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题 ![](/UploadFiles/mnkc/20081206085427122.gif)
第 2 题 下列各组字读音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 A.禁:禁止 严禁 禁令 情不自禁
B.剥:剥夺 剥蚀 剥皮 生吞活剥
C.模:模范 模型 模具 装模作样
D.给:给予 供给 补给 自给自足
第 3 题 下列各项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 A.因地制宜 自出心裁 珠光宝气 别具匠心
B.居高临下 无所事事 诸如此类 不辩四时
C.等闲视之 蜿蜒曲折 曲泾通幽 精神抖擞
D.鲁殿灵光 毛骨悚然 闲情逸志 人间苍桑
第 4 题 从所提供的选项中,选择恰当的句子的序号填在下面句子的横线上。(2分) 春天的雨 ; 夏天的雷 ; 秋天的风 ; 冬天的雪 。 ①慈祥而温厚,为庄稼带来多情的呵护 ②凉爽而惬意,为落叶送去温馨的问候 ③迅疾而猛烈,为生命敲响热烈的战鼓 ④细腻而轻柔,给山野披上美丽的衣裳 A.①③②④
B. ④③②①
C. ①②③④
D. ①②④③
第 5 题 ![](/UploadFiles/mnkc/20081206091016621.gif)
第 6 题 下面句子的修辞方法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茫茫草原上,嫩绿的小草编织出了色彩斑斓的毯子,一直铺到天边。
B.知识如沙石下面的泉水,掘得越深越清澈。
C.姑娘从泉边汲水回来,辫梢上沾着几滴水珠,欢乐盛开在她的眼睛和眉毛上。
D.习习凉风在树叶间演奏着优美动人的小夜曲
第 7 题 读下面的材料,概括什么是“绿色灾难”。( )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有主要外来杂草107种,其中62种外来杂草是作为牧草、饲料、蔬菜、观赏植物、药用植物、绿化植物等有意引进的。绿色植物的引种对我国农业发展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但也造成了巨大的危害。原产于南美洲,现已遍布我国华东、华南、华中许多地区的水葫芦,通常情况下在8个月内就能从10棵增至60万棵,是公认的生长最快的植物之一。由于在河湖水塘中疯长,不仅严重破坏水生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而且导致大量水生动植物的死亡。 外来物种的引种和侵入,导致近年来我国的松材线虫、湿地松粉蚧、美国白蛾等森林入侵害虫的危害面积每年达150多万公顷;稻水象甲、非洲大蜗牛、美洲斑潜蝇等农业入侵害虫的危害面积每年超过140万公顷;飞机草、大米草等肆意蔓延,已到了难以控制的局面,给农林业造成的经济损失平均每年高达574亿元。 分布于东北、华北、华东和华中的豚草和三裂叶豚草,它们的花粉还是引起人类花粉过敏的主要病原物。 下列概括恰当的一组是 ( ) A. 绿色灾难是指某一种植物被引种到河湖水塘后,由于在河湖水塘中疯长,不仅严重破坏水生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而且导致大量水生动植物的死亡。
B. 绿色灾难是指外来物种的引种和侵入肆意蔓延,已到了难以控制的局面,给农林业造成的经济损失的灾难。
C. 绿色灾难是指某一种动物或植物被引到一个新的环境后,在适宜的自然条件中“反客为主”,大肆扩散蔓延,破坏当地动植物的生存环境,甚至使其他动植物无法生存,明显损害当地生态系统或景观,或者给当地的生产和人民生活带来的灾难性危害。
