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题
第 2 题
/* Generator: eWebEditor */p.MsoNormal, li.MsoNormal, div.MsoNormal {margin:0cm;margin-bottom:.0001pt;text-align:justify;text-justify:inter-ideograph;font-size:10.5pt;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div.Section1 {page:Section1;}
下列四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鲜为人知 著作等身 蹑手蹑脚
B.面面相觑 人声鼎沸 灰心丧气
C.不堪设想 不约而同 得意洋洋
D.粗心大意 人际罕至 聚众闹事
第 3 题
/* Generator: eWebEditor */p.MsoNormal, li.MsoNormal, div.MsoNormal {margin:0cm;margin-bottom:.0001pt;text-align:justify;text-justify:inter-ideograph;font-size:10.5pt;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div.Section1 {page:Section1;}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句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我把太阳刚升起的时候当作距离人近的时候,正午是远的时候。
B.我认为太阳刚升起的时候距离人近,到正午的时候距离人远。
C.我认为太阳刚升起的时候去那儿近,到正午的时候去那儿远。
D.我认为太阳刚升起的时候距离人近,但是到正午的时候距离人远。
第 4 题
/* Generator: eWebEditor */p.MsoNormal, li.MsoNormal, div.MsoNormal {margin:0cm;margin-bottom:.0001pt;text-align:justify;text-justify:inter-ideograph;font-size:10.5pt;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div.Section1 {page:Section1;}
“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一句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太阳刚出来的时候感觉清清凉凉,到了中午的时候感觉就像把手放进热水里一样烫,这不是近的热而远的凉吗?
B.太阳刚出来的时候感觉非常苍凉,到了中午的时候感觉就像把手放进热水里一样烫,这不是近的热而远的凉吗?
C.太阳刚出来的时候感觉清清凉凉,到了中午的时候感觉就像把手放进汤里一样烫,这不是近的热而远的凉吗?
D.太阳刚出来的时候感觉清清凉凉,到了中午的时候感觉就像把手放进热水里一样烫,这不就成为近的热而远的凉吗?
第 5 题
/* Generator: eWebEditor */p.MsoNormal, li.MsoNormal, div.MsoNormal {margin:0cm;margin-bottom:.0001pt;text-align:justify;text-justify:inter-ideograph;font-size:10.5pt;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div.Section1 {page:Section1;}
下列词语中“着” 字的读音,与“着落” 的“着” 相同的一项是
A.着急
B.着数
C.着火
D.着手
二、语言表达(每题5分,共15分)
第 6 题
如果有同学沉迷于网络游戏,经常去网吧上网,有时甚至彻夜不归,下面对他进行的劝说,语言最委婉得体的一项是
A. 网络是人类的工具,但人类不应该成为网络的工具。
B. 远离网络游戏,才是真正对自己的人生负责!
C. 游戏是人生的点缀,难道你想让游戏成为你人生唯一的追求?
D. 远离网络游戏,真正对自己的人生负责,好吗?
第 7 题
第 8 题
/* Generator: eWebEditor */p.MsoNormal, li.MsoNormal, div.MsoNormal {margin:0cm;margin-bottom:.0001pt;text-align:justify;text-justify:inter-ideograph;font-size:10.5pt;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div.Section1 {page:Section1;}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A.近日,一些网民呼吁“抵制家乐福”“抵制法国货”,是由于奥运圣火传递在巴黎受阻引发的。
B.塑料购物袋国家强制性标准的实施,从源头上限制了塑料袋的生产,但要真正减少塑料袋污染,还需消费者从自身做起。
C.由于一至七号“神舟” 飞船的成功返回,使中国加入了航天开发大国的行列,这也是中国国防力量日渐强大的标志。
D.这是我三次见到西地平线上落日的情况。我不敢独享那一幕幕,所以将它诉诸于笔端,带给更多的人们。
