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础知识及语言运用 (每题5分,共40分)
第 1 题
![](/UploadFiles/mnkc/20081217152418837.jpg)
第 2 题 下面词语中字形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风烛残年 感概良深 荷塘佳色 得意门生
B.口齿清楚 变相软禁 拒理力争 无言以对
C.碧垒森严 安居乐业 懵懂无知 灰飞烟灭
D.故弄玄虚 与世隔绝 焚书坑儒 无与伦比
第 3 题 ![](/UploadFiles/mnkc/20081217153230577.jpg)
第 4 题 下面对课文的默写正确的一项是( )
A.烟笼寒水月笼纱,夜泊秦淮近酒家。
B.僵卧孤村不自衰,尚思为国戍轮台。
C.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汉青。
D.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第 5 题 花与叶相依相伴,写花常写叶,这里蕴涵着美学的道理。下列与“枝间新叶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有着相同文学效果的一项是( )
A.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B.日出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C.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D.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第 6 题 下面为这则新闻拟写的标题最恰当的一项是( )北京时间9月25日21时10分04秒,我国航天事业又迎来一个历史性时刻,我国自行研制的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21时19分43秒准确进入预定轨道。
A.又一个历史时刻
B.神七叩问太空
C.卫星发射成功
D.卫星进入预定轨道
第 7 题 文中划线处要选择一组关联词,最恰当的一项是 ( )五月二十日,从空中俯瞰北川县重灾区外围,救援部队和县政府已建立起一座新的帐篷城。但是上游三公里外一座大山崩塌,堵塞河道形成了危险的堰塞湖。 堰塞湖溃堤将淹没北川全县和绵阳灾区, 后果不堪设想。
A.只有……才……
B.如果……那么……
C.既然……又……
D.无论……都……
第 8 题 ![](/UploadFiles/mnkc/20081217154225188.jpg)
二、课文理解 (对的选对,错的选错 每题2分,共20分)
第 9 题 《最后一课》是一篇短篇小说,作者是英国小说家都德。
第 10 题 《最后一课》以“韩麦尔先生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表现了法国人民的爱国主义感情。
第 11 题 《最后一课》中“这些字帖挂在我们课桌的铁杆上,就好像许多面小国旗在教室里飘扬。”“我”之所以会有这样的联想是因为国旗是祖国的象征,文字是民族的标志,所以会自然地产生联想。
第 12 题 《始终眷念着祖国》中的钱学森是我国著名的科学家,他是我国“两弹一星之父”。
第 13 题 《始终眷念着祖国》中“ 美国海军次长宁肯枪毙钱学森,也不肯放他回中国”这句话从正面强调了钱学森在美国科学界的重要地位和巨大价值,突出了他的成就辉煌。
第 14 题 14. 《春望》中杜甫用“万金”来形容家书,极言在战乱中家书的难得,真切地表达了战乱中人思念离散亲人、盼望得到亲人音讯的心情。
第 15 题 15. 《过零丁洋》中“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一句用比喻描写个人的命运,非常形象。
第 16 题 《枣核》中旧时同窗“家庭和事业都如意,可心上总觉得缺点什么”,是因为身在异国他乡,心永远都系着故乡,一切“都如意”也无法替代故乡的温暖,无法弥补心上的缺憾。
第 17 题 《枣核》中“我想厂甸,想隆福寺,这里一过圣诞,我就想旧历年。近来,我老是想总布胡同院里的那棵枣树。”这句话运用了排比的手法,表现了旧时同窗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第 18 题 今天我们所看到的万里长城东起山海关,西到嘉峪关,是秦始皇为防御匈奴将秦、赵、燕三国的北边长城予以修缮,连贯为一的。
三、阅读理解 (每题5分 共40分)
第 19 题 阅读《晏子使楚》完成19—22题晏子将使楚。楚王闻之,谓左右曰:“晏婴,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对曰:“A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王曰,何坐?曰,坐盗。”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正视晏子曰:“B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C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D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UploadFiles/mnkc/20081217161244527.jpg)
第 20 题 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句是( )
A.齐人固善盗乎
B.缚者曷为者也
C.圣人非所与熙也
D.略无阙处
第 21 题 下面对划线句翻译准确的一项是( )
A.当他到来的时候,请允许我们绑上一个人从你面前走过。
B.齐国人固然会偷东西吗?
