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语文基础(每题5分,共25分)
第 1 题
第 2 题
/* Generator: eWebEditor */p.MsoNormal, li.MsoNormal, div.MsoNormal {margin:0cm;margin-bottom:.0001pt;text-align:justify;text-justify:inter-ideograph;font-size:10.5pt;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pre {margin:0cm;margin-bottom:.0001pt;line-height:16.5pt;font-size:10.5pt;font-family:Arial;}div.Section1 {page:Section1;}
下列四组词语的解释,有错的一项是A.焚香(烧香) 鲜为人知(很少人知道) 景观(景物)
B.静谧(安静) 致意(表示歉意) 要塞(险要的地方)
C.胆略(勇气和谋略) 良久(很久) 胆怯(胆小)
D.浩瀚(形容广大) 翌日(第二天) 人声鼎沸(形容声音大)
第 3 题
下列诗句的默写,有错的一项是
A.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B.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
C.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D.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第 4 题
“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一句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老虎见到它,认为它是个巨大的动物,把它当作了神物。
B.老虎见到它,自以为是个巨大的动物,就把它当作了神奇的东西。
C.老虎见到它,一看原来是个巨大的动物,认为它是神奇的东西。
D.老虎见到它,认为它是个巨大的动物,就把它当作了神仙。
第 5 题
下列词语中“着” 字的读音,与“着落” 的“着”相同的一项是
A.着火
B.着急
C.着笔
D.着魔
二、语言表达(每题5分,共15分)
第 6 题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通过这次社区劳动,使她更喜欢参加青年志愿者活动。
B.我们只有相信自己的能力,才能在各种考验前充满信心。
C.宜兴市文明办、城管局、绿化委联合开展、策划的“我给宜城添抹绿”大型爱心志愿活动,得到了市民很多的响应。
D.北京奥运会火炬接力的主题是“和谐之旅”,它向世界表达了中国人民对内致力于构建和谐社会,对外努力建设和平繁荣的美好世界。
第 7 题
将下列选项依次填入文段的横线处,正确的顺序是
时间飞了, ;皱纹深了, ;泪水干了, ;太阳落了, 。
①每一个泪痕生动起来 ②梦的脚印留了下来
③月亮的笑容浮现出来 ④躺在里面的故事丰盈起来
A.②④①③
B.①②③④
C.④③②①
D.③④①②
第 8 题
三、关于本册书的课文,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每题2分,共20分)
第 9 题
柳宗元的《三戒》,写了一组三篇寓言:《临江之麋》、《黔之驴》、《永某氏之鼠》。作者把他们放在一起,冠名曰《三戒》,是有深刻含义的。作者写这三篇寓言,是为了警戒世人:毫无自知之明而肆意逞志,必然自招祸患。
第 10 题
《黔之驴》一文通过心理、动作描写,把虎的形象刻画得细致逼真;对驴的描写则抓住其形体的庞大和驴的“鸣”、“蹄”来写,形象传神。
第 11 题
《西游记》告诉人们:为了寻找、追求、实现一个美好的理想和目标,为了完成一项伟大的事业,必然会遇上或多或少的、或大或小的困难和挫折,必须去顽强地战胜这些困难,克服这些挫折。
第 12 题
《西游记》中孙悟空生性聪明、活泼,勇敢,忠诚,疾恶如仇,敢于反抗,热爱自由,除恶务尽,充满斗争精神,在中国文化中已经成为机智与勇敢的化身。
第 13 题
《三个太阳》中描写女画家“修码头”也“跟着去”,“奋战了11小时”,“连续七天,她一直战斗在紧张而又繁忙的战斗工地上”,是因为她想通过劳动赢得大家的理解和尊重。
第 14 题
20年代上半叶,刚刚从清华学校毕业的闻一多远涉重洋,到美国留学,同时用大量的精力从事几年前就开始的新诗创作和文学研究。独居异域他邦,闻一多对祖国和家乡产生了深深的眷恋,在西方“文明”社会中亲身体会到很多种族歧视的屈辱,更激起了强烈的民族自尊心。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闻一多写下了《七子之歌》。
第 15 题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这是汉代乐府民歌中的一首极为清新优美的小诗。在这首小诗中,“莲”既指实物花卉莲花,又是爱怜的“怜”谐音,以鱼戏莲叶隐喻男女之间的爱情,极其生动形象。
第 16 题
第 17 题
《木兰诗》具有浓郁的民歌特色,虽然写的是战争题材,但着墨较多的却是生活场景和儿女情态,富有生活气息。诗完全以人物问答来刻画人物心理,生动细致;并以众多的铺陈排比来描述行为情态,神气跃然;以风趣的比喻来收束全诗,令人回味。
第 18 题
《木兰诗》语言生动质朴,极少雕饰斧凿,例如“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流传千百年来,至今仍是人们津津乐道的口语;除了“万里赴戎机”六句文字比较典雅外,其余都保留着民歌的形式和风格,这都是当时文人的拟作中所没有的。
/* Generator: eWebEditor */
