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础知识(每题4分,共20分)
第 1 题
第 2 题 下列街头宣传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夏季服装大促销——满300送100(券)。
B.本商场付食品专柜新到一批特色糖果。
C.本公司承接管道按装业务。
D.前车于后车必需保持安全距离。
第 3 题
第 4 题 选择符合“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句意的是 A.邱少云即使牺牲自己,也不暴露潜伏的目标。
B.与其说它是城市,还不如说它是渔村更合适。
C.既然天上没什么好,你就不用回去了。
D.蝉、螳螂、黄雀,它们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有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
第 5 题 对下列句子的修辞方法以及作用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争渡,争渡”运用了反复手法,表现了词人急着寻路回家,奋力划船的情状。
B.如果生命是树,尊严就是根;如果生命是火,尊严就是燃烧;如果生命是鹰,尊严就是飞翔。(运用排比和比喻的修辞方法,形象而深刻地说明尊严高于生命)
C.眼前的山,已把夏天的翠裙换成了深秋茶绿色的晚服。(运用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山色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
D.一味地追星,一味地模仿,哪里还会有创新的意识?哪里还会有开拓的精神?(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批评“追星族”缺乏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
二、语言运用(每题5分,共20分)
第 6 题 下面是中国四大名著中的人物与情节,其中搭配不当的一项是
A.鲁智深--倒拔垂杨柳
B.孙悟空--大闹天宫
C.诸葛亮--三顾茅庐
D.刘姥姥--进大观园
第 7 题 根据某小学大绳比赛中两队的比分,依次选取四个最符合战况表述的词语,最为恰当的一项是 在刚刚结束的六年级男子大绳比赛中,一班以268比256( )二班,三班以298比242 ( )四班,五班以278比277( )六班,七班以286比280( )上届冠军八班。
A.击败 大胜 险胜 力挫
B.险胜 击败 力挫 大胜
C.击败 险胜 大胜 力挫
D.险胜 力挫 击败 大胜
第 8 题 与下面的句子衔接最恰当的一句是梅花和雪花都是文学作品中经常描写的对象,它们各有所短:
A.梅花比雪花芬芳,雪花比梅花素雅。
B. 雪花没有梅花那么芬芳,但它比梅花素雅。
C.梅花没有雪花那么素雅,雪花没有梅花那么芬芳。
D. 雪花比梅花素雅,但它没有梅花那么芬芳。
第 9 题
三、课文理解(共32分)
第 10 题
(一)下列有关课文的说法是否正确?(每题2分,共12分)10、《卢沟桥烽火》一课用“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三个并列关系的短语,突出了当时情势的危急。
第 11 题 “昼出耘田夜绩麻” 这句诗出自宋朝范成大写的《四时田园杂兴》。其中的“耘田”的意思是耕地,所用的农具是木犁。
第 12 题 《半截蜡烛》一课中,大儿子杰克借口天冷去搬柴而端走烛台,没想到却被德军上尉一把夺回,此时他没有必要摸黑去搬柴生火,应快想办法熄灭蜡烛。
第 13 题
第 14 题 《三打白骨精》一课,最大的写作特点就是善于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形象、展示人物性格。
第 15 题 李清照《如梦令》一词,通过描写少女时代郊游的全过程,表现了作者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
(二)阅读理解(每题5分,共20分)
第 16 题 (一)《卢沟桥烽火》片段 1937年7月7日深夜,星光暗淡,万籁俱寂。一支全副武装的日本军队,偷偷地向卢沟桥摸来。驻守在卢沟桥的中国军队发现了敌情,便大声喝(hē hè)问:“谁?口令!”一个日本军官气势汹汹地说,他们有一个士兵失踪了,要到宛平城内去“搜查”。这显然是蓄谋已久的挑衅(xìn xùn)行为。面对敌人的无理要求,守桥的中国士兵当(既 即)严词拒绝。日军恼羞成怒,首先向中国军队开起火来。“嗒嗒嗒……”密集的机关枪子弹倾(泄 泻)在卢沟桥面上。中国守军立即开枪还击。但由于众寡悬殊,守桥部队伤亡较大,只得暂时退守大桥东头的宛平县城。第二天凌晨,日军向宛平城发动进攻。早有防备的中国守军同仇敌忾,奋起还击,打得日本鬼子人仰马翻。日寇吃了亏,便拉来大炮。随着震耳欲聋的炮声,宛平县城的东门和西门被炸开了。日本鬼子端着上了刺刀的步枪,“呀呀”吼叫着,疯狂地向县城扑来。英勇的中国守军举起明晃晃(huǎng huàng)的大刀,冒着敌人的炮火,在杀声中冲出了县城。大刀向鬼子们头上砍去,顷刻间刀光闪闪,鲜血(xiě xuè)四(渐溅)。在硝烟和火光中,日寇被杀得哭爹喊娘,狼狈而逃。 括号内的读音、汉字,正确的依次是
