文章以象征的手法,讴歌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北方抗日军民,以及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意志。
B.《马说》、《陋室铭》、《送东阳马生序》,文体即题目所说的“说”“铭”“序”,它们的作者分别是唐朝的韩愈、宋朝的刘禹锡、清朝的宋濂。
C.《沙漠里的奇怪现象》是一篇科学小品文,文章由现象到本质,诠释了“魔鬼的海”和鸣沙原理;蒲松龄的《山市》则着重表现了山市空虚缥缈、瞬息万变的特点。
D.《在萧红墓前的五分钟讲演》,作者郭沫若采用了正反对比的手法,论证了“年轻的精神”的特征,褒贬分明,爱憎强烈,并勉励青年为未来的新中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第 4 题 与“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B.中轩敞者为舱
C.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D.其人视端容寂
第 5 题
第 6 题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古往今来,青青翠竹吸引了无数诗人和画家,竹画成为我国诗画的传统题材之一,它象征了中华民族坚定顽强、不卑不亢的气概。
B.研究禽流感的目的,是为了从科学的角度对禽流感进行预防,减少禽流感造成的损失。
C.面对有5名具有NBA打球经验的美国队,中国队并不怯阵,整场比赛打得气势如虹,最终以三分优势战胜对手。
D.观察人士认为,中国经济在经过出口拉动型、投资拉动型增长之后,2006年将开始注重增强拉动经济增长的“第三驾马车”——消费的拉动力。
第 7 题 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学好文科关键是要有很强的记忆和理解能力,刘言和李莉两位同学各有所长,___ 。
A.刘言的记忆能力比李莉强,但刘言的理解能力没有李莉强
B.李莉的记忆能力没有刘言好,但理解能力比刘言强
C.刘言的记忆能力比李莉强,李莉的理解能力比刘言强
D.李莉的记忆能力没有刘言好,刘言的理解能力没有李莉强
第 8 题 一种意思,可以形象表达,也可以抽象表达,不同的表达有不同的效果。仿照示例,根据要求,写出与形象表达意思一致的抽象表述。下列表达内容前后不一致的一项是示例:形象表达:快刀斩乱麻 抽象表达:做事果断
A.形象表达:宰相肚里能撑船 抽象表达:大度宽容
B.形象表达:眉毛胡子一把抓 抽象表达:不分主次
C.形象表达:井水不犯河水 抽象表达:互不侵扰
D.形象表达:众人拾柴火焰高 抽象表达:同舟共济
二、课文理解(每题2分,共20分)
第 9 题 《马说》中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作者借此表达了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心情。
第 10 题 《核舟记》中作者在说明船的正面的时候,是从船头说到船舱,从船舱说到船尾。
第 11 题 《孔乙己》一文中造成孔乙己悲剧的根本原因是孔乙己好喝懒做,偷窃成性,又不会营生以及周围的人麻木不仁,不但不同情、不帮助孔乙己,反而把他当作取笑的玩物。
第 12 题 《范进中举》中“当下邻居有拿鸡蛋来的,有拿白酒来的,也有背了斗米来的,也有提两只鸡来的”。这几句写“众邻居”周济他人,表现邻里相处和睦的好风气。
第 13 题 《活板》一文以活字印刷术的工作程序为顺序,依次说明了刻字、排版、印刷、拆版等过程,采用了作诠释、举例子、作比较等说明方法,突出了“活板”“活”的特点。
第 14 题
第 15 题 学了“叶”专题后,我们对“红花虽好还要绿叶扶持”这句话有了更深的理解。从美学上来说,红绿两色相互映衬,更能造成一种明艳鲜丽的效果。从生活上说,一个人需要别人的支持和帮助。
第 16 题 《纪念白求恩》第二段中列举了很多现象与白求恩同志的“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满腔的热忱”对比。鲜明的对比,使正面人物显得更高,反面人物显得更可恶,突出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高尚品质。
第 17 题 《有的人》中“群众把他抬举的很高很高”一句充分表现了人民群众对鲁迅以及像鲁迅那样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的崇敬爱戴和热烈颂扬。
第 18 题 《水浒传》中“A写罢,自看了,大喜大笑。一面又饮了数杯酒,不觉欢喜,自狂荡起来,手舞足蹈,又拿起笔来,去那《西江月》后,再写下四句诗,道是:心在山东身在吴,飘蓬江海谩嗟吁。他时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这里的A是绰号为智多星的吴用,诗句表现了他浓厚的忠君思想,追求建功立业,青史留名,随时准备接受招安,归顺朝廷。
三、阅读理解(每题5分,共40分)
第 19 题 阅读《口技》选段,完成19—22题。 京中有善口技者。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众宾团坐。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未几,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第 20 题下面对句子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京中有善口技者:京城里有一个擅长表演口技的人。
B.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但是听见屏风里的醒木一拍。
C.一时齐发,众妙毕备:各种声音一起发出,精妙极了,完备极了。
D.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宾客的意思稍微舒心了,渐渐坐端正了。
第 21 题 选文哪些地方体现了口技人技艺高超?下面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A. 模拟的声音之多,声音变化之多,各种声音模仿得极像。
B. 道具极其简单。
C. 宾客入神地倾听,如临其境。
D. 屏障只有八尺。
第 22 题 下面哪个词语用来形容上文描写的口技表演最恰当?