p.MsoNormal, li.MsoNormal, div.MsoNormal {margin:0cm;margin-bottom:.0001pt;text-align:justify;text-justify:inter-ideograph;font-size:10.5pt;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
div.Section1 {page:Section1;}
四、课内语段阅读(每题5分,共20分)
第 19 题
对本诗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毛泽东曾于一场大雪之后攀登到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欣赏“北国风光”,过后写下了这首词。
B.这首词分上、下两阕,上阕描写北国雪景,展现祖国山河的壮丽;下阕引出英雄人物,纵论历代英雄,抒发诗人的抱负。
C.“长城内外”,这是从北到南,“大河上下”,这是自西向东,地域如此广袤,意境如此大气磅礴,显示了诗人博大的胸怀、雄伟的气魄。
D.这首词画面妖娆美好,意境壮美雄浑,气势磅礴,感情奔放,胸怀豪迈,颇能代表毛泽东诗词的豪放风格,是中国词坛杰出的咏雪抒怀之作。
第 20 题
对诗中词语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冰封”凝然安静,“雪飘”舞姿轻盈,以静衬动,以静穆之美衬托雪飘舞的动态,表达作者的豪情。
B.“顿失”二字,写出变化之速、寒威之烈,又能使人联想到未冰封时大河滚滚滔滔的雄壮气势。
C.“山”“原”都是静物,写它们“舞”“驰”,这化静为动的浪漫想像,固然因在大雪飘飞中远望山势和丘陵绵延起伏,确有山舞原驰的动感,更因诗人情感的跃动,使眼前的景物也显得生气勃勃,生动活跃了。
D.一个“竞”字,写出英雄之间激烈的争斗,写出一代代英雄的相继崛起。
第 21 题
对诗中句子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的动态描写,有活泼奔放的气势,加上“欲与天公试比高”一句,表现“山”“原”与天相连,更有一种奋发的态势和竞争的活力。
B.“须晴日,看银装素裹,分外妖娆”这三句写的是虚景,想像雪后晴日当空的景象,翻出一派新的气象。雪中的景象在苍茫中显得雄伟,雪后的景象则在清朗中显得娇艳。
C.“略输文采”“稍逊风骚”,并不是一概否定,既肯定历代英雄人物的历史功绩,又饱含惋惜、批判之意。
D.“俱往矣”三字,将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一笔抹杀,转向诗人所处的当今时代,点出全词“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主题。
第 22 题
没有用夸张这种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A.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B.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C.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D.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 Generator: eWebEditor */
p.MsoNormal, li.MsoNormal, div.MsoNormal {margin:0cm;margin-bottom:.0001pt;text-align:justify;text-justify:inter-ideograph;font-size:10.5pt;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
div.Section1 {page:Section1;}
/* Generator: eWebEditor */
p.MsoNormal, li.MsoNormal, div.MsoNormal {margin:0cm;margin-bottom:.0001pt;text-align:justify;text-justify:inter-ideograph;font-size:10.5pt;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
div.Section1 {page:Section1;}
五、课外语段阅读(每题5分,共20分)
第 23 题
人格——最高的学位
白岩松
⑴很多很多年以前,有一位学大提琴的年轻人向20世纪最伟大的大提琴家卡萨尔斯讨教:我怎样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大提琴家?
⑵卡萨尔斯面对雄心勃勃的年轻人,意味深长地回答:先成为优秀而大写的人,然后成为一名优秀和大写的音乐人,再然后成为一名优秀的大提琴家。
⑶听到这个故事的时候,我还年少,老人回答时所透露出的含义我还理解不多,后来随着采访中接触的人越来越多,这个回答就在我脑海中越印越深。
⑷在采访北大教授季羡林的时候,我听到一个关于他的真实的故事。有一个秋天,北大新学期开始了,一个外地来的学子背着大包小包走进了校园,实在太累了,就把包放在路边。这时正好一位老人走来,年轻学子就拜托老人替自己看一下包,而自己则轻装去办理手续。老人爽快地答应了。近一个小时过去了,学子归来,老人还在尽职尽责地看守。谢过老人,两人分别。
⑸几天后是北大的开学典礼,这位年轻的学子惊讶地发现,主席台上就坐的北大副校长季羡林正是那一天替自己看行李的老人。
⑹我不知道这位学子当时是一种怎样的心情,但我听到这个故事之后却强烈地感觉到:人格才是最高的学位。
⑺这之后我又在医院采访了世纪老人冰心。我问先生,您现在最关心的是什么?
