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础知识及语言运用(每题5分,共40分)
第 1 题
第 2 题 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惊惶 眷恋 千锤百练 无精打彩
B.矫健 瞭望 心驰神往 可见一般
C.逶迤 募集 脍炙人口 据理力争
D.颓唐 狼籍 莫明奇妙 气势汹汹
第 3 题 按要求填空,下面各组中与要求不符合的一组是( )
A.《泊秦淮》中用曲笔表现在国运衰微的时候,官僚豪绅不以国事为念,反而聚集在酒楼中欣赏亡国之音的醉生梦死的生活的诗句是 。
B.德高望重的李老师退休后仍然关心青年教师的成长,正如龚自珍在《己亥杂诗》中所说的 。
C.杜甫《春望》中表达战乱中诗人思念离散亲人、盼望得到亲人音讯的千古名句是 。
D.《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既是眼前现实情景的描绘,又象征南宋王朝的处境和命运岌岌可危的句子是 。
A.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B.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C.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D.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第 4 题 下列语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学校开展的“当一日校工”体验活动,包括巡查校园、分报递信、清除杂草……等内容。
B.今天下午,同学们都要去看《天下无贼》的电影,你去呢?还是不去呢?
C.“我们只要心灵相通,就会精诚合作。”宋楚瑜充满深情地说,“让我们为共同的未来奋斗!”
D.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注意从小事做起,力求做到“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第 5 题
第 6 题填入下列横线上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风中的桂花香消散了, 。窗外那棵老槐树,不知什么时候有了黄叶,风一吹,黄叶就 。秋天就这样明净又清爽地来了, ,一半轻松,一半明快。
A.菊花的清香又飘起 旋落在窗台上 宛如我的心情
B.清香的菊花又飘起 在窗台上旋落 我的心情也如此
C.菊花的清香又飘起 旋落在窗台上 我的心情也如此
D.清香的菊花又飘起 在窗台上旋落 宛如我的心情
第 7 题 下列作家作品知识搭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最后一课》——都德——德国
B.《过零丁洋》——文天祥——元朝
C.《陋室铭》——刘禹锡——唐朝
D.《苏州园林》——朱自清——现代
第 8 题 概括从表格中获取的信息。下面说法不恰当的一组是( ) “十五”时期城乡居民生活改善情况(单位:元) “十五”时期城乡居民生活改善情况(单位:元) 指 标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2005年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6860 7703 8472 9422 10493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2366 2476 2622 2936 3255
A.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连年快速增长,到2005年首破万元,达10493元。
B.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也在不断增长,至2005年达到3255元。
C.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继续拉大,2001年差距为4494元,到2005年则达到7238元。
D.加大农村投入,缩小城乡差别,创建共同发展的和谐社会。
二、判断题(每题2分,共20分)
第 9 题 《长征》中诗人写山先言其大,“五岭逶迤”“乌蒙磅礴”;接着言其小,“腾细浪”“走泥丸”。这是互相矛盾的。
第 10 题 《老山界》中“回头向来路望去,那些小山都成了‘矮子’”是因为历经艰难,红军终于登上了山顶,站在高处,那些小山自然矮下去了,同时心中充满了豪情。
第 11 题 《最后一课》中“韩麦尔先生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这个动作写出了韩麦尔先生面对祖国被占领的残酷现实,陷入了极大的痛苦之中。
第 12 题 《最后一课》“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是动作描写, “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的原因是韩麦尔先生站在讲台上,讲台很高。
第 13 题
第 14 题 14、《晏子使楚》结尾处写道“王笑曰”,这写出了当时楚王想羞辱晏子反而自取其辱的窘态。
第 15 题 《背影》开头交代的家庭惨淡的光景,为背影设计了特定的环境,渲染了悲凉的气氛。
第 16 题 《甜甜的泥土》一文中优美的文字,细腻的笔法表达了一个离异母亲对孩子的爱,甜甜的泥土蕴含着和暖的春晖,使读者感觉到了浓浓的亲情。
第 17 题 《我的母亲》“父亲要‘清算’我平日的功课”,“清算”一词是反语,表现了父亲对子女学习上要求的严格和态度的严厉。
第 18 题 《人琴俱亡》中“因恸绝良久,月余亦卒。” 译为现代汉语是“子猷因此痛哭了很久,几乎昏死过去,一个多月后也死了。
三、阅读理解(每题5分,共40分)
第 19 题 阅读《背影》选段,完成19—22题。 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望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望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身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段文字的内容,下面各组中最准确的一项是( )
A.父亲穿过铁道,爬上月台为儿子买橘子。