A.hè、xìn、既、泄、huǎng、xuè、溅
B.hè、xìn、即、泻、huǎng、xuè、溅
C.hè、xìn、即、泄、huǎng、xiě、溅
D.hè、xìn、即、泻、huàng、xiě、溅
第 17 题 一个日本军官气势汹汹地说,他们有一个士兵失踪了,要到宛平城内去“搜查”。一句中“搜查”上加引号的作用是
A.表示对引文的引用
B.表示要着重强调
C.表示讽刺或否定
第 18 题
第 19 题 下列句子不恰当的是
A.课文对日本侵略军的丑恶嘴脸、险恶用心并没有进行细致的刻画和描写,借助“全副武装”“偷偷地”“蓄谋已久”“恼羞成怒”“首先”词语的恰当运用,便把侵略者的形象展现得一览无余。
B.文中战斗场面的描写,作者便抓住了敌我双方在战斗中的表现来进行描写,通过“同仇敌忾”“奋起还击”“举起”“冒着”“冲出”“砍去”等写出了中国守军势不可挡的气势,表现了中国守军不畏牺牲、英勇顽强的精神;而“人仰马翻”“呀呀吼叫着”“疯狂”“哭爹喊娘”“狼狈而逃”等词则写出了日军的可耻下场。虽然笔墨不多,但形象可感,仿佛一切历历在目。
C.课文以倒叙手法描写了“卢沟桥事变”的经过,让我们的思绪一下子回到了那如火如荼的战争岁月,更让我们知道“牢记历史,热爱祖国。”
D.卢沟桥这样一座如此艺术的古桥,见证了历史上残酷、血腥和耻辱的一幕。我们不应该忘记这段历史,不应该忘记革命先辈们所做出的牺牲,也不应该忘记当年中国所受到的种种耻辱与磨难。
第 20 题
为带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A.pā bō lòu ménɡ bá pēnɡ
B.bā bō lòu ménɡ bá pīnɡ
C.bā bō lòu ménɡ bá pēnɡ
D.bā bō lòu mēnɡ bá pēnɡ
第 21 题 给第三自然段加上合适的标点,正确的是
A.“得要多少天才能冒出来?”我问:“也许过几天,也许就在明天。”小吕笑道:“四月的维也纳可说不准,一天换一个样儿。”
B.“得要多少天才能冒出来?”我问。“也许过几天,也许就在明天。”小吕笑道。“四月的维也纳可说不准,一天换一个样儿。”
C.“得要多少天才能冒出来?”我问,“也许过几天,也许就在明天。”小吕笑道:“四月的维也纳可说不准,一天换一个样儿。”
D.“得要多少天才能冒出来?”我问。“也许过几天,也许就在明天。”小吕笑道,“四月的维也纳可说不准,一天换一个样儿。”
第 22 题
第 23 题 第一自然段中“绿色到处泛滥”的意思可以用文中哪句话来解释,看到这样的景象,你可以用什么词语来形容。
A.“大片大片的草地上,只是绿色连着绿色,见不到能让人眼前亮起来的明媚的小花。”、翠色欲流
B.“大片大片的草地上,只是绿色连着绿色,见不到能让人眼前亮起来的明媚的小花。”、万古长青
C.“大片大片的草地上,只是绿色连着绿色,见不到能让人眼前亮起来的明媚的小花。”、一碧千里
D.“没有花的绿地是寂寞的。”、一碧千里
第 24 题 填空:正确的一项是作者的心情不断变化着,见不到花儿十分 ,看到藏身于花丛中的小花十分吃惊,离开维也纳时深感 ,看到傲立于风雨中的小花又 最后深深 。一连串变化的心情表现出作者 的情感。
A.失望、遗憾、惊奇、震撼、对四月维也纳绿色泛滥景象厌恶
B.乏味、遗憾、惊奇、震撼、对花儿无所畏惧的精神、旺盛生命力的喜爱与赞美
C.失望、遗憾、惊奇、震撼、对花儿无所畏惧的精神、旺盛生命力的喜爱与赞美
第 25 题 与划线部分相呼应的句子在第 自然段,这些句子主要采用 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小花 。
A.六 拟人 顽强的生命力
B.七 拟人 顽强的生命力
C.七 比喻 顽强的生命力
D.七 夸张 顽强的生命力
第 26 题 以下对课文理解的句子,不太恰当的是
A.从课文的最后一句我感受到:即使再猛烈的暴雨,也有雨过天晴彩虹乍现的一刻,即使再多的苦难也有烟消云散淡出视线的一天,生命中最重要是勇敢面对一切风风雨雨,无论你多么弱小,无论你遇到什么困难挫折,只要有勇气就会有希望,只要有勇气生命就会如此的灿烂!
B.课文中的一个“冒”字用的真好,它在文中出现了五次,不仅写出了小花急切地,不停地,使劲地,高兴地,争先恐后地从泥土里钻出来,更是写出了小花突破厚草丛的顽强的生命力啊!
C.“正是前几天那片千万朵小花藏身的草地,此刻那些花儿一下子全冒了出来,顿时改天换地,整个世界铺满了全新的色彩”,这改天换地的景象可以用“百花齐放、百花争艳、欣欣向荣、朝气蓬勃”等词语形容。
D.小花面对的苦难和挫折是那重重厚草的包围,但是它有勇气奋力生长、突破重围。它虽娇小,但有着自己的尊严。因此傲然挺立、明亮夺目、神气十足,给世界一个生机勃勃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