⑻老人的回答简单而感人:是年老病人的状况。
⑼当时的冰心已接近自己人生的终点,而这位在“五四”爆发那一天开始走上文学创作之路的老人,心中对芸芸众生的关爱之情,历经近80年的岁月而仍未老。这又该是怎样的一种传统!
⑽冰心的身躯并不强壮,即使年轻时也少有飒爽英姿的模样,然而她这一生却用自己当笔,拿岁月当稿纸,写下了一篇关于爱是一种力量的文章,然后在离去之后给我留下了一个伟大的背影。
⑾历史虽然早已远我们而去,然而,当你有机会和经过“五四”或受过“五四”影响的老人接触后,你就知道,历史和传统其实一直离我们很近。世纪老人在陆续地离去,他们崇高的人格和高深的学问却一直在我们心中不老。但在今天,我还想加上一条,这些世纪老人所独具的人格魅力是不是也该作为一种传统被我们向后延续?
⑿前几天我在北大听到一个新故事,清新而感人。
⒀一批刚刚走进校园的年轻人,相约去看季羡林先生,走到门口,却开始犹豫,他们怕冒失地打扰了先生。最后决定,每人用竹子在季老家门口的土地上留下问候的话语,然后才满意地离去。
⒁这该是怎样美丽的一幅画面!离季老家不远,是北大的伯雅塔在未名湖中留下的投影,而在季老家门口的问候语中,是不是也有先生的人格魅力在学子心中留下的投影呢?只是在生活中,这样的人格投影在我们的心中还是太少。
⒂于是,我也更加知道了卡萨尔斯回答中所具有的深意。怎样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主持人呢?心中有个声音在回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⒃我知道,这条路很长,但我将执著地前行。
(注)白岩松:中央电视台著名节目主持人。
从全文来看,标题“人格——最高的学位”的含义是
A.用暗喻的手法,形象地说明追求崇高的人格在每个人成长历程中的重要性。
B.用烘托的手法,准确地说明追求崇高的人格在每个人成长历程中的重要性。
C. 用暗喻的手法,形象地说明了崇高的人格是立足社会之本。
D.用烘托的手法,清晰地说明了崇高的人格是立足社会之本。
第 24 题
按照卡萨尔斯的回答,第⒂段的横线上应填写的最恰当的句子是
A. 先成为一个优秀的人,然后成为一个优秀的节目主持人,最后自然地成为一个优秀的新闻人。
B.先成为一个优秀的节目主持人,然后成为一个优秀的新闻人,最后自然地成为一个优秀的人。
C.先成为一个优秀的人,然后成为一个优秀的新闻人,最后自然地成为一个优秀的节目主持人。
D.先成为一个优秀的节目主持人,然后成为一个优秀的人,最后自然地成为一个优秀的新闻人。
第 25 题
关于作者叙写有关季羡林的第二个故事的用意,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与前文相照应,进一步表达了作者对季老的崇敬之情。
B.巧妙地证明了季老的人格魅力正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更多的人,赢得了更多的人的尊重。
C.深化了文章的主题——人格才是最高的学位。
D.证明北大师生良好的人格素养。
第 26 题
选出对文章理解不正确的两项?
A.本文形象地诠释了作者对“到底怎样才能成为某一领域的优秀人才”这一问题的深刻见解,同时也使我们更加明确地认识到了“到底应该怎样做人”的道理。
B.世纪老人冰心的回答“简单而感人”的原因是她一辈子都在孜孜不倦地实践着自己的人生目标,直到接近人生的终点,仍然牵挂着芸芸众生。
C.第⑾段中,“历史和传统其实一直离我们很近”一句是说“五四”运动和世纪老人尽管都已离我们而去了,但“五四”的钟声仍在耳畔回响,血的教训千万不能忘记;我们一定要铭记历史,反思自我,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
D.第⒁段中,“只是在生活中,这样的人格投影在我们心中还是太少”一句鲜明地表达了作者对当今社会世风日下、学术界热衷功名的现象的强烈不满和愤慨之情。
E.全文选材典型,条理清晰,语言朴实,富有哲理,既显示了作者的文学功底,又体现了作者对“人格魅力”的深刻挖掘和充分肯定,有较强的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