B.父亲对儿子的依依不舍。
C.儿子理解了父亲,感谢父亲。
D.儿子对父亲的依依不舍。
第 20 题 下面对课文内容理解不恰当的一组是( ) A.“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这里连用三个“布”,渲染了家境的惨淡,与上文父亲给我做的紫毛大衣形成鲜明的对照,突出父亲对“我”的爱。
B.“扑扑身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这种轻松正是一种爱心,道出了父亲不肯让“我”去,一定要自己去的道理:是尽到了做父亲的责任,心里越是感到满足踏实。
C.“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朴素的语言表现了父亲对“我”的挂念。
D.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这里的“再”可以去掉,不影响意思的表达。
第 21 题 这段文字写了“我”的两次流泪,下边说法中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次被父亲过铁道爬月台艰难的为“我”买橘子的背影深深感动,是感动的泪;第二次是看见父亲的背影消失“在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而流泪,是惜别的泪。
B.第一次是为家庭的不幸而流泪,是伤心的泪,第二次是看见父亲的背影消失“在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而流泪,是惜别的泪。
C.第一次被父亲过铁道爬月台艰难的为“我”买橘子的背影深深感动,是感动的泪;第二次是为父亲颓唐的老境而流泪,是辛酸的泪。
D.第一次是为家庭的不幸而流泪,是伤心的泪;第二次是为父亲颓唐的老境而流泪离别伤感的泪。
第 22 题
第 23 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23—26题。洁净之莲 张佐香 ①莲是我挚爱的意象。在我居住的水乡,有水的地方就有莲的倩影。天性使然,莲看上去要比所有的水生植物美得多。我爱的是莲的优美和慧心。 ②一湾碧水之上,莲亭亭如盖。整个莲塘像一块绿色的陆地,一层层地远去。间或,有一枝枝或白或粉的花,在翡翠般油绿发亮的叶间忽隐忽现。杨万里的“接天莲叶无穷碧”写尽了莲盛开时大气磅礴的美丽,而我则尤爱月光下的白荷。我疑心那白荷的皎洁晶莹是由月华浸染而成的。(A)我仿佛看见莲瓣怯生生地伸出手掌收集四周的露水和月光。莲于恬静的岁月中给了田园生活一个精致的点缀。 ③莲塘流动着令人心神摇荡的优美。走过莲塘的人,谁都无法拒绝无法躲避。只有沉浸其中。文人墨客用无比倾慕的眼神和姿态为莲写诗作词绘画,以至于千年之后我依然能从墨迹中感受到他们在莲面前无法自拔的情形。爱莲写莲画莲之人,借莲歌咏自己心志清远,性格高洁,莲使他们的日常生活得到了艺术升华。 ④莲盛开在古今中外的诗文与画幅中,皆为洁净清爽之意。法国印象派画家莫奈在垂暮之年,把莲塘上众多美的瞬间和形象用颜料固定在画布上,让它们永留人间。清淡素雅的莲是他追求至美的理想主题。他最终力竭倒在了莲池旁,躺在了他心爱的莲的怀抱,亘古与莲相依相伴。莫奈与莲的情感相融,魂魄相交,他洞穿了人世的芜杂纷繁,进入了幻化的深处。那是自我的世界,也是无我的世界。混沌散开,污浊逸去,心中的莲瓣缓缓展开。无喜无忧,无生无死。如此境界,物我两忘。 ⑤众生缘何沉醉于莲如斯!莲是天界与尘世交会顿悟的产物,莲有慧眼,我们见到的佛和菩萨都坐在莲花宝座上,面目慈祥,普度众生。莲的萌生和绽放给人一种茅塞顿开的菩提之悟。(B)碧水之下,是污浊的泥沼,一枝枝莲花挤破浓浓的黑夜从污浊中绽放出一个个美丽的音符。莲仿佛开在天国的梦幻里,它们无视外围的泥沼。究竟要经历怎样的磨砺,我们的心灵才能开出一枝枝洁净之莲呢?我们能像莲一样,从这个充斥着妍媸、清浊的尘世之中,用明朗澄澈的心灵找到智慧吗?如果我们拥有莲的慧心,就能从一切的烦恼与灰暗中觉悟,而一切的纷扰的繁尘琐屑都能使我们感知它的意义和价值,我们的心灵就能从尘埃中开出花朵来。 ⑥莲的精魄升华在我们的生命中,让生命化做一朵莲花,把功名利禄全抛下……我想,这是莲昭示于人的天启与期待吧!莲是一面心灵的镜子,可以映出清晰的图象,只有纯正的心灵才能看见心灵的纯正,被纯正所感染。愿一切爱莲之人以莲为镜,做洁净的人。洁净的人方为真人。让我们的心灵和生命在世俗的尘埃中开出素雅洁净的智慧之莲吧!注:妍媸:yán chī (选自《读者》2006年第12期) 请用文中的原句说说作者通过哪两个方面表现对莲的喜爱的。下面各项中表述恰当的一项是( )
A.莲是我挚爱的意象。
B.我爱的是莲的优美和慧心。
C.莲是一面心灵的镜子。
D.洁净的人方为真人。
第 24 题 文题是“洁净之莲”,文中莲的“洁净”体现在哪些方面?下列各项中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莲洞穿了人世的芜杂纷繁,失去自我,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
B.莲的萌生和绽放给人一种茅塞顿开的菩提之悟。
C.莲在妍媸、清浊的尘世之中,用明朗澄澈的心灵找到智慧
D.莲是一面心灵的镜子,昭示人们抛下功名利禄,让生活更加地素雅洁净
第 25 题 第④段中作者用法国印象派画家莫奈的事例有什么作用?下面对这样写的好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用具体的事例证明莫奈在画莲的过程中进入了自我的境界。
B.用具体的事例证明莲盛开在古今中外的诗文与画幅中,使他们的日常生活更加幻化了。
C.古今中外的诗文中莲的妍媸、清浊和文人墨客因喜爱莲而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
D.用具体的事例证明盛开在古今中外的诗文于画幅中的“莲”,皆为洁净清爽之意,莲也使人的日常生活得到艺术升华。
第 26 题 本文作者借莲花歌咏高洁的品格。下列选项中表达的情感与本文不一致是( ) A.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墨梅》王冕)
B.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江雪》柳宗元)
C.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小池》杨万里)
D.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渔歌子》张志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