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0 题
(一)下列有关课文的说法是否正确?(每题2分,共12分)
第 11 题 《明天,我们毕业》,在“明天”和“我们毕业”之间加上一个逗号,在瞬间的停顿中渲染了离别的气氛,让人感受到了浓浓的不舍与依恋之情。
第 12 题 学习了《莫泊桑拜师》一课,我们认识了循循善诱、教导有方的福楼拜和虚心好学、勤学苦练的莫泊桑。
第 13 题 作者选取刘老师课堂上敬业爱生,操场上蹦跳放风筝两个典型事例,从工作、生活两个方面,写出了他身残志坚、乐观向上的精神境界。
第 14 题 《莫泊桑拜师》按照时间顺序,描写酷爱写作的莫泊桑为了写出好作品,拜福楼拜为师,三次登门向福楼拜请教,并得到悉心指导的事。
第 15 题 第22课以“理想的风筝”为题,是因为风筝寄托了刘老师对事业和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二)课内阅读(每题5分,共20分)
第 16 题 《孔子游春》(节选)颜回说:“老师遇水必观,其中一定有道理,能不能讲给我们听听?” 孔子凝望着泗水的绿波,意味深长地说:“水奔流不息,是哺育一切生灵的乳汁,它好像有德行。水没有一定的形状,或方或长,流必向下,和顺温柔,它好像有情义。水穿山岩,凿石壁,从无惧色,它好像有志向。万物入水,必能荡涤污垢,它好像善施教化……由此看来,水是真君子啊!” 弟子们听了老师的一番宏论,无不惊讶,谁能料想,从司空见惯的流水中,老师竟能看出如此深奥的道理!
![](/UploadFiles/mnkc/20090604095754001.gif)
第 17 题 以下选项正确的一项是孔子讲到水有志向,你联想的成语是( ) ,讲水有德性,你会自然地联想到一句广告语( ),讲到水“流必向下”,你又会自然联想到一句谚语( )
A.水是生命之源 滴水穿石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
B.滴水穿石 水是生命之源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
C.滴水穿石 水是生命之源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D.逆水行舟 滴水穿石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
第 18 题 以下选项正确的一项是第二段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最后一句话在文中起( )作用。这样写的好处是: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水的品行,让弟子们真正感受到“水是真君子”。
A.比喻、拟人 总结概括
B.比喻、排比 引出下文
C.比喻、拟人、排比 总结概括
D.拟人、排比 引出下文
第 19 题 孔子说“水是真君子”的理由有四点,分别是因为水
A.有德行 有韧劲 有志向 善施教化
B.很纯洁 有德行 有情义 善施教化
C.有德行 有情义 有气势 善施教化
D.有德行 有情义 有志向 善施教化
四、课外阅读(每题4分,共28分)
第 20 题 星期日的校园阅读提示:星期日的大学校园应该是静静的,然而教室里却坐满了中小学生。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是他们的父母为了儿女的将来而替他们做的未雨绸缪的安排。 ⒈星期日的校园应该是静静的,像散场后的电影院,下客后的轮船。 ⒉这个星期目的上午,我领儿子到邻近的华东师范大学去踢球,大出我的意料的是校园里人来人往的,树荫下的石凳上坐的是一些家长一样的人们,而教室里则坐满了学生, 大学生, 中小学生。 ⒊儿子没有玩伴,我就充当了足球运动员,娘儿俩一脚来一脚去的,半个小时以后,我就顶不住了。