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础知识及语言运用(每题5分 共40分)
第 1 题
![](/UploadFiles/mnkc/20081212101605887.jpg)
第 2 题 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
A.良师益友 脍炙人口 责无旁贷 借鉴
B.梦寐以求 活蹦乱跳 难能可贵 夭亡
C.无遐顾及 令人作呕 如火如茶 就序
D.图文并茂 受益匪浅 相安无事 繁衍
第 3 题 下面诗句默写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
A.无线河山泪,谁言天地宽?
B.角声漫天秋色里,塞上胭脂凝夜紫。
C.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D.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啼。
第 4 题 把词语“发生”“发挥”“参考”“参照”填在句中恰当的位置上,下面各组中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此类基因 作用时,金鱼草的花就发育成不规则形; 变异时金鱼草的花就发育成规则形。这一研究对揭示基因如何控制花的形状提供了可 的信息,同时还有可能被 用来培养形状独特的珍奇花卉。
A.发生、发挥、参照、参考
B.发挥、发生、参考、参照
C.发挥、参考、发生、参照
D.参照、发生、参考、发挥
第 5 题 结合语境,解释下面句子中划线的词语,以下各组中正确的一项是 ( ) 几年前,我与母亲之间就有一条无法跨越的鸿沟,有时候我甚至怀疑我们之间是否真的存在血缘关系。一次在外祖母家,母亲又为学习的事唠唠叨叨,我顶撞了几句,正当硝烟四起时外祖母把我拉到另一个房间。
A.“鸿沟”比喻临时的分界,“硝烟四起”指我和母亲之间发生了冲突。
B.“鸿沟”比喻我和母亲之间的隔阂,“硝烟四起”指我和母亲之间发生了冲突。
C.“鸿沟”指我和母亲之间不能沟通,“硝烟四起”指战场上弥漫的烟雾。
D.“鸿沟”指我和母亲之间的隔阂,“硝烟四起”指战场上弥漫的烟雾。
第 6 题 下面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穿的只要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 。
B.苏州园林修剪和栽种树林也着眼在画意。
C.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努力的样子。
D.救灾队伍在余震不断、交通断绝、通信不畅的恶劣环境下坚持前行,一条条生命因为他们的到来重获生机。
第 7 题 阅读电影《宇宙与人》的解说词片段,完成问题。 ①宇宙星光灿烂,其中深藏着物质运动的伟大力量,它最不可思议的是,一个纯粹的物质世界,却能创造出智能。②自从人类发现了这种叫做基因(生物体遗传的基本单位)的结构之后,就可以相信,哪怕是尘埃,只要经过特别精致的编排,就能缔造出像生命这样的高级物质形态,并且只要给它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它就能演化出智能。③物质的宇宙能够演化出生命,目前我们唯一所知道的就是我们自己的太阳系,但生命很吝啬地只选择了它的第三颗星星——地球。对第③句所用的修辞手法及其含义和作用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运用比喻手法,形象生动地说明在物质的宇宙,只有太阳系才有生命。
B.运用拟人的手法,生动地说明在太阳系中,只有地球才有生命。
C.运用比喻手法,生动地说明在太阳系中,只有地球才有生命。
D.运用拟人的手法,生动地说明在物质的宇宙,只有太阳系才有生命