三、关于本单元的课文,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每题2分,共20分)9、《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从文章题目可以看出,本文包括两个部分,即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生活经历,两部分之间表现了作者由童年的游戏到长大读书的成长过程。
第 10 题
鲁迅曾经在三味书屋生活了7年,他对当年三味书屋的陈设记忆犹新,对老师的“和蔼”、自己的“恭敬”历历在目,从中不难体会到他对这段生活的深情。
第 11 题
/* Generator: eWebEditor */p.MsoNormal, li.MsoNormal, div.MsoNormal {margin:0cm;margin-bottom:.0001pt;text-align:justify;text-justify:inter-ideograph;font-size:10.5pt;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div.Section1 {page:Section1;}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作者对捕鸟经过的记叙,虽然仅仅用了两个句子,但写得很细致,很有层次。第一句,简洁交代了冬季捕鸟的条件。第二句,着重写捕鸟经过。这一小段记叙,语序严格,绝不能任意调换。“扫,露,支,撒,系,牵,看,拉,罩”等词,准确、生动、真切的写出捕鸟的全过程,也从捕鸟活动中看出兴奋惊喜之情,不点“乐园”,却乐在其中。
第 12 题
贾平凹的散文《月迹》给我们展示了一种静虚的禅境,这是贾平凹对禅意的妙悟,这种妙悟的禅意主要表现在作者给我们描写的一系列意象——月、水、山,通过这些意象,作者给我们展示了一种静虚、空灵之美。
第 13 题
/* Generator: eWebEditor */p.MsoNormal, li.MsoNormal, div.MsoNormal {margin:0cm;margin-bottom:.0001pt;text-align:justify;text-justify:inter-ideograph;font-size:10.5pt;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div.Section1 {page:Section1;}
《三颗枸杞豆中》中“就要滚进西边的山沟里去了”其中“滚”字应该换成“落”字,这样和主语“太阳” 最为相配。
第 14 题
《三颗枸杞豆中》中三叔这个人物是一个虚度一生的人,他对生命留恋,对虚度一生自责、悔恨,对一草一木留恋,对生命即将结束感到悲哀,所以把希望寄托在孩子的身上了。
第 15 题
王安忆的小说,多以平凡的小人物为主人公,表现他们平凡生活中的不平凡经历与情感,达到平中见奇的艺术效果。“理解”与“爱”是她的创作宗旨。她的早期作品多侧重于感情的抒发,近期创作则趋于冷静和细致。
第 16 题
《我们家的男子汉》中的小男孩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他的独立,他的伤心,他的沉着,被作者描写的淋漓尽致,正如作者所说:看着他一点儿一点儿长大,他的脸盘的轮廓,他的手掌上的细纹,他的身体,他的力气,他的智慧,他的性格,还有他的性别,那样神秘地一点儿一点儿鲜明,突出,扩大,再扩大,实在是一件最最奇妙的事情了。
第 17 题
《柳叶儿》是一篇写童年趣事的叙事散文,文章写的是童年时候的趣事,在那个严重饥荒的岁月,作者通过对爬树,抢柳叶儿,吃柳叶儿等事的描写,抒发了一种快乐的情感。
第 18 题
《柳叶儿》的深层情感不难领悟,表面上写了一个孩子如此快乐的、无忧无虑的童年,但实际上在成年以后的作者看来,那时的生活就像这柳叶儿的味道一样:苦中微涩。
/* Generator: eWebEditor */
四、课内语段阅读(每题5分,共20分)
第 19 题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拥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
本段文字的中心句是
A.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
B.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
C.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D.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
第 20 题
/* Generator: eWebEditor */p.MsoNormal, li.MsoNormal, div.MsoNormal {margin:0cm;margin-bottom:.0001pt;text-align:justify;text-justify:inter-ideograph;font-size:10.5pt;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div.Section1 {page:Section1;}
画横线的句子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覆盆子的? A.形状、颜色、味道三个方面。
B.属性、颜色、味道三个方面。
C.形状、颜色、气味三个方面。
D.形状、味道两个方面。
第 21 题
对文段中“我”在百草园所做的几件趣事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追逐云雀