D. 绿色灾难是指某一种动物肆意入侵后,给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极大危害以至影响人民生产与生活的情况
第 8 题 下列各组对联,对仗不工整的一项是( )
A.(上联)风生碧涧鱼龙跃 (下联)月照青山松柏香
B.(上联)醉倚春风弄明月 (下联)斜撑老树护幽亭
C.(上联)千古迷人繁盛地 (下联)九州耀眼艳阳天
D.(上联)二三星斗胸前落 (下联)十万峰峦走足底
第 9 题 第二部分 课文理解《苏州园林》抓住特征,按照“总——分——总”的结构方式,从多方面加以说明。文章综合运用了说明、描写、议论等表达方式。( )
第 10 题 《幽径悲剧》是一篇优美的散文,作者季羡林借幽径的悲剧揭露了一个时代的悲剧,这个悲剧就是全民素质低下,特别是思想文化和审美素质急需提高。( )
第 11 题 《幽径悲剧》作者发出了“人生还不全是荆棘丛”、“人生毕竟还是个荆棘丛”的感慨,这两句话前后矛盾 ( )
第 12 题 《幽径悲剧》中“在一团团的绿叶中——根本分不清哪是藤萝叶,哪是其他树的叶子——隐隐约约看到一朵朵紫红色的花,颇有万绿丛中一点红的意味。”这一句表现了古藤萝生机勃勃的特点。( )
第 13 题 《都市精灵》中“我常为现在我院中的那两只大呆鸟感到难过,……而且也不敢肆无忌惮地大叫,老鸹不老呱了,怪可怜的”这里的“肆无忌惮”这个词语含有贬义色彩,在这里作者觉得老鸹可怜是因为老鸹太少了。 ( )
第 14 题 《都市精灵》中“现在,在北京,连乌鸦都久违了”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现在在北京人们不能经常看到乌鸦这种最大众化的鸟,但还可以看到其它名贵的鸟,作者为此感到一丝慰( )
第 15 题 《都市精灵》 “‘与狼共舞’这个漂亮而荒诞的词组更具有现代意识”是因为能够与狼共舞,说明我们的环境变好了,我们能够和大自然和谐相处。( )
第 16 题 《明天不封阳台》中“我忽然觉得,这只鸽子绝非偶尔落脚,它分明是大自然派来的一位使者,咕咕的叫声,那带血的翅膀不正在向我们倾吐着什么吗”。在作者的感觉中,这只鸽子不是偶然间来到这里的,而是成了人类呼唤宁静、和谐、和平的使者。( )
第 17 题 《治水必躬亲》中作者认为“事举”“水利兴”的必要条件是不可轻信别人的话。( )
第 18 题 《治水必躬亲》“布袍缓带,冒雨冲风,往来于荒村野水之间”表现了海瑞为真实、全面地了解情况,不辞劳苦、事必躬亲的品质。( )
第 19 题 ![](/UploadFiles/mnkc/20081206093923695.gif)
第 20 题 “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中的“多种”用得准确,下面对这个词在句中的表达作用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说明了苏州园林所栽种的各种不同类型的花树相互错杂,使人眼花缭乱。
B.说明了苏州园林所栽种的花时不同的花树种类之多,这样才能收到“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的效果。
C.说明苏州园林在不同的季节栽种很多不同的树木,给不同时期的游人不同的感受。
D.说明苏州园林使游人“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的真正原因是园里的开花树木很多。