第 8 题 阅读下面这段文字,完成问题。 ①人类在到达南极之前,实际上并不真正了解气候到底有多大的威力! ②就拿风来说吧,在世界其他地方,12级台风的风速也不过是32。6米每秒,但10级以上的大风就足以使墙倾屋毁、地动山摇,造成灾难的后果,使人类的生命财产遭受巨大损失。而在南极,风速却常常可以达到55.6米每秒,有时甚至可达三百多千米每小时!因此,人们把南极叫做“暴风雪之家”,或者称之为“风极”。这样的风速对于人类的生存来说,无疑是一种严重的威胁。例如,1960年,在日本昭和基地越冬的考察队员福岛,走出基地楼房没有几步,便被咆哮而来的大风席卷而去,不知去向。直到7年之后,人们才在很远的地方发现了他的尸体。 ③大风的直接后果是导致了极度的寒冷。1960年8月24日,前苏联人在他们设在南极中心地区的东方站里,观测到了-88.3℃的低温度。而在1983年7月21日,在东方站又记录到了-89.6℃的级低温;同年7月,新西兰人在他们的万达站也记录到了同样的温度。这还不是最低温度。据说,1967年初,挪威人在极点站曾经记录到-94.5℃的最低温度。在这样的气温之中,一块钢板掉在地上就会摔得粉碎,一杯热水泼到空中落下来就变成了冰雹。在这种条件下,人类的生存将会受到多大的威胁和考验就可想而知了。 ④南极的气候不仅表现在狂风和严寒上,而且表现在它的变幻莫测上,常常出人意料,防不胜防。对上面这段文字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
A.文章第二段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说明了南极的气候恶劣,对人类的生存威胁大的特征。
B.文中第二段用福岛的死亡的例子说明南极气候的极度寒冷。
C.第三段中的“据说”不能删掉,“据说”表明消息来源不十分可靠;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的特点。
D.在文章第四段是对南极的气候特征的概括,突出了南极风速极快、极其严寒、变幻莫测的气候特点。
二、课文理解 (每题2分 共20分)
第 9 题 《从小就要爱科学》中举“现在的电脑网络全球通,绵羊、猕猴的无性繁殖”的例子证明了人类现代科技的迅速发展,目的是强调了科学技术对人类发展的巨大贡献。
第 10 题 《从小就要爱科学》中关于“科教兴国”的基本国策原先叫“科技兴国”,两种说法没有什么区别。
第 11 题 《在太空中理家》以“在太空中理家”为标题新鲜有趣,表现了科学家的适应能力强,很快就能在太空中找到家的感觉。
第 12 题 《在太空中理家》中在作者笔下,太空生活具有“既不方便又不令人厌烦”的特点。
第 13 题 《在太空中理家》采用总分总的结构,运用叙述和说理相结合,条理清楚、层次井然地记叙了太空中生活的情况,表现了“在前线的冒险者”的探索、奉献、牺牲的精神。
第 14 题 《奇妙的克隆》开头举孙悟空“拔一把猴毛变出一大群猴子”的例子,为文章平添了几分趣味和神话色彩。
第 15 题 《奇妙的克隆》:“在189个这种换核卵细胞中,只有两个孵化出了鱼苗,而最终只有一条幼鱼渡过难关,经过80多天培养后长成8厘米长的鲫鱼。”这段话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强调了克隆技术的方便之处。
第 16 题 《送你一束转基因花》在形式上采用了小标题的方法,按照“特别色彩——特别新奇——特别长寿”的顺序编排,三个小标题的顺序不可颠倒。
第 17 题 《汉字的魅力》:“它的独特魅力,是永远不可能改变、也是无可替代的”,这一句中的“独特魅力”指的是“我们的汉字集形体、声音和词义三者于一体,是别的任何一种文字都无法比拟的。
第 18 题 从造字方法上看,汉字中最多的是象形字。
三、阅读理解 (每题5分 共40分)
第 19 题 阅读《奇妙的克隆》选段,完成19—22题 ①克隆技术会给人类带来极大的好处。例如,英国PPL公司已培育出羊奶中含有治疗肺气肿的α-I抗胰蛋白酶的母羊。这种羊奶的售价是6000美元一升。一只母羊就好比一座制药厂。用什么办法能最有效、最方便地使用这种羊扩大繁殖呢?最好的办法就是克隆。同样,荷兰PHP公司培育出能分泌人乳铁蛋白的牛,以色列LAS公司育成了能生产血清蛋白的羊。这种高附加值的牲畜如何有效地繁殖?答案当然还是克隆。 ②母马配种公驴可以得到杂种优势特别强的动物——骡,然而骡不能繁殖后代,那么,优良的骡如何扩大繁殖?最好的办法也是克隆。我国的大熊猫是国宝,但自然交配成功率低,因此已濒临绝种。如何挽救这类珍惜动物?克隆为人类提供了切实可行的途径。 ③除此之外,克隆动物对于研究癌生物学、研究免疫学、研究人的寿命等都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④不可否认,克隆绵羊的问世也引起了许多人对克隆人的兴趣。例如,有人在考虑,是否可用自己的细胞克隆成一个胚胎,在其成形前就冻起来。在将来的某一天,自身的某个器官出了问题时,就可以从胚胎中取出这个器官进行培养,然后替换自己病变的器官。这也就是用克隆法为人类自身提供“配件”。 ⑤有关克隆人的讨论提醒人们,科技进步是一首悲喜交集的进行曲。科技越发展,对社会的渗透越广泛深入,就越有可能引起许多有关的伦理、道德和法律等问题。我想用诺贝尔奖获得者、著名分子生物学家J.
