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语文基础 (每题5分 共25分)
第 1 题
![](/UploadFiles/mnkc/20081217090922896.jpg)
第 2 题 下列四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浅移默化 危言耸听 小心翼翼
B.井然有绪 惊慌失措 镇定自若
C.相题并论 半明半昧 摇摇欲坠
D.不无裨益 五光十色 情不自禁
第 3 题 下列诗文的默写,有误的一项是( )
A.一个时代的优秀文学作品,是这个时代的缩影,是这个时代的心声,是这个时代千姿百态的社会风俗画和人文风景线,是这个时代的精神和情感的结晶。
B.成功的花,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洒遍了牺牲的血雨,浸透了奋斗的泪泉。
C.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D.人曰:“何不试之以足?” 曰:“宁信度 ,无自信也。”
第 4 题 ![](/UploadFiles/mnkc/20081217091516157.jpg)
第 5 题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一句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船已经走(行驶)了,剑还在原来的地方。在这里找剑,不是很让人迷惑吗?
B.船已经走(行驶)了,剑没有移动。用像这样的办法寻求一把好剑,不是很糊涂吗?
C.船已经走(行驶)了,但剑还在原来的地方。用这样的办法寻求一把好剑,不是很让人迷惑吗?
D.船已经走(行驶)了,但剑没有移动。像这样来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二、语言表达 (每题5分 共15分)
第 6 题 下面语段的空白处,应依次填入的一组句子是( )不是所有的笑容都表达喜悦, ;不是所有的喝彩都表达赞颂, ;不是所有的顺从都表达虔诚, ;不是所有的顺利都表达成功, 。 ① 就像不是所有的反对都表达憎恶 ② 就像不是所有的眼泪都表达悲痛 ③ 就像不是所有的沉默都表达否定 ④ 就像不是所有的挫折都表达不幸
A.①③②④
B.②③①④
C.①②③④
D.②①③④
第 7 题 如果你不小心伤害了一位朋友,那么你如何真诚地向他(她)道歉呢?得体的一项是( )
A.对不起,我虽然错了,但是我不是故意的,你应该原谅我才对。
B.对不起,虽然我错了,但是你也有不对的地方,你不能只怪我呀!
C.对不起,我真不是故意的,请你原谅我,好吗?
D.对不起,算我错了,好不好?
第 8 题 ![](/UploadFiles/mnkc/20081217092331123.jpg)
三、关于本单元的课文,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每题2分 共20分)
第 9 题 “为你打开一扇门”是一种形象化的说法,意思是把你领进文学领域的入口处。把“门”比做某一领域的入口,给人以丰富的联想。
第 10 题 作者赵丽宏说:“书是一扇神奇的大门,是一扇警觉的大门。”这句话的意思是只要是真心地想读书,心中有伟大抱负的人,文学之门是很乐意为你打开的。相反,如果你心存歹意,想从文学的门中谋取些利益,那么文学这扇大门就会把你紧紧关在门外,绝对不会让小人进入。
第 11 题 “优秀的文学作品,传达着人类的憧憬和理想。”一句中“憧憬”和“理想”的前后顺序不可以颠倒,因为憧憬是在文学作品的感染下产生的,有了这份感染才会有对未来的追求和理想。
第 12 题 1927年1月15日早晨,巴金同几位有志青年乘邮船从上海出发,2月20日到达巴黎,在海上历时37天。在漫长的旅途中,巴金常常清晨起身凭栏观看日出。在浩瀚无垠的大海上,光芒四射的红日喷薄而出,这自然界的伟大奇观深深地打动了他的心,使他看到了光明和希望。《繁星》正是表达了这一情感。
第 13 题 在《繁星》中,巴金两次提及母亲,可见“母亲”这个词语在他心中的分量是多么沉重,母子情深,所以全文以表现母爱为主题,非常感人。
