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0 题
(一)下列有关课文的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选对,错误的选错(每题2分,共12分)
第 11 题 “小山似的的涌浪像千万头暴怒的狮子,从北面的天际前赴后继、锲而不舍地扑向堤岸”、“微波泛起,一道道白色的浪花,从北面遥远的地平线嬉笑着追逐着奔向岸边,刚一触摸到岸边的礁石、沙滩,又害羞似的退了回去,然后又扑上来,像个顽皮的孩子”,这两句中的“扑”字用的真是精彩,写出了烟台的壮观景象。
第 12 题 日本人民称聂将军是“中日友谊的使者”,是因为聂将军关心照料在战火中受伤的两个日本孤女,并将她们送往日军指挥部,具有慈善心肠和宽大的胸怀。
第 13 题 ![](/UploadFiles/mnkc/20090420170047001.gif)
第 14 题 读后感,顾名思义,是要写出自己读的一本书或者一篇文章后,对作品从语言、主题等多个角度的理解和体会,这就需要我们对文章进行充分阅读和深入理解。
第 15 题 “户枢不蠹、流水不腐”告诉我们要不断学习,更新自己的知识,才能让思想理念保持先进。
(二)课内阅读(每题5分,共20分)
第 16 题 (一)《海洋——21世纪的希望》节选 你知道吗?当飞上太空的宇航员回眸我们的地球时,他们发现,地球是茫茫宇宙中一颗美丽的蓝色“水球”。 蔚蓝色的海洋,波涛汹涌,无边无际。自从人类社会诞生以来,人与海洋的关系就非常密切。海洋给人类提供了航行的便利;它慷慨地给予人类丰富的水产品和每日不可缺少的食盐。但是,海洋发起脾气来,也会无情地掀翻船只,冲垮海堤,毁灭沿海的城镇,给人类带来可怕的灾难。 千百年来,人们热爱海洋,又敬畏海洋。在喜怒无常的海洋面前,人们只能 “望洋兴叹”。 这三个自然段的中心句是
A.千百年来,人们热爱海洋,又敬畏海洋。
B.自从人类社会诞生以来,人与海洋的关系就非常密切。
C.当飞上太空的宇航员回眸我们的地球时,他们发现,地球是茫茫宇宙中一颗美丽的蓝色“水球”。
D.在喜怒无常的海洋面前,人们只能“望洋兴叹”。
第 17 题 文中两个引号的作用分别是
A.表示特殊含义 表示要着重强调
B.表示要着重强调 表示对引文的引用
C.表示特定的称谓或需要阐述的对象 表示对引文的引用
D.表示要着重强调 用来引用成语、谚语、歇后语等
第 18 题 下列对破折号作用的说明错误的一项是
A.海洋──21世纪的希望! (解释说明)
B.他纳闷了──究竟是计算的什么方法失误,还是运用不到家?(强调被引出的下文)
C. “快──进──教──室!”走廊上传来老师的喊声。(表示声音的延长)
D.迈进金黄色的大门,穿过宽阔的风门厅和衣帽厅,就到了大会堂建筑的枢纽部分──中央大厅。(表示意思的转折及转换)
第 19 题 下面的句子表述有误的一句是
A.这几段先总提海洋与人类关系密切,然后从“提供”、“给予”;“冲垮”、“毁灭”正反两方面加以说明,归结到人类对海洋既热爱又敬畏的复杂心情。
B.面对蔚蓝色的大海,我想到的成语是:“汪洋大海、奔腾不息、白浪滔天、奔腾不息、海阔天高……”想到的诗句有:“张九龄《望月怀远》中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李白《登鹳雀楼》中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C.这篇说明文采用了拟人的手法介绍海洋的特点,如“海洋给人类提供了……;它慷慨地给予……。但是,海洋发起脾气来,也会无情地……,冲垮……,毁灭……”这样的句子使得原本缺乏生命的海洋一下子鲜活起来,具有像人一样的喜怒哀乐等情感,使我们对海洋有了更具体形象的认识。
D.本文通过介绍海洋与人类关系密切,以及21世纪人类已经迎来开发利用海洋的新时代等内容,告诉我们海洋成了人类在新世纪的希望,说明了保护海洋、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四、课外阅读(每题4分,共28分)
第 20 题 阅读提示: 生命的生存没有多么的复杂,只是在于对生命的渴望,对生命的执著追求 那种渴望,那种执著,是任何东西所不可抵挡的。 1在敦(dūn dēng)煌莫高窟的沙漠中旅行时,妻无意中发现了一条通体血红的蜥蜴。其时,这个身长不足十公分、当地人又称作四脚蛇的小生灵,正仰头张口(爬行 爬伏)在一丛荆科植物下,两只小眼炯炯地盯视着一块叶片上一颗欲滴未滴的露珠。 2“好可怜啊!”我叹息一声,伸出长长的遮阳伞,就要去敲落那颗露珠。不可以 导游轻声制止了妻 你好心帮它 但却会害了它 3怎么会呢?”我们一片迷惑。“这颗露珠是夜间的湿雾形成的。大家看,方圆几平方公里内仅有这一棵植物,这棵植物上也仅有这四五块叶片,而且仅有这块叶片上有这么一颗露珠。如果敲落它,就会打乱露珠滴落的方位,蜥蜴很难接在口中,这是其一。