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础知识及语言运用 (每题5分,共40分)
第 1 题
![](/UploadFiles/mnkc/20090524093606001.gif)
第 2 题 下面词语中字形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悬涯峭壁 气势磅礴 驻步倾听 调虎离山
B.不可捉摸 故弄玄虚 翩翩起舞 苛捐杂税
C.杀生成仁 勇敢无畏 大显身手 波涛澎湃
D.美好景至 围追堵截 寒风凛洌 花天酒地
第 3 题 下面诗句默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屈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B.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园。
C.马做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D.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第 4 题 ![](/UploadFiles/mnkc/20081217142420330.jpg)
第 5 题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经过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我市荣获国家园林城市。
B.观点正确,材料丰富,语言通顺是衡量好文章的重要标准。
C.学生是否用功是学生成绩优秀的重要原因。
D.由于加强了管理,我市的社会安全和隐患都有了保障。
第 6 题 填入下面文字中横线上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农村的道路像一些被遗弃的绳子, 永远不会有人想把它弄直;河流始终妄图躲开人类, ;树林是淡清的,它们已由自然繁殖生长改为人工种植, 。 ⑴ 被随便地扔在田野上 ⑵ 把它随便地扔在田野上 ⑶ 村庄却总是在某个拐弯处踩住它 ⑷ 却总是在某个拐弯处被村庄踩住 ⑸ 这些本已归顺人类的植物不再能藏匿住任何一个童话了 ⑹ 任何一个童话也不能藏匿在这些本已归顺人类的植物中了
A. ⑵⑷⑹
B. ⑴⑷⑸
C. ⑵⑶⑸
D.⑴⑶⑷
第 7 题 阅读下面三则材料,用一句话概括材料内容,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组是( )材料一:几乎每一年,我们的中学生参加国际奥林匹克数学、物理、生物、信息学竞赛,都能够获得一块又一块金牌。一方面我们培养了一批又一批“金牌选手”与“读书高手”,而另一方面,我们却又缺乏世界级的大科学家。我们的学生在中学都行,而一到成年就不行了。奥赛金牌那么多,而诺贝尔奖我国至今没有人获得。材料二:在我们小学的课堂测试中曾发生过这样的事:老师出的题目是“冰融化后变成了 ”。有学生答案为“春天”被判错;老师说,答案应该是“水”。材料三:据报道:1998年高考的语文卷子在“战胜脆弱”的作文题中出现了大量雷同,竟有许多考生因为要战胜脆弱,便编造自己的父母亡故,然后在文中大谈自己是如何克服困难的。
A.我们的教育是老师喜欢用所谓的标准答案来衡量学生答题的对与错,结果是培养了学生的“考试能力”。
B.我们的教育削弱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C.我们的教育造成好多学生不敢说真话、诉真情。
D.我们的教育使学生的理解能力有了极大的提高。
第 8 题 下列说法得体的一项: ( )
A.假如你已经交了作业,课代表仍在追要,你对课代表说:“难道你让我交两遍不成?”
B.对一位因学习好而获奖的同学说:“祝贺你,有什么经验向我介绍,好吗?”
C.同学邀你到他家去玩,你说:“行,届时,我一定光临寒舍。”
D.对夜深仍在大声说话、喧闹的邻居说:“不要讲话了,我们需要休息了”
二、课文理解 (对的选对,错的选错 每题2分,共20分)
第 9 题 《七律长征》是一首七言律诗,律诗的格式是每首诗八句,每两句为一联,依次是首联、颈联、颔联、尾联。
第 10 题 “金沙水拍云崖暖”一句中的“云崖”原作是“悬崖”,后改为“云崖”,修改后更能突出山的高大,表现红军战士藐视一切艰难险阻的乐观精神。
第 11 题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是全诗的高潮,“更喜”包含了越过岷山就最后脱离了长征途中最艰苦的雪山草地的、开始了新局面的欣喜,也有“无限风光在险峰”的意思。
