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语文基础(每题5分,共25分)
第 1 题 下面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和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第 2 题
第 3 题 下面诗句的默写,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B.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从中笑。
C.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D.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第 4 题 下面诗句的节奏,标示正确的一项是
A.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B.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灸,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C.身长翅膀吧/脚生云, 再回延安/看母亲!
D.流在心里的血/澎湃着/中华的声音/就算生在他乡也/改变不了/我的中国心
第 5 题 下列诗句描写的并非眼前实景的一项是
A.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B.八百里分麾下灸,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C.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
D. 我站在高山之巅,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
二、语言表达(每题5分,共15分)
第 6 题 下列各选项都是歌颂母亲的,最能体现母爱无私的一项是
A.母亲是月台,儿子是那挂长长的列车。
B.我的母亲似乎是我认识的最了不起的女人……我遇见太多太多的世人,可是从未遇上像我母亲那般优雅的女人。
C.慈母手中那根为游子缝补衣衫的线,是世界上最长的线。
D.母爱是世间最伟大的力量。没有无私的,自我牺牲的母爱的帮助,孩子的心灵将是一片荒漠。
第 7 题
第 8 题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经过阿富汗和伊拉克两次战争,美国得出无须依靠大型军事基地也可以打赢一切战争。
B.华南农业大学兽医学院使用并研制出了禽流感灭活油乳剂疫苗。
C.在世界各国人民的热心帮助下,使巴基斯坦地震区受灾人民度过了艰难的一关。
D.关注野生动物的生存权,是很多国家动物保护法中的重要内容。
三、关于本单元的课文,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每题2分,共20分)
第 9 题 《沁园春雪》一诗“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这三句总写北国雪景,把读者引入一个冰天雪地、广袤无垠的银色世界。“北国风光”是上阕内容的总领句,“千里”“万里”两句是交错说的,即千万里都是冰封、雪飘。诗人登高远望,眼界极为广阔,但是“千里”“万里”都远非目力所及,这是诗人的视野在想像之中延伸扩展,使诗的意境更加开阔,气魄非常宏大。
第 10 题 《沁园春雪》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一句中“望”字统领下文,直至“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这里的“望”,有登高远眺的意思,并有很大的想象成分,它显示了诗人自身的形象,使人感受到他那豪迈的意兴。
第 11 题 《沁园春雪》中“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写的是虚景,想像雪后红日当空的景象,翻出一派新的气象。雪中的景象在苍茫中显得雄伟,雪后的景象则在清朗中显得娇艳。“看”字与“望”字照应;“红装素裹”,把江山美景比做少女的衣装,形容红日与白雪交相辉映的艳丽景象。“分外妖娆”,赞美的激情溢于言表。
第 12 题 《卜算子 咏梅》这首词前有引语:“读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表明了创作契机。“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词的起句就以健笔凌云之势,表现出了与陆游明显的不同的胸襟与气魄。“风雨”、“飞雪”点出了四季的变化,时间的更替,“春归”、“春到”着眼于事物的运动,既给全篇造成了一种时间的流动感,又为下边写雪中之梅作了准备,词句挺拔,气势昂扬。