第 14 题 《诺曼底号遇难记》中“伟大的灵魂”是指哈尔威船长,他宣布的内容显示了钢铁般的意志和无上的权威,体现了首先保护弱小这一社会应有的运作秩序,表明人必须首先承担起某种责任,此时,哈尔威船长已成为一个伟大灵魂的化身,巍然屹立于上空。
第 15 题 “大家一窝蜂拥了上去,这股你推我搡的势头,险些儿把小艇都弄翻了。奥克勒福大副和三名工头拚命想维持秩序,但整个人群因为猝然而至的变故简直都像疯了似的,乱得不可开交。”一句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第 16 题 冰心用花的“明艳”来比喻人们事业的成功和取得的荣耀,紧接着用“然而”一转,由“花”及“芽儿”,以“现时”与“当初”对比,将“奋斗”“牺牲”与“成功”关联,道出“成功的花”是泪与血滋润的结晶,是奋斗和牺牲孕育的蓓蕾,这样精妙的比喻和具体意象的运用,使人从中领悟到奋斗和牺牲的必要。
第 17 题 《刻舟求剑》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人们想问题、办事情,都应当考虑到这种变化,适合于这种变化的需要。
第 18 题 《郑人买履》的故事教育后人不要做墨守陈规、迷信教条、不懂变通、不尊重客观条件的人。
四、课内语段阅读(每题5分 共20分)
第 19 题 嫩绿的芽儿 和青年说 “发展你自己!”淡白的花儿 和青年说 “贡献你自己!”深红的果儿 和青年说 “牺牲你自己!” 对这首诗的理解,下列哪一项不正确( )
A.这首诗歌咏的是青年美好的青春,积极的人生。
B.诗告诉青年人,在投入社会生活的大海时,应如何把握人生的航向。
C.作者借助“芽儿”“ 花儿”“ 果儿 ”三个能代表青年人成长特点的形象表达了对青年的期许。
D.作者分别用“芽儿”“ 花儿”“ 果儿 ”的话来叮嘱青年要珍惜青春,为人民努力发展自己、贡献自己、牺牲自己。
第 20 题 对诗句的赏析,下列说法有误的是( )
A. 用“嫩绿”形容“芽儿”,展现出芽儿的娇媚和弱小。
B. 用“淡白”形容“花儿”,展现出花儿的淳朴和惨淡。
C. 用“深红”形容“果儿”,展现出果儿的成熟和深邃。
第 21 题 ![](/UploadFiles/mnkc/20081217094149393.jpg)
第 22 题 下列对诗歌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三节诗,“芽儿”“ 花儿”“ 果儿 ”之间的内容是并列关系。
B. “芽儿”“ 花儿”“ 果儿 ”的顺序排列暗指人生从少年、青年到成年的过程。
C.本诗语言明白晓畅,仔细体会,能感觉作者甘愿为社会牺牲的心境。
D.诗歌语言精练,作者抓住“芽儿”“ 花儿”“ 果儿 ”的色彩特点,对它们做了形象而精到的描绘。
五、课外语段阅读(每题5分,共20分)
10岁那年,我在一次作文比赛中得了第一。母亲那时候还年轻,急着跟我说她自己,说她小时候的作文做得还要好,老师甚至不相信那么好的文章会是她写的。“老师找到家来问,是不是家里的大人帮了忙。我那时可能还不到10岁呢。”我听得扫兴,故意笑:“可能?什么叫‘可能还不到’?”她就解释。我装作根本不在意她的话,对着墙打乒乓球,把她气得够呛。不过我承认她聪明,承认她是世界上长得最好看的女的。她正给自己做一条蓝底白花的裙子。 我20岁时,我的两条腿残废了。除去给人家画彩蛋,我想我还应该再干点别的事,先后改变了几次主意,最后想学写作。母亲那时已不年轻,为了我的腿,她头上开始有了白发。医院已明确表示,我的病目前没法治。母亲的全副心思却还放在给我治病上,到处找大夫,打听偏方,花了很多钱。她倒总能找来些稀奇古怪的药,让我吃,让我喝,或是洗、敷、熏、灸。“别浪费时间啦,根本没用!”我说。我一心只想着写小说,仿佛那东西能把残疾人救出困境。“再试一回,不试你怎么知道会没用?”她每说一回都虔诚地抱着希望。然而对我的腿,有多少回希望就有多少回失望。最后一回,我的胯上被熏成烫伤。医院的大夫说,这实在太悬了,对于瘫痪病人,这差不多是要命的事。我倒没太害怕,心想死了也好,死了倒痛快。母亲惊惶了几个月,昼夜守着我,一换药就说:“怎么会烫了呢?我还总是在留神呀!”①幸亏伤口好起来,不然她非疯了不可。 后来她发现我在写小说。她跟我说:“那就好好写吧。”我听出来,她对治好我的腿也终于绝望。