第 12 题 《四渡赤水出奇兵》的中心句是“军民鱼水一家人” 。
第 13 题 《长征组歌》两首歌词的开头几句用的都是三字句,这样写的好处主要是简洁明快,短小精悍。
第 14 题 14.“我们完成了任务,把一个坚强的意志灌输到整个纵队每个人心中,饥饿、疲劳甚至受伤的痛苦都被这个意志克服了。”这句话中“一个坚强的意志”指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争取胜利的坚强意志。
第 15 题 “难翻的老山界被我们这样笨重的队伍战胜了。”一句中“笨重”二字在这里指“战士们身上背的行李很多”的意思。
第 16 题 “周副主席那浓浓的胡须绽开来,宽慰的笑了。他笑得那么爽朗,那么开心。”这句话通过侧面描写表现了周副主席看到问题解决后的欣慰,传神地表现了他心系战士安危的高尚人格和指挥若定的领袖风范。
第 17 题 《草》中周副主席要战士们“记住这些草”,“懂得这些草”, 是要战士们懂得这些草在危急关头救了红军,我们要永远记住发扬革命传统保持艰苦作风的伟大意义。
第 18 题 《〈长征〉节选》中“篝火化作一轮火红的朝阳,夜幕中的草地又迎来了彩霞绚丽的一天。”这一句既描写了自然景物,也象征着红军美好的明天。
三、阅读理解 (每题5分,共40分)
第 19 题 阅读《老山界》选段,完成19—22题。 ①满天都是星光,火把也亮起来了。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这真是我生平没见过的奇观。 ②大家都知道这座山是怎样的陡了,不由浑身紧张,前后呼喊起来,都想努一把力,好快些翻过山去。 ③“不要掉队呀!” “不要落后做乌龟呀!” ④“我们顶着天啦!” 大家听了,哈哈地笑了起来。 ⑤在“之”字拐的路上一步一步地上去。向上看,火把在头顶上一点点排到天空;向下看,简直是绝壁,火把照着人的脸,就在脚底下。 ⑥走了半天,忽然前面又走不动了。传来的话说,前面又有一段路在峭壁上,马爬不上去。又等了一点多钟,传下命令来说,就在这里睡觉,明天一早登山。就在这里睡觉?怎么行呢?下去到竹林里睡是不可能的。但就在路上睡么?路只有一尺来宽,半夜里一个翻身不就骨碌下去了么?而且路上的石头又非常不平,睡一晚准会疼死人。但这是没有办法的,只得裹一条毯子,横着心躺下去。因为实在太疲倦,一会儿就酣然入梦了。 ⑦半夜里,忽然醒来,才觉得寒气逼人,刺入肌骨,浑身打着颤。把毯子卷得更紧些,把身子蜷起来,还是睡不着。天上闪烁的星星好像黑色幕上缀着的宝石,它跟我们这样地接近哪!黑的山峰像巨人一样矗立在面前。四围的山把这山谷包围得像一口井。上边和下边有几堆火没有熄;冻醒了的同志们围着火堆小声地谈着话。除此以外,就是寂静。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不知什么时候又睡着了。 ⑧黎明的时候被人推醒,说是准备出发。山下有人送饭上来,不管三七二十一,抢了一碗就吃。
下面对文中两次写到“火把”的作用的分析说法最符合文义的一项是( )
A.说明当时天色昏暗,红军要点火把照明,也象征当时黑暗势力强大,红军需要光明的指引。
B.表现了山路的曲折,山势的高峻,从而突出翻山的艰难,更能表现红军不怕山高路险的革命豪情。
C.突出了在危急关头火的重大作用,与前文红军不许拆瑶民的篱笆做火把相照应,表明红军纪律严明,想人民所想。
D.使人们对“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革命形势留下深刻的印象。
第 20 题 对战士们翻山时的喊声、笑声的理解,下边说法中符合文章原意的一项是( )
A.表明红军战士虽然浑身紧张,但因为后有敌人追兵,没有退路,故呼喊着壮胆爬山。
B.表现了红军战士看到星光与火把相接的奇观后的喜悦之情,同时也有了前进的动力。
C.表现了红军战士在困难面前不低头的英雄气概和乐观精神。
D.表现了红军战士困境中爱开玩笑的心态。
第 21 题 课文在写夜宿雷公岩时以声写静,更显示了夜的寂静。下面的古诗中运用的写法和表现的意境与课文不相同的一句是 ( )
A.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B.林噪蝉愈静,鸟鸣山更幽。
C.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D.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罄音。
第 22 题 对选段文字的相关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