第 21 题 划线句和下面文字中的描写都以藤萝为对象,请简单分析两处描写的作用,下面各组中说法最准确的一组是. ( ) 但是,根据我个人的评价,在众多的藤萝中,最有特色的还是幽径的这一棵。它既无棚,也无架,而是让自己的枝条攀附在邻近的几棵大树的干和枝上,盘曲而上,大有直上青云之概。因此,从下面看,除了一段苍黑古劲象苍龙般的粗干外,根本看不出是一株藤萝。每到春天,我走在树下,眼前无藤萝,心中也无藤萝。然而一股幽香蓦地闯入鼻官,嗡嗡的蜜蜂声也袭入耳内,抬头一看,在一团团的绿叶中——根本分不清哪是藤萝叶,哪是其他树的叶子——隐隐约约看到一朵朵紫红色的花,颇有万绿丛中一点红的意味。直到此时,我才清晰地意识到这一棵古藤的存在,顾而乐之了。(季羡林《幽径悲剧》)
A.本段和《幽径悲剧》通过生动描写,突出了藤萝的形状,强调了藤萝的美。
B.本段借描写几个园里古老藤萝的奇特造型和开花风韵,生动地说明了栽种花木“着眼在画意”的特征。《幽径悲剧》选段的描写写足藤萝之美,为下文写愚氓灭美,揭示藤萝悲剧埋下伏笔。
C.本段借藤萝说明苏州园林具有中国画的美感,《幽径悲剧》中写了这棵古藤萝“盘曲而上”之形,“蓦地”扑鼻之香,“万绿丛中一点红”之色,甚至还写“袭入耳内”的蜜蜂声,突出了这棵藤萝“最有特色”。
D.本段借藤萝说明园林的美,《幽径悲剧》是借藤萝来说明藤萝给我带来的乐趣。
第 22 题 对这段文字相关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本文段的说明顺序是按逻辑顺序由总到分展开说明的。
B. 本段文字运用了作比较、打比方、摹状貌、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C. 本段综合运用了说明、描写、议论三种表达方式
D. 段中“寂寞”一词的意思是“孤单冷清或清静寂静”的意思;“中国画的审美观点”是指 “只求对称、整齐,而缺乏变化的画面是不美丽的。”
第 23 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23—26题。流浪的二胡 ①有一个精灵,漂泊如三春之水,清冷如冬夜之月;有一个精灵,惆怅如初夏之雨,悠远似深秋之桂;有一个精灵,它注定了永远都在流浪——二胡,江南,流浪的二胡。 ②蒙古包、辘轳车,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大草原注定了是马头琴的摇篮;红高粱、信天游,大风起兮云飞扬的黄土高原天生就是唢呐的世界。而杨柳岸、乌篷船,小桥流水绕人家的江南则永远是二胡生生不息的磁场。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风情孕育一方乐器的生长,只是我们都不知道那当初的当初,是江南选择了二胡,还是二胡选择了江南。这样的选择费思量,难端详。 ③二胡之于江南,恰如杏花春雨之于江南一般的诗意和绵长。虽然高山流水,我们只见俞伯牙的那具焦尾琴;浔阳江边,我们也只闻见白居易的那把琵琶。虽然众多的唐诗宋词元曲明剧之中,我们很难听得见二胡的那一声低泣,触到二胡的那一脉无奈,但是谁能说,倘无焦尾琴和琵琶,二胡就不会在江南寂寞地流浪呢? ④六朝金粉、王谢侯府的秦淮,有太多的声色犬马,那不是二胡弦线上开放的花;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钱塘,有太浓的绮丽繁华,那也不是二胡弦中跳动的律。纤道、乌篷、台门、廊棚、雨巷、石桥、茶肆,谷场,这才注定了二胡流浪的行脚。本不属于墨客骚人、显贵官宦,流浪的二胡注定只是在百姓黎民、凡夫俗子中开放的花,流淌的画;流浪的二胡天生就是贩夫走卒、商贾戏子开心的道具,潦倒间的支撑。 ⑤我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二胡在江南流浪,我只知道当如水的月色浸淫深秋桂子,稠密的细雨婆娑河边芭蕉的时候;当多情的晚风掸拂台门石桥,散漫的炊烟缭绕乡野谷场的时候,二胡的流浪就开始了。当流浪的二胡宿命的遇上那个人,它的流浪被无端地浓缩聚焦了,被无限地扩散放大了。那个叫瞎子的阿炳的人,像一个巫师,二胡遇上了他,从此再也停不下流浪的步伐。 ⑥《二泉映月》的音符如泉眼汩汩洇漫,我们知道那流浪着的该是一种无奈;《病中吟》的曲调如泪水缓缓流出,我们知道那流浪着的分明是一种悲凉;《良宵》的节拍如思念浓浓笼罩,我们知道那流浪着的更是一种彻骨的沧桑。不是二胡的流浪、音乐的流浪,那样的流浪是一个灵魂的流浪、一方土地的流浪,那样的流浪是一个时代的的流浪、一个民族的流浪。 ⑦流浪的二胡总在催生众多流浪的心灵,催放众多流浪的花,瞎子阿炳便是一个极致。然而在江南,在青石小弄台门深、乌瓦粉檐廊棚长、遍地市肆的江南,在春草池塘蛙鼓稠、莺雏声里碧禾浓、处处乡野的江南,类似因了二胡流浪的心灵和生命又何止阿炳呢?在我的故乡,四岁失明、自幼双亡的孙文明‘十二岁时便从故乡的曹娥江边出发,漂泊江南,颠沛流离中,他的二胡声响彻了大半个江南。《流波曲》《四方曲》《人心静安》,使他由一个民间流浪艺人,走上了上海音乐学院民乐系讲授二胡的讲台。而流浪了一辈子的孙文明,最终还是积劳成疾地客死于上海奉贤。从阿炳到孙文明,到江南市肆和乡野里众多生生灭灭的流浪的灵魂,我们伤感地承认,在江南丝竹中,二胡也许最具有悲剧性格。这悲剧是因了二胡那注定属于流浪的本性,还是因了那太多的流浪灵魂的挥洒? ⑧一方水土的精灵,一盈风情的血脉,器乐是一个时代一种文化的魂魄。而流浪,不只是一种悲苦和困顿、一种沧桑和无奈,更是一种忍耐和坚韧、一种奋进和抗争。它是生命另一种鲜活的姿态,这种鲜活的姿态永远都不会消解。 文章把二胡比喻成“水”“月”“细雨”和“桂子”,二胡与它们之间有哪些相似点?以下理解恰当的一项是 ( )
A.杨柳岸 乌篷船 小桥 流水
B.乌篷船 惆怅 小桥 流水
C.漂泊 清冷 惆怅 悠远
D. 杨柳岸 漂泊 悠远 小桥
第 24 题 下边是对第⑦段中画线句含义的理解,哪一项最恰当?
A.二胡总是在跟随演奏者流浪,在流浪中产生许多著名的乐曲。
B.二胡最能表达流浪者饱尝人间辛酸的心声,也造就了众多流浪者中演奏的高手。
C.二胡是因了那注定属于流浪的本性,挥洒了那太多的流浪灵魂。
D.二胡最具有悲剧性格,因此产生了很多悲剧曲目。
第 25 题 文章标题“流浪的二胡”中,“流浪”在文中指的是什么?。以下理解恰当的一项( )
A.“流浪”指的是低泣,触到二胡的那一脉无奈,在江南寂寞地徘徊。
B.“流浪”指的是是一种悲苦和困顿、一种沧桑和无奈,更是一种忍耐和坚韧。
C.“流浪”指的一种奋进和抗争,是生命另一种鲜活的姿态。
D.“流浪”指的是悲苦和困顿、沧桑和无奈、忍耐和坚韧、奋进和抗争,是生命的另一种永不消解的鲜活的姿态
第 26 题 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理解恰当的两项是 ( )
A. 《流浪的二胡》是诗的散文,散文的诗。虽然低沉压抑的感情贯穿全篇,但是这瑕不掩瑜,仍然是一篇不可多得的精品。
B. “一方风情孕育着一方乐器的生长”道出了乐器表达特有的乡土风情的神圣使命。辽阔的蒙古草原有悠扬的马头琴声轻抚,厚实的黄土高坡需得欢快的唢呐声响撞击,细秀的江南水乡只有流浪的二胡乐曲才能融合。
C. 俞伯牙为死去的知音而摔碎焦尾琴,京城女为“同是天涯沦落人”而弹的琵琶都只能算是孤独的雅乐,惟有阿炳的二胡牵动了芸芸众生的九曲回肠,拉出了凡夫俗子的苦辣辛酸。
D.在第七段中,作者用“青石小弄台门深、乌瓦粉檐廊棚长、遍地市肆的江南”作为社会背景,揭示了“二胡”的人民性,用“春草池塘蛙鼓稠、莺雏声里碧禾浓、处处乡野的江南”这个自然环境,衬托了“二胡”所具有的巨大的艺术魅力。
E.阿炳和孙文明都是瞎子,都是拉二胡的民间流浪的艺人,也都创作了许多优秀的二胡曲,但是二人的遭遇并不完全相同,阿炳只能终生漂泊流浪,而孙文明的结局好得多,登上了大学讲台,为音乐艺术教育奉献了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