“我年轻的时候也喜欢文学,跟你现在差不多大的时候,我也想过搞写作。你小时候的作文不是得过第一吗?那就写着试试看。”她提醒我说。我们俩都尽力把我的腿忘掉。②她到处去给我借书,顶着雨或冒着雪推我去看电影,像过去给我找大夫、打听偏方那样,抱了希望。 30岁时,我的第一篇小说发表了,母亲却已不在人世。过了几年,我的另一篇小说也获了奖,母亲已离开我整整7年了。 获奖之后,登门采访的记者就很多。大家都好心好意,认为我不容易。但是我只准备了一套话,说来说去就觉得心烦。我摇着车躲了出去。坐在小公园安静的树林里,想:上帝为什么早早地召母亲回去呢?迷迷糊糊的,我听见回答:“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我的心得到一点安慰,睁开眼睛,看见风正在树林里吹过。 我摇车离开那儿,在街上瞎逛,不想回家。 母亲去世后,我们搬了家。我很少再到母亲住过的那个小院子去。小院在一个大院的尽里头,我偶儿摇车到大院儿去坐坐,但不愿意去那个小院子,推说手摇车进去不方便。院子里的老太太们还都把我当儿孙看,尤其想到我又没了母亲,但都不说,光扯些闲话,怪我不常去。我坐在院子当中,喝东家的茶,吃西家的瓜。有一年,人们终于又提到母亲:“到小院子去看看吧,你妈种的那棵合欢树今年开花了!”③我心里一阵抖,还是推说手摇车进出太不易。大伙就不再说,忙扯到别的,说起我们原来住的房子里现在住了小两口,女的刚生了个儿子,孩子不哭不闹,光是瞪着眼睛看窗户上的树影儿。 我没料到那棵树还活着。那年,母亲到劳动局去给我找工作,回来时在路边挖了一棵刚出土的绿苗,以为是含羞草,种在花盆里,竟是一棵合欢树。④母亲从来就喜欢那些东西,但当时心思全在别处,第二年合欢树没有发芽,母亲叹息了一回,还不舍得扔掉,依然让它留在瓦盆里。第三年,合欢树不但长出了叶子,而且还比较茂盛。母亲高兴了好多天,以为那是个好兆头,常去侍弄它,不敢太大意。又过了一年,她把合欢树移出盆,栽在窗前的地上,有时念叨,不知道这种树几年才开花。再过一年,我们搬了家,悲痛弄得我们都把那棵小树忘记了。 与其在街上瞎逛,我想,不如去看看那棵树吧。我也想再看看母亲住过的那间房。我老记着,那儿还有个刚来世上的孩子,不哭不闹,瞪着眼睛看树影儿。是那棵合欢树的影子吗? 院子里的老太太们还是那么喜欢我,东屋倒茶,西屋点烟,送到我跟前。大伙都知道我获奖的事,也许知道,但不觉得那很重要;还是都问我的腿,问我是否有了正式工作。这回,想摇车进小院儿真是不可能了。家家门前的小厨房都扩大了,过道窄得一个人推自行车进去也要侧身。我问起那棵合欢树,大伙说,年年都开花,长得跟房子一样高了。这么说,我再看不见它了。我要是求人背我去看,倒也不是不行。我挺后悔前两年没有自己摇车进去看看。 我摇车在街上慢慢走,不想急着回家。人有时候只想独自静静地呆一会。悲伤也成享受。 有那么一天,那个孩子长大了。会想起童年的事,会想起那些晃动的树影儿,会想起他自己的妈妈。他会跑去看看那棵树。但他不会知道那棵树是谁种的,是怎么种的。
第 23 题 对这篇文章的理解,下列哪一项不正确( )
A.作者在首段写儿时作文获奖的事,巧妙的展现出母亲曾经的优秀。
B.母亲千方百计为“我”治病,因为在母亲看来,只要有一分希望,就要尽百倍努力。
C.母亲过早的离开人世,是因为她无法接受儿子终于不能治愈的事实,因而很绝望。
D.我没有去看合欢树的勇气,是因为那是母亲亲手种下的,它会引发我无边的悲痛与思念。
第 24 题 关于划线句的理解,下列哪一项不正确( )
A. 从划线句①中可以看出母亲对“我”的愧疚和关爱。
B. 从划线句②中可以感觉到只要是儿子的愿望,母亲都会尽力帮他完成。
C. 从划线句③中可以感觉到儿子无法面对失去母亲的悲痛。
D.从划线句④可以看出母亲因为合欢有合家欢乐的意思,所以特别喜欢。
第 25 题 你认为本文取哪个题目为最佳( )
A.合欢树
B.母亲
C.母亲的愿望
D.我的愿望
第 26 题 下列关于文章写作手法的分析,下列哪一项不正确( )
A. 本文以“合欢树”为线索,表现了深深的母子之情。
B.本文采用的是顺叙插叙相结合的手法。
C.本文用合欢树旺盛的生命力来烘托母亲对儿子的热爱。
D.本文的结尾“我摇车在街上慢慢走,不想急着回家”一语双关,既指回家,也指回到母亲的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