A.第⑤段中“一步一步”的意思是战士们翻山途中被满天星光的美景所吸引,边走边欣赏,走得很慢。
B.选文第⑦段写景作者调动了人的几种感官来描写的,用视觉写山高,用听觉写夜静;用触觉写寒冷。
C.第⑧段中的“抢”指的是时间紧,任务重,战士抢时间吃饭,以便尽快地翻过山去。
D.选段记叙了陡山峭壁的高险和红军在雷公岩前露宿的情景,表现登山的艰苦和红军的乐观精神。
第 23 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23—26题。 两片秋叶 陈薇莉我悲秋,我亦恋秋。 秋意渐浓,一阵风过,光秃秃的树干上颤颤地缀着几片不肯离去的枯叶,瑟缩地打着旋儿。倏地,一片落叶飘进了我摊开的书页。颜色黑黄,边儿早已碎败,身子蜷曲着,不知被什么虫子咬得满是疮洞。我突然想到愁,不正是心上搁了个秋吗? 每当第一片落叶从浓密的绿中飘飞下来,每当凉凉的秋雨无声地润湿了我的窗帘,那种夹杂着甜味的秋就袭上来,牵出一线忧思。唇边也会滑出一声长长的“唉”,落进心底,化作一缕莫名的悲哀。 有一阵风过,叶儿在书页上颤了颤。想要飞去,我捂住了它,想把它嵌入书中,又觉得摊开的这本书词语太热,容不得这冰冷的形体,须得另寻一本。 从枕旁的书堆上取到一封未拆的信,想是同寝室的给带回来搁在那儿的,一看那刚劲的字,立刺就像看到了那双闪亮的眼睛,一股热热的生命的力量关不住般地从那里面溢了出来。于是,我的搁上了秋的心顿然感到一阵麻酥酥的暖意。他是我最要好的大学同学,深深挚爱着大山——大学毕业时,放弃了待遇优厚的工作职位,毅然选择了大山。 拆开封口,抽出信来,一片红红的什么被带了出来掉在地上。定睛一看,腾地涌起一股热,从心窝里往外冒的热——那是一片火一般红的枫叶。 我木然地站着,下意识地将两片秋叶搁在一处。顿时, 那片枯叶在红枫的映照下愈发显露出它的可憎可怜! 我迷惘起来,自己先前为何竟会产生了要将这片已枯死的冷了心的叶儿珍藏起来的雅兴! “你爱这大山的红枫吗?”那双洋溢着炽热生命力的眼睛好像在信中盯住我说,“是的,它也坠落于肃杀的秋风之中,然而,它却是拼尽了热,将自身烧得通红。用自己最后的生命,给寒冷的世界装点上一片红于二月花的色彩……” 我慢慢觉得,心上搁个秋,并不尽是愁。因为即使到了秋,不是也还有这烧红的枫叶吗? 我于是将那片枯叶弹出窗外,将那片来自大山的红枫嵌进了书页。 本文以两片秋叶为线索,写出了“我”情感变化的过程,对这一变化过程下面各项中表述恰当的一项是 ( )
A.作者由悲秋到恋秋。
B.作者由恋秋到悲秋。
C.作者由恋秋到爱秋。
D.作者由爱秋到颂秋。
第 24 题 作者笔下的两片秋叶各自具有怎样的特点?下面各项中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片:枯叶,瑟缩地打着旋儿;第二片:火一般的红。
B.第一片:颜色黑黄,边儿早已碎败,身子蜷曲着,不知被什么虫子咬得满是疮洞;第二片:洋溢着炽热生命力;使人腾地涌起一股热。
C.第一片:第一片落叶从浓密的绿中飘飞下来,形体冰冷;第二片:用自己最后的生命,给寒冷的世界装点上一片红于二月花的色彩。
D.第一片:化作一缕莫名的悲哀;它却是拼尽了热,将自身烧得通红;第二片:它坠落于肃杀的秋风之中,已枯死的冷了心的叶儿。
第 25 题 作者将两片秋叶放在一起写下面对这样写的好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用第一片秋叶来衬第二片秋叶,表达作者悲秋的情怀。
B.用第二片秋叶来烘托第一片秋叶,渲染浓烈的氛围,突出对红叶的喜爱。
C.通过对比衬托,深化了文章的主题,强调自己珍藏两片秋叶的意图。
D.通过对比衬托,进一步突出了第二片枫叶炽热的生命力和顽强的拼搏精神。
第 26 题 作者写第二片秋叶时,由物及人,向我们展示了赠叶者怎样的精神世界?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
A.我摆脱了内心的愁苦和悲哀,领悟到了只有拼搏和奉献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B.歌颂了赠叶者光明磊落的阔大的胸襟和不畏艰险的顽强意志和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C.为改变大山的贫穷和落后,顽强拼搏,勇于牺牲,像火红的枫叶那样奉献出自己全部的才智和心血,实现自己的人生追求。
D.我决心像我的朋友那样,扎根大山,无私奉献,做一个像红叶一样的志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