B.捉蜈蚣和斑蝥
C.拔何首乌
D.摘覆盆子
第 22 题
文段之所以要写到关于吃人形的何首乌根可以成仙的内容,下面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增添了百草园的神秘色彩和无限情趣,突出百草园是乐园。
B.作者这样做的目的是要以假乱真,增加童趣。
C.为下文“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做铺垫。
D.与下文“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的遗憾形成对比。
/* Generator: eWebEditor */
五、课外语段阅读(每题5分,共20分)
第 23 题
父亲的秘密
假期里,父亲和他八岁的儿子去森林里游玩。他们往密林深处不停地走,不知不觉迷了路。四周的古树遮天蔽日,像一只巨大的笼子将他们困在中间。父亲背起疲惫的儿子,试图走出去。可是他无奈地发现,自己能够做的,只是每隔一段时间,重新回到原地。
那里有一个废弃的木屋。木屋里也许住过守林员,也许住过伐木工人,现在它空着,破烂不堪,仿佛随时可能倒塌。可它毕竟是一间屋子,这给他们父子俩带来了一些安全感。晚上他们挤在里面,生起一堆火。外面传来野兽的叫声,似乎距他们很遥远,又似乎近在咫尺。儿子呜呜地哭起来,他说我们会不会死在这里?父亲用力拍拍他的肩膀,说儿子别怕,我们会走出去的。可是第二天,他们仍然围着木屋不停地划着圈子。让父亲稍感欣慰的是,木屋外面有一口水井,水井里面有干净的水。他小心地踩着井内壁的缝隙下去,用随身携带的军用水壶,打上一壶水。可是他们已经没有任何可吃的东西了,恐惧的乌云笼罩着他们。
第三天,父亲放弃了那种徒劳的尝试。他对儿子说,这里有木屋,有水井,这很可能是一些过路人的临时驿站。我们只要等在这里,就肯定会遇到人……你留在这里等我回来,我到附近找些吃的。儿子问附近有什么吃的?父亲就笑了,说森林里还能饿死人吗?你难道忘了野生蘑菇很有营养吗?他为儿子打上一壶水,然后一个人离开了木屋。他一边走一边回头对儿子说,守着屋子,千万不要乱走……等我回来,我们一起吃晚饭。
父亲并没有马上去寻找蘑菇。他把衣服撕成布条,系在木屋周围的树干上。系完,仔细检查一番,调整了几个布条的位置。他想如果有人经过,就会发现这些布条,再发现小屋,再发现小屋里的他们,并将他们带出森林。他想这可能是他们惟一的机会了,他不敢有丝毫马虎。
那天父亲很晚才回来,他拣回了一小把蘑菇。虽然仍然走不出去,仍然没人发现他们,可是有了蘑菇,他们就有了活下去的希望。儿子问这蘑菇不会有毒吧?父亲说不会……在走出去之前,我们天天喝鲜蘑菇汤。儿子问这附近蘑菇多吗?父亲说不多,也不少。儿子说明天我也去拣。父亲说不行,你得守在这里,万一有人经过怎么办?我们的目的是走出森林,不是在这里吃蘑菇宴。父亲朝儿子做了一个鬼脸,儿子发现父亲的脸,有些浮肿。
父亲出去的时间一天比一天长,拣回的蘑菇却一天比一天少。每一次回来,他都是筋疲力尽,脸色蜡黄,像大病初愈的样子。儿子问怎么了?父亲说没事,有些累。儿子害怕地哭起来,他说爸爸,我们是不是真的走不出去了?父亲说不会的,只要我们坚持住,就会有人发现我们……
终于有人经过。是一位猎人。是父亲的布条把他引到了小屋。猎人把他们带出森林,他们再一次回到了城市。那以后,每次谈起这次经历,父子俩都心有余悸。
家里的饭桌上,从此没有蘑菇。甚至,儿子说.哪怕在菜市场见到了蘑菇,他都想吐。
可是时间会改变一切。十几年过去了,有一天,儿子回家时,竟提回一小袋蘑菇。他告诉父亲,这是真正的野生蘑菇,是近郊的农民在大山里采的,刚才在街边叫卖,他看着不错,就买来一袋。十多年没吃蘑菇了吧?儿子对父亲说,我想您可能都忘记蘑菇是什么味了。
父亲笑笑,没说话。他似乎对蘑菇并不反感。
父亲把蘑菇倒在水池里仔细清洗。突然,他低下头,从那些蘑菇里挑出两个,扔进旁边的垃圾桶里。儿子问,爸您干什么?父亲说,这两个蘑菇,有毒。
有毒?儿子怔了一下,您怎么知道?父亲得意地笑了。他说,还记得十五年前我们的那次历险吗?那几天,我可能尝遍了世界上所有的蘑菇……
从全文来看,父亲不让儿子跟自已一起去拣蘑菇的最主要的原因是
A.让儿子守在木屋里等待救援
B.怕再次迷路,无法回到小木屋
C.儿子根本不会拣蘑菇,去了也没用
D.不让儿子发现自己的秘密
第 24 题
/* Generator: eWebEditor */p.MsoNormal, li.MsoNormal, div.MsoNormal {margin:0cm;margin-bottom:.0001pt;text-align:justify;text-justify:inter-ideograph;font-size:10.5pt;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div.Section1 {page:Section1;}
阅读全文后,我们终于发现“父亲的秘密”原来是
A. 他一点都不爱吃蘑菇
B.他在身患重病的情况下仍然为儿子找寻食物
C.当年森林历险时,他几乎尝遍了森林中所有的蘑菇
D.他懂得许多绝境中求生的方法
第 25 题
那次森林遇险得以获救,下列哪一项不是文中描述的原因
A.信心
B.父爱
C.团结
D.智慧
第 26 题
本文 “每一次回来,他都是筋疲力尽,脸色蜡黄,像大病初愈的样子。”一句,关于其作用,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为揭开“父亲的秘密”做铺垫
B.暗示父亲因为吃了有毒的蘑菇,身体受到严重损害
C.通过神态描写,表现出此时父亲的衰弱和父爱的强大
D.通过对比的手法表现出儿子的幼稚和不懂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