A.栩栩如生
B.惟妙惟肖
C.足以乱真
D.生动逼真
第 23 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23—26题。 君子比德于玉 玉在人们心目中是美好而亲近的代名词,向人们展示的是一种东方神韵,它蕴涵着生命与感情,成为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作为一个有着五千多年玉文化史的文明古国,崇玉、礼玉、赏玉、藏玉的传统观念已根深蒂固。“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李商隐的《无题》让我们对玉更有种神秘的爱慕,历史上女娲补天、弄玉吹箫、完璧归赵……多少传奇都和玉息息相关。 中国是一个爱玉而又敬玉的民族。玉石文化的传承贯穿了我们五千年的文明史,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被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融入人的精神世界和传统文化。“玉”成为东方精神的体现。今天,玉石已广泛地被大众接受和拥有,已不再是财富、权力、地位的象征,王者富家的专利,而是艺术,是哲学,是一种道德修养,在发展过程中已逐渐形成一种文化现象,是一种精神和文化的象征。 中华玉文化是中华不同民族、语言和时空的共性文化。伴随着经济社会的进步,人们追求美的享受,追求艺术生活的时尚,追求人类社会的和谐,玉越来越得到人们的喜爱。孔子说“昔者君子比德于玉焉”,就是讲,玉是道德的表现,象征着高洁的品德,所以“君子无故,玉不去身”。古人把高尚的道德和美丽与玉饰等同。 君子比德于玉,千百年来一直成为文人雅士洁身自好的追求,玉在中国人的心目中,被赋予了吉祥如意、祈福驱邪、幸福长寿,并带来福祉等多重美好的寓意,如“白玉无瑕”、“抛砖引玉”、“璞玉生辉”、“黄金有价玉无价”等。再者,由于玉器不朽,虽然雕琢、打磨、入土、受沁、改制、盘养等岁月的磨练,仍能保持其温润坚实的质地,发散它永恒的光辉,故而古人喜欢把这种温润坚实的玉石比作君子而崇拜。 玉的文化千百年来对中华民族的精神意志、道德、哲理产生着巨大的影响。玉是有形的智慧结晶和无形的精神领域,象征一种高尚的道德情操,可洗涤人心,净化人性。可将道德和文明的标准提升到高雅的艺术美学价值上来,“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美玉是大自然亿万年孕育而成的精灵,它所包容的巨大财富,古往今来令多少人倾倒,令多少人艳羡!春秋时期,楚国人卞和强忍两度因献宝所受刑之痛辱,再次“冒欺君之罪”向楚王献玉璞。楚文王命玉匠将玉璞削皮剖之,果获至宝,随即琢成“和氏之璧”。从此,和氏璧不仅是美的体现,更是至高无上权力的象征,祥瑞之征兆。得璧者则得天下,乃天命所归。因此,历代君王无一例外地都想得到它,这旷世珍宝的和氏璧演绎了一系列脍炙人口的千秋史话。 古人佩玉,是在时时刻刻提醒自己:做人要注重道德,讲究情操。现代人拥有佩戴美玉更多地被视为一种文化、一种时尚、一种生活态度、一种高贵的情操,满足着人们的精神生活,寄托对自然的向往。佩玉能够潜移默化、修身养性,可求得心灵深处的寄托和人格上的向往与满足,并可开启心灵的智慧之窗。玉积山川之精,人仪之美,玉可比人,玉可喻事,玉可祭天地,玉可寄托理想,玉可保健避邪。玉,本来是一块顽石,古人将它从深山采回,耗尽心血雕琢成器,赋予它高尚的思想道德,寄托自己梦想的生活。古人传下来的是一种精神,我们当然要延续这种精神。 下列关于“玉”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玉积山川之精,人仪之美,蕴涵着生命与感情,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B.玉是大自然亿万年孕育而成的精灵,人们将它从深山采回,经过打磨、入土、受沁、改制、盘养等工序雕琢成器。
C.玉是艺术,是哲学,是一种道德修养,在发展过程中已逐渐形成一种文化现象,它是一种精神和文化的象征。
D.玉是有形的智慧结晶和无形的精神领域,可洗涤人心,净化人性,对中华民族的精神意志、道德、哲理产生着巨大的影响。
第 24 题 下列不能说明“中国是一个爱玉而又敬玉的民族”的一项是
A.中国有着五千多年玉文化史,玉石文化的传承贯穿了我们的文明史,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被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B.唐代诗人李商隐“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的诗句,孔子“昔者君子比德于玉焉”的名言,女娲补天、弄玉吹箫等传奇都和玉息息相关。
C.玉产生于亿万年以前,它既是深山之中的一块顽石,同时也是大自然长时间孕育而成的一个精灵,它本身包容了巨大的财富。
D.玉在中国人的心目中,被赋予了吉祥如意、祈福驱邪、幸福长寿,并带来福祉等多重美好的寓意,人们都想拥有它,佩戴它。
第 25 题 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玉在人们心目中是美好而亲近的代名词,是东方精神的体现,是财富、权力、地位的象征,王者富家的专利。
B.玉可比人,玉可喻事,玉可祭天地,玉可寄托理想,更是至高无上权力的象征,中国历代君王无一例外地都想得到它。
C.古今佩玉的目的相同,佩玉不仅能够修身养性,还可以求得心灵深处的寄托和人格上的向往与满足,可以开启心灵的智慧之窗。
D.玉象征着高洁的品德,君子比德于玉,赋予它高尚的思想道德,寄托自己梦想的生活,我们应当延续古人传承下来的这种精神。
第 26 题 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意的一项是
A.本文是一篇议论文。作者的观点是“玉向人们展示的是一种东方神韵,蕴涵着生命与感情,成为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B.本文运用了比喻、排比、夸张、引用、反问等修辞方法。
C.本文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来证明中心论点的。
D.本文结构特点是总分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