恰恰这时,下课铃响了,一群大孩子从教室楼里涌了出来,我问一个男孩都上些什么课?他回说,不知道!我想,他是烦透啦,我邀他跟我儿子踢球。他说,不行,我一踢,就很远的,可等球滚到他脚边时,他抬脚一踢,球没滚两下就停住了。这孩子显然不擅长①运动,(另外又有几个男孩对我们的足球感到了兴趣,可大都有些羞涩②,期期艾艾③的,进入得很缓慢,一点没有男孩的骁勇④)我不知道是该为他们的彬彬有礼感到高兴还是惋惜。 ⒋一会儿,上课铃又响了,孩子们又像潮水一样退得干干净净,儿子只好和两个刚刚会走路的双胞胎兄弟踢了。 ⒌家长们仍在等待,站着聊天的,坐在草地上看书的,都有。我问坐在我身边的一位年轻的妇女,你的孩子多大了?她说,小学五年级。 ⒍他来上什么课? ⒎语文、数学、英语。 ⒏为什么都要学? ⒐想让他考重点中学。 ⒑语文学什么? ⒒作文,从四年级起,他们就是隔天一篇作文。 ⒓那比专业作家还写得密,他有时间去观察,去阅读,去思考吗? ⒔哪里有?一天的时间都是毫分克数算好的。我们五年级的时候已经读《红楼梦》《三言二拍》,他呢,连童话也没有看过多少。 ⒕下午能休息吗? ⒖不行,我们还要到老师家去学书法,每个星期天,我们都是早上七点出门,从西康路赶到这里,中午就在外面吃一点东西。他学书法也有两年多了,将来竞争激烈,总是多一样本事好啊。 ⒗正说着,她指着我的儿子说,他也只有现在可以玩玩,明年四年级就要写作文了。 ⒘若真的是隔天一篇,那真是恐怖啊……
⒙正聊着,下课铃又响了,这位母亲立即中止谈话,忙着去找儿子了。
![](/UploadFiles/mnkc/20090604160315001.gif)
第二自然段中空缺处应填入的一组词语是
A.不是……而是……
B.既是……又是……
C.是……而不是……
D.不但是……而且是……
第 21 题 "我问一个男孩都上些什么课?他回说,不知道!"这样回答的原因是
A.这个男孩不懂文明礼貌。
B.这个男孩见了陌生人不想回答。
C.这个男孩怕麻烦不愿回答。
D.星期日要上课,男孩心里烦透了,以不回答作无声反抗。
第 22 题 ③段中加"( )"的句子如何理解?"有些羞涩、期期艾文""缓慢""没有男孩的骁勇"的原因是什么?
A.这些男孩性格内向,特别的文静。
B.男孩们非常有礼貌,因此在踢球时也显得那么彬彬有礼。
C.男孩们并不喜欢足球,因此显得不那么感兴趣。
D.这些男孩受升学教学影响,学业负担重,没有时间交往和锻炼,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差。
第 23 题 (16)段中加点的词"现在"指( ),"四年级就要写作文了"一句指的是( )
A."现在"指"我"的儿子三年级这一年的休息日;"四年级就要写作文了"指"隔天做一篇作文"苦不堪言。
B."现在"指今天;"四年级就要写作文了"指"隔天做一篇作文"苦不堪言。
C."现在"指今天; "四年级就要写作文了"指小学生四年级开始学习作文。
D."现在"指"我"的儿子三年级这一年的休息日;"四年级就要写作文了"指小学生四年级开始学习作文。
第 24 题 最后一段中的"病急乱投医"具体指什么?
A.因为儿女成绩差,而到处补课。
B.指望子成龙心切的家长不惜加重子女的负担,星期日要求子女补课。
C.孩子面临毕业,家长要求孩子补课。
D.孩子因为学业负担重,生病了,父母急着找医生看病。
第 25 题 (19)(20)段中加点的"他们"指代对象一样吗?
A."他们"指代对象一样,都是指学生。
B.(19)段中“他们”指学生;(20)段“他们”指“普通人”。
C.(19)段中“他们”指“普通人”;(20)段“他们”指学生。
D."他们"指代对象一样,都是指“普通人”。
第 26 题 下列表述不符合本文内容的是
A.反映家长望子成龙的心态。
B.学生负担过重,连星期天也不能休息。
C.单纯追求升学率是造成学生负担过重的主要因素。
D.为孩子们对足球的兴趣不高和不擅长运动而感到惋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