D.沃森的话来结束本文:“可以期待,许多生物学家,特别是那些从事无性繁殖研究的科学家,将会严肃地考虑它的含意,并展开科学讨论,用以教育世界人民。” 本段的说明中心是什么?下面各组中说法最准确的一项是:( )
A.克隆技术会给人类带来了极大的好处。
B.克隆技术能够拯救濒临绝种的动物。
C.克隆技术可以为人类自身提供“配件”
D.有关克隆人问题的讨论。
第 20 题 对划线句运用的说明方法理解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
A.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
B.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
C.作比较,打比方,举例子。
D.列数字,分类别,作比较。
第 21 题 对“这种高附加值的牲畜如何有效地繁殖?答案当然还是克隆。”这一句运用的修辞手法及表达效果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对比,说明了克隆技术给人类带来的极大好处。
B.设问,突出强调了克隆技术的重要作用,引起读者注意。
C.反问,说明了克隆技术的巨大经济效益。
D.比喻,说明克隆技术不可低估的作用。
第 22 题 下面对各段内容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第①段介绍了克隆技术使“高附加值的牲畜”有效地繁殖;
B.第②段强调了克隆技术能使自身“不能繁殖后代”和“已濒临绝种”的生物“扩大繁殖”和得到“保护”;
C.第③④段突出了克隆技术“对于研究癌生物学、研究免疫学、研究人的寿命等都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D.第⑤段作者展望了关于克隆人的前景,说明了克隆人对于世界发展的意义。
第 23 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23—26题。 ①美国费城有一个小学五年级学生,聪明好学。一天,他看报上的天气预报,竟然连报上的一个字也不认识。后经医生诊断,这个孩子患了一种叫“失读症”的病。 ②我们知道,人的大脑皮层有一个语言中枢,是人类语言能力的生理基础,它的作用就是调控人类的语言行为。这个中枢一旦因脑外受损或因脑血管供血障碍,人的语言行为便出现障碍,常见的叫“失语症”。“失读症”是失语症中的一种。这个美国少年患上这种病是脑外伤造成的。 ③传统的看法是,人脑的语言中枢在大脑左半球,按这个观点推论,________ ____但事实却不全是这样。 ④科学家经调查发现,中国和日本患失读症的人要比欧美少得多,这是为什么?经过多次实验,发现了一个基本的,却是最简单的事实:中国和日本都使用汉字,欧美人使用的是拼音文字,他们记认字音和字义,使用的是大脑左半球,而且仅仅是左半球,但中国人、日本人使用汉字,对大脑的利用精细得多,左半球记认字音字义,右半球记认字形(连宇义),而且左右两半球均衡协作。这就是中国、日本患失读症少的原因。 ⑤更有趣的是,美国科学家对中国儿童和美国儿童的阅读能力和某些智商做比较实验,发现中国儿童的智商要高得多。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国儿童学的是汉语,因此他们的大脑左、右半球得到了更充分、更均衡的锻炼。 ⑥根据汉字与大脑两半球的这种关系,费城的心理学家做了这样一个试验:他们首先教这位美国少年学汉字、汉语,接着在一张纸的上行写英语句子,下行写同样意思的汉语句子,要这位美国少年看着汉字读出英语句子来,结果,这位美国少年毫不费力的把英语句子念了出来。试验初步成功了。 ⑦不过,这个实验有一个问题,即汉语句子只起“唤醒”英语句子的作用,不等于把病治好了,根据以后的试验,表明这一问题是可以解决的,因为在不为“唤醒”的作用下,患者能慢慢恢复英语的阅读能力。 ⑧汉语、汉字的学习和使用,可以使人们更充分、更均衡地使用大脑两半球,其意义是非常深远的。已有人提出用学习汉语、汉字的方法提高西方儿童的智能,还有其他一些想法和研究,我们感兴趣地期待着这些研究成果。 从本文主要内容来看,最恰当的标题是 ( )A.汉语学习十分重要
B.外国人也应学汉语C,汉语可以治病
D.汉语与英语的区别
第 24 题 这篇文章的说明顺序和运用的说明方法是 ( )A、时间顺序 举例子 分类别
B.逻辑顺序举例子 作比较
C.逻辑顺序 举例子 分类别
D.空间顺序 举例子 作比较
第 25 题 为了使上下文连贯,填人第三段空格中最恰当的一句是 ( )A.不管他是哪个国家、哪个地区的人,只要左半球的这个中枢受损,就会发生失语症或失读症。
B.只要左半球的这个中枢受损,就会发生失语症或失读症,不管他是哪个国家、哪个地区的人。
C.不管他是谁,只要左半球的这个中枢受损,就会发生失语症或失读症。
D.只要左半球的这个中枢受损,就会发生失语症或失读症,不管他是谁。
第 26 题 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脑外伤者未必患失语症或失读症。
B.失语症就是大脑语言中枢病变(受损)引起的语言功能障碍。
C.第五段最末一句中的两个“更”字,说明了学习汉语是促使儿童的大脑左、右半球得到充分、均衡锻炼的重要手段,但不是唯一的手段。
D.第六段末句“试验初步成功了”,说明这位心理学家的试验已经获得了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