其二,蜥蜴一旦受到惊吓,定会(匆忙 仓皇)逃命。这么大的沙漠,它又能去哪里找第二颗露珠呢?” 4“那它就这么干等着?”我惊讶地问。“是呀,就这么等着,等待着轻风吹落露珠。”“那露珠就一定会滴落在它的口里吗?”妻特别爱刨(páo bào)根问底。“应该会的。想必它的爸爸妈妈或它自己就经常在这个地方接饮露珠呢。” “万一接不到呢?”“起码有百分之五十的把握。即使接不住,明天还可以再接,只要有希望,有期待,生命就可以支撑下去!” 5三个小时后,我们从沙漠中原路返回。远远地,我们就看到了那个小生命依然纹丝不动地爬伏在那里,依然张口仰头盯视着那块叶片,但叶片上的露珠哪里去了呢? 6我们凑近一看,天!火辣辣的太阳早把露珠烤干了,即使是那块叶片,也萎缩、衰颓(tuí tū)地失去了先前的生机! 7失望、伤心笼罩在了每个人的脸上。我掏出喝光了的矿泉水瓶,努力地向遮阳伞的伞尖上抖落了几滴水珠,然后轻轻地将伞伸向了蜥蜴。十公分、三公分、一公分,可直到伞尖深入到了口中,蜥蜴一动不动。 8 “难道死了?”导游说。果真是死了。我轻轻地把它捏了起来,它依然仰头张口,没有任何(反映 反应)。“我要把它留作标本。”我说着,含泪把它放进了矿泉水瓶中。 9半夜间,一阵细小的声音把我们惊醒了。循声望去,矿泉水瓶中的蜥蝎竟然活了,它四处爬动着,寻找着外出的路径。看来,是瓶中湿润的空气和残留的水珠让它起死回生了。我们默默盯视着它,心中却激动、感叹不已。 10妻轻轻地把瓶子放在地上,任由蜥蜴爬出瓶子,欢快地爬向沙漠。爬行中,蜥蜴满身的血红渐渐褪去,很快与沙漠融成了一色。望着它越来越远。越来越小的身影,妻轻声说:“它的生命能长久吗?”“能,一定能。”我说,“它是沙漠的孩子,大自然既然赋予了它生命,就一定赋予了它驾驭生命的能力!” 括号内正确的读音与词语分别是:
A.dūn、 爬伏、仓皇、páo tuí、反应
B.dēng、爬伏、仓皇、páo tuí、反应
C.dūn、 爬伏、仓皇、bào tuí、反映
D.dūn、 爬行、仓皇、páo tuí、反应
第 21 题 以下对文章所进行的分段,最为恰当的是:
A.第一段:1-4 第二段:5-7 第三段: 8-10
B.第一段:1 第二段:2-9 第三段: 10
C.第一段:1-4 第二段:5-8 第三段 :9-10
D.第一段:1-2 第二段:3-4 第三段 :5-8 第四段:9-10
第 22 题 给文中划线部分加标点,正确的一句是
A. “不可以!”导游轻声制止了妻:“你好心帮它,但却会害了它。”
B. “不可以!”导游轻声制止了妻,“你好心帮它,但却会害了它。”
C. “不可以!导游轻声制止了妻。”“你好心帮它,但却会害了它。”
D.不可以!导游轻声制止了妻:“你好心帮它,但却会害了它。”
第 23 题 文中找出妻子内心变化的词语,正确的是
A.(叹息)---(惊讶)——(伤心)
B.(无意间)---(惊讶)——(迷惑)——(伤心)——(激动)
C.(叹息)---(惊讶)——(迷惑)——(伤心)——(激动)
D.(叹息)---(惊讶)——(迷惑)——(刨根问底)——(伤心)
第 24 题 给短文取题目,下面比较最为恰当的一个是
A.记一次沙漠旅行
B.救蜥蜴
C.蜥蜴的复活
D.复活
第 25 题 读文章第一段,找出描写蜥蜴的句子,想想作者着重描写了蜥蜴哪些方面?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A.蜥蜴身体的小巧,与广袤的沙漠形成对比以突出小生灵生命力的顽强。
B.描写出蜥蜴动作、神态的专注执著,为下文情节发展作铺垫。
C.通过描写蜥蜴身体的小巧,与广袤的沙漠形成对比,突出小生灵生命力的顽强。又着重描写了它的动作、神态的专注执著,为下文情节发展作铺垫。
D.蜥蜴通体血红、为下文埋下伏笔,在这条蜥蜴身上将有悲剧发生。
第 26 题 以下对文章的描述,不够恰当的是
A.望着这复活的蜥蜴,我不禁吟诵到“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真是一切的收获,背后都有着巨大的牺牲和付出。
B.我含泪把蜥蜴放进了矿泉水瓶中时,心里充满怜悯、同情和伤感;而当蜥蜴死而复生,我把它放归沙漠时,已被它的精神所深深震撼,心中充溢的是无限的赞叹和钦佩!
C.读了这篇文章,我们不禁为蜥蜴面对希望的执著;为它不逃不避,勇敢面对的生存状态;为它衰而不竭、顽强再生的能力而感叹:这样一个脆弱、卑微的生命却有着这样对生命的坚持与执着,那我们人类呢?
D.生命是脆弱的,5、12大地震,那么多的人一下子魂归天堂。生命又是顽强的,被埋100小时后而被成功救出的生命奇迹一次又一次燃烧起人们的希望,震颤着人们的心灵,让人们在激动流泪之余不得不喟叹生命的顽强。这些生命奇迹源于被救者强烈的求生愿望。他们为了生存,宁肯喝自己的尿,吃作文本纸……这种对生的坚守和永不放弃不正如那沙漠中的蜥蜴一样让人肃然起敬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