第 13 题 《卜算子 咏梅》的下阕,作者把梅花喻为报春的使者,进一步热情礼赞。英国诗人雪莱在《西风颂》中唱道:“冬天已经来了,春天还会远吗?”严冬中怒放的梅花,正是报春的最早使者,“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这种无私无欲的品性,使梅花的形象更为丰满。
第 14 题 《木兰诗》中“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一句,描写木兰在边塞军营的艰苦战斗生活的一个画面:在夜晚,凛冽的朔风传送着打更声,寒光映照着身上冰冷的铠甲。“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概述战争旷日持久,战斗激烈悲壮。将士们十年征战,历经一次次残酷的战斗,有的战死,有的归来。而英勇善战的木兰,则是有幸生存、胜利归来的将士中的一个。
第 15 题 《木兰诗》塑造了木兰这一不朽的人物形象,既富有传奇色彩,而又真切动人。木兰既是奇女子又是普通人,既是巾帼英雄又是平民少女,既是矫健的勇士又是娇美的女儿。她勤劳善良又坚毅勇敢,淳厚质朴又机敏活泼,热爱亲人又报效国家,不慕高官厚禄而热爱和平生活。一千多年来,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在我国家喻户晓,木兰的形象一直深受人们喜爱。
第 16 题 《观刈麦》中“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这四句侧面描写收麦劳动。男子们脸对着大地,背对着蓝天,下面如同笼蒸,上面如同火烤,但是他们用尽一切力量挥舞着镰刀一路向前割去,似乎完全忘记了炎热,因为这是“虎口夺粮”,时间必须抓紧,人们竭力苦干,就怕浪费一点时间,可见人们对即将到手的麦子的珍惜程度。
第 17 题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骏马飞快,箭如霹雳,惊心动魄。而这一切都是为了“了却”洗雪国耻、恢复中原的“天下事”,是为了施展雄才大略,赢得为国家建功立业的“生前身后名”!读到此,有声有色,酣畅淋漓的点兵场面、斩将擎旗的英雄战士、“了却君王天下事”的赤胆忠心,无一不跃然纸上,然而一个陡转——“可怜白发生”一下从理想的高峰跌入了现实的深渊。全词至此戛然而止,为读者留下了无尽的思绪。
第 18 题 黄霑最早为中国内地观众所熟悉的就是这首为张明敏写的《我的中国心》。说起这首歌的创作背景,他说1982年,日本文部省在审定中小学教科书时,公然篡改侵略中国的历史,这激起了黄霑的愤慨,于是和王福龄共同创作了《我的中国心》。
四、课内语段阅读(每题5分,共20分)
再别康桥 徐志摩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地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做一条水草! 那榆阴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第 19 题对诗中语句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的开头连用三个“轻轻的”,使我们仿佛感受到诗人踮着足尖,像一股清风一样来了,又悄无声息地离去;而那至深的情丝,竟在招手之间,幻成了“西天的云彩”。
B.诗人将“河畔的金柳”大胆地想象为“夕阳中的新娘”,使无生命的景语,化作有生命的活物,温润可人,美不胜收。
C.诗人将清澈的潭水疑作“天上虹”,被揉碎在浮藻间,竟变了“彩虹似的梦”,诗人此时如庄周梦蝶,物我两忘,直觉得“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这样的佳构既是妙手偶得,也是千锤百炼之功。
D.最后诗人以三个“悄悄的”与开头对应,潇洒地来,又潇洒地走,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作者会将过往的一切永远埋葬在心底。
对诗作的赏析,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徐志摩是深崇闻一多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学主张的,而尤重音乐美,因为诗的内容是依附于诗的形式的。
B.全诗共七节,每节四行,每行两顿或三顿,不拘一格而又法度严谨,韵式上严守二、四押韵,抑扬顿挫,朗朗上口。这优美的节奏像涟漪般荡漾开来,既是虔诚的学子寻梦的跫音,又契合着诗人感情的潮起潮落,有一种独特的审美快感。
第 20 题
C.七节诗错落有致地排列,韵律在其中徐行缓步地铺展,颇有些“长袍白面,郊寒岛瘦”的诗人气度。
D.诗的生命在它有内在的音节,我们才能领会到诗的真的趣味;不论思想怎样高尚,情绪怎样热烈,你得拿来彻底的‘音乐化’(那就是诗化),才能取得诗的认识。
第 21 题 关于本诗抒发的情感,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种留恋之情,惜别之情和理想幻灭后的感伤之情。
B.对自由和美的热烈追求和向往。
C.对明天怀着希望。