C.只是叶子的形状相似,其实它们的味道完全不同。
D.圣人是不能同他嬉戏的,我反而自讨没趣。
第 22 题 晏子的回答,体现了一个外交家的风范,下面各项中不能体现晏子外交语言特点的一项是( )
A.晏子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不卑不亢折服了楚王。
B.运用比喻、类比等反驳方式反击了楚王的无礼和无理。
C.用“得无”“耶”等一类词语,使语气变得委婉,寓刚于柔。
D.楚王和他的手下设计诬陷齐人,妄图使晏子难堪,结果是自取其辱。
第 23 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23—26题。 写给秋天 罗兰 ①尽管这里是亚热带,但我仍从蓝天白云间读到你的消息。那蓝天的明净高爽,白云的浅浅悠闲,依约仍有北方那金风乍起、白露初临的神韵。 ②一向,我信仰你的安闲明澈,远胜过春天的浮躁喧腾。自从读小学的童年,我就深爱着暑假过后,校园中野草深深的那份宁静。夏的尾声已近,你就在极度成熟蓊郁的林木间,怡然地拥有了万物。由那澄明万里的长空,到穗实累累的秋禾,就都在你那飘逸的衣襟下安详地拥有了归宿。接着,你用那黄菊、红叶、征雁、秋虫,一样一样的把宇宙染上含蓄淡雅的秋色;于是木叶由绿而黄而潇潇地飘落,芦花飞白,枫林染赤,小室中枕簟生凉,再加上三日五日潇潇秋雨,那就连疏林野草间都是秋声了。 ③想你一定还记得你伴我度过的那些复杂多变的岁月。那两年,我在那寂寞的村学里,打发那凄苦无望的时刻,是你带着哲学家的明悟,来了解慰问我深藏在内心的悲凉。你让我领略到寂寞中的宁静,无望时的安闲;于是那许多唐人诗句,都在你澄明的智慧导引之下,一一打入我稚弱善感的心扉。是你教会我怎样去利用寂寞无聊的时刻,发掘出生命的潜能,寻找到迷失的自我。 ④你一定也还记得,我们为你唱“红叶为他遮烦恼,白云为他掩悲哀”的那两年苍凉的日子。情感上的折磨使我们觉察到人生中有多少幻灭、多少残忍,有多少不忍卒说的悲哀!但是,红叶白云终于为我们冲淡了那胶着的沉重的烦恼和忧郁;如今时已过,境早迁,记忆中倒真的只残留着当时和我共患难的那个女孩落寞的素脸。是“白云如粉黛,红叶如胭脂”,还是“粉黛如白云,胭脂如红叶”?那感伤落寞的心情如今早已消散无存。原来一切的悲愁,如加以诗请和智慧去涂染,将都成为深沉激动的美丽。你曾如此有力启迪了我们,而在我逐渐沉稳的中年,始领悟到你真正的豁达与超然! ⑤你接收了春的绚烂和夏的繁荣,你也接收春的张狂和夏的任性;你接收了生命们从开始萌生到稳健成熟,这期间的种种烦恼、挣扎、失望、焦虑、怨忿和哀伤;你也容纳了它们的欢乐、得意、胜利、收获和颂赞。你告诉我:生命的过程注定是由激越到安详,由绚烂到平淡,一切情绪上的激荡终会过去,一切彩色喧哗终会消隐。如果你爱生命,你该不怕去体尝。因为到了这一天,树高千尺,叶落归根,一切终要回返大地,消溶于那一片渺远深沉的棕土。到了这一天,你将携带着丰收的生命的果粒,牢记着它们的苦涩或甘甜,随着那飘坠的落叶消隐,沉埋在秋的泥土中,去安享生命最后的胜利,去吟唱生命真实的凯歌! ⑥生命不是虚空,它是如厚重的大地一般的真实而具体。因此,你应在执著的时候执著,沉迷的时候沉迷,清醒的时候清醒。 ⑦如今,在这亚热带的蓝天白云间,我仍读到你智慧的低语。我不但以爱和礼赞的心情来记住生命的欢乐,也同样以爱和礼赞的心情去纪念那几年——生命中难得出现的那几年的刻骨的悲酸与伤痛。 ⑧而今后,我更要以较为冲淡的心情去了解,了解那属于你的,冷然的清醒,超逸的豁达,不变的安闲和永恒的宁静! 以下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第②段从“怡然地拥有了万物和把宇宙染上含蓄淡雅的秋色”来表现秋天安闲明澈的特点。
B.第④段作者回忆“当时和我共患难的那个女孩落寞的素脸”时,有“白云如粉黛,红叶如胭脂”和“粉黛如白云,胭脂如红叶”这两种描绘,这两种描绘的含义一样。
C.文章第⑤段写秋天接收了春的绚烂和张狂、夏的繁荣和任性是为了说明“生命的过程注定是由激越到安详,由绚烂到平淡”的道理。
D.第⑥段的意思是生活中有欢乐、得意、胜利、收获和颂赞,也有苦恼、挣扎、失望、焦虑、怨忿和哀伤。我们要以平淡的心情去承受一切。
第 24 题 第④段写到:“原来一切的悲愁如加以诗情和智慧去涂染,那都成为深沉激动的美丽。”秋天是四季中颇受人们青睐的一个季节,历来文人墨客写尽秋之风采、秋之神韵,下面诗句不是描绘秋景的一项是 ( )
A.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刘禹锡
B.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
C.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等。
D.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常建
第 25 题 作者在不同的人生时期对秋有着不同的感悟,以下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读小学的时期感悟到秋的安闲明澈;
B.在复杂多变的岁月在那寂寞的村学的两年领略到寂梁中的宁静无望时的安闲;
C.在逐渐沉稳的中年领悟到豁达与超然。
D.到了人生的最后岁月,从秋景中感悟到的一种生命存在的方式是“宁静”“安闲”而非“浮躁喧腾”的,是积极进取而非消极懈怠的。
第 26 题 本文的作者是以“爱和礼赞”的心情写秋天的,纵观全文,以下对作者之所以“爱秋天”“礼赞秋天”的原因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秋天的景色很美,使人感觉“浮躁喧腾”;
B.秋天和“我”结下了深厚的感情,“伴我度过那些复杂多变”的岁月;
C. “我”在秋天的指引下寻找到迷失的自我;领悟到生命的意义。
D.秋天具有超强的容忍性,作者从秋天得到了一些人生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