D.表现了离别的惆怅。
第 22 题 下面诗句不是抒发离愁别绪的一项是
A.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B.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
C.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D.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五、课外语段阅读(每题5分,共20分)
第 23 题 秋 夜巴 金(1)窗外“荷荷”地下着雨,天空黑得像一盘墨汁,风从窗缝里吹进来,写字桌上的台灯像闪眼睛一样忽明忽暗地闪了几下。我刚翻到《野草》的最后一页。我抬起头,就好像看到先生站在面前。(2)仍旧是矮小的身体,黑色的长袍,浓浓的眉毛,厚厚的上唇须,深透的眼光和慈祥的微笑,右手两根手指夹着一支香烟。他深深地吸一口烟,向空中喷着烟雾。(3)他在房里踱着,在椅子上坐下来,他抽烟,他看书,他讲话,他俯在他那个书桌上写字,他躺在他那把藤躺椅上休息,他突然发出来爽朗的笑声…… (4)这一切都是那么自然,那么平易近人。而且每一个动作里仿佛都有先生的特殊的东西。你一眼就可以认出他来。(5)风在震摇窗户,雨在狂流,屋子里灯光黯淡。可是从先生坐的地方发出来眩目的光。我不转眼地朝那里看。透过黑色长袍我看见一颗燃得通红的心。先生的心一直在燃烧,成了一颗鲜红的、透明的、光芒四射的东西。我望着这颗心,我浑身的血都烧起来,我觉得我需要把我身上的热发散出去,我感到一种献身的欲望。这不是第一回了。过去跟先生本人接近,或者翻阅先生著作的时候,我接触到这颗燃烧的心,我常常有这样一种感觉;其实不仅是我,当时许多年轻人都曾从这颗心得到温暖,受到鼓舞,找到勇气,得到启发。(6)“不要离开我们!”我又一次听见了这个要求,这是许多人的声音,尤其是许多年轻人的声音。我听见一声响亮的回答:“我决不离开你们!”这是多年来听惯了的声音。我看见他在窗前,向窗外挥一下手,好像他又在向谁吐出这一句说过多少次的话。(7)“忘记我,管自己生活。可是我永远忘不了你们。 “难道为了你们,我还有什么不可以拿出来的? “难道为了你们,我还有过什么顾虑? “难道我曾经在真理面前退却?在暴力面前低头? “为了追求真理我不是敢说,敢做,敢骂,敢恨,敢爱? “我所预言的‘将来的光明’不是已经出现在你们的眼前? “那么仍然要记住:为了真理,要敢爱,敢恨,敢说,敢做,敢追求! “勇敢地继续向着更大的光明前进!” (8)静寂的夜让他的声音冲破了,仿佛整个空间都骚动起来。从四面八方送过来响应的声音。声音渐渐地凝结在一起,愈凝愈厚,好像成了一大块实在的东西。不知道哪里送来了火,它一下子就燃烧起来,愈燃愈亮,于是整个房间,整个夜都亮起来了,就像在白天一样。(9)那一块东西继续在燃烧,愈燃愈小,终于成了一块像人心一样的东西。它愈燃愈往上升,渐渐地升到了空中,就挂在天空,像一轮初升的红日。(10)我再看窗前鲁迅先生的身形,它不知道在什么时候不见了。(11)我连忙跑到窗前,我看出来:像初日那样挂在天空里的就是先生的燃烧着的心。我第一眼就只看到一颗心。可是我仰起头来再看,先生的慈祥的脸庞不是就在那儿?他笑得多么快乐!真是我从未见过的表示衷心愉快的笑脸。(12)我笑了,我也衷心愉快地笑了。(13)我知道鲁迅先生并没有死,而且也永不会死!(14)我回到写字桌前,把《野草》合上,我吃惊地发现那一颗透明的红心也在书上燃烧。(15)原来我俯在摊开的先生的《野草》上做了一个秋夜的梦。(16)窗外还有雨声,秋夜的雨滴在芭蕉叶上的声音,滴在檐前石阶上的声音。(17)可是在先生的书上,我的确看到了他那颗发光的燃烧的心。 关于巴金沿用鲁迅当年用过的题目《秋夜》的用意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怀念鲁迅及其精神
B.追思鲁迅先生
C.颂扬鲁迅先生的精神
D.表明鲁迅的逝世使中国再度沉入夜的黑暗之中
第 24 题 文中划线句“每一个动作里仿佛都有先生的特殊的东西”,这个“特殊的东西”指的不是
A. 鲁迅先生对人的热忱、恳切
B.鲁迅先生坚强、刚毅的个性
C.鲁迅先生沉着、顽强、不屈的战斗性格
D.鲁迅先生对敌人的讽刺
第 25 题 第(7)自然段中包括三层意思,下面对层意概括不当的一项是
A.第一层:鲁迅先生为了青年而无私奉献
B.第二层:鲁迅先生为了青年而无畏战斗
C.第三层:鲁迅先生勉励青年勇敢前进
第 26 题 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先写“翻到《野草》 最后一页”,再写“把《野草》合上”,最后写“俯在摊开的先生的《野草》上做了一个秋夜的梦”,以《野草》为线索贯穿全文。
B.第(11)段中,作者把鲁迅先生燃烧的心比作初升的红日,并在其中叠印先生慈祥的脸庞,崇敬之情达到高潮。
C.文章是一曲鲁迅精神的赞歌,借助于梦境,便于充分展开想象,写出强烈而不寻常的感受。
D.《秋夜》充满激情,这主要来自对鲁迅由衷的怀念、颂扬与追思。作者思绪万千、浮想联翩,似乎有许多话要向鲁迅先生倾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