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0 题
(一)下列有关课文的说法是否正确?(每题2分,共12分)
第 11 题 ![](/UploadFiles/mnkc/20090604102902001.gif)
第 12 题 《明天,我们毕业》第六自然段,回忆老师对我们的教育和帮助时,采用了先抒情,后叙述的结构方式。
第 13 题 《理想的风筝》课文开头运用了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勾勒了春天放风筝的景象。这一段自然景物的描写与人物形象的塑造关系不大。
第 14 题 倘若不幸他已经离开了我们……不,他不会的。这里的省略号表示语意未尽,引人思索。
第 15 题 “泗水河畔春意更浓了”是因为(1)春天来了,泗水河畔本来就洋溢着浓浓的春意 ;(2)孔子与弟子一番论水促进了师生之间的情谊,这句话有着深化中心的作用。
(二)课内阅读(每题5分,共20分)
第 16 题 《理想的风筝》(节选)他的风筝各式各样:有最简单的“瓦片儿”,也有长达丈余的蜈蚣,最精妙的是黑色的燕子风筝。他的腿自然不便于奔跑,但他却决不肯失去亲手把风筝送上蓝天的快乐。他总是自己手( )线拐,让他的孩子或学生远远地( )着风筝。他喊声“起”,便不断( )动手中的线绳,那纸糊的燕子便抖动翅膀,翩翩起舞,扶摇直上。他( )白云,( )着那黑色的小燕在风中翱翔盘旋。我常常站在他旁边,看着他的脸。他脸上漾出的那甜蜜的笑,使我觉得他不是一位老人,而是一个同我一样的少年。 刘老师放风筝的动作依次是
A.持 擎 拉 注视 仰望
B.擎 持 拉 注视 仰望
C.擎 持 拉 仰望 注视
D.持 擎 拉 仰望 注视
第 17 题 刘老师腿有残疾,每年春天都要忘情地放风筝的原因
A.因为他擅长放风筝,让同学们分享他的快乐。
B.因为他把自己热爱生活,对生活充满了信心的情感寄托在风筝上,同时也在"我们"的心中撒洒下了希望的、理想的种子。
C.刘老师身残志坚,把放风筝作为锻炼身体的一种方式。
D.刘老师想教会我们放风筝的技巧。
第 18 题 从划线句子中的“决不肯”我们可以感受到
A.刘老师不愿意放弃这难得的放风筝的机会。
B.刘老师觉得孩子们风筝放得不如自己好,因此一定要自己放。
C.别人放风筝不如自己亲手把风筝送上了蓝天快乐。
D.刘老师热爱生活,喜欢挑战自我。
第 19 题 “我”觉得刘老师像一个“少年”是因为
A.刘老师身残志坚有着强烈的爱与追求。
B.刘老师在放风筝时特别年轻。
C.刘老师漾出的甜蜜的笑容的脸和少年一样年轻。
四、课外阅读(每题4分,共28分)
第 20 题 父亲,你是座耸立的山阅读提示: 每天,父亲匆匆忙忙的脚步,为子女弹奏着生存进行曲。隐忍的愁苦,酸楚的胸腔,不堪重负的内心把他的日子包裹得严严实实。父亲的大半辈子只为了我们而活,并且父亲的爱一直表露得非常含蓄,只能在我们记忆里打捞起零碎片断的深情来。 ①小镇的汽车站到了。父亲放下肩上一直背着的我的行李,说道:“到学校给家里写信。”这是走了十几里山路后父亲说的第一句话。我答应了声,木讷的父亲就再没开口,只是默默地看车来的方向,手中拿着我简单的行李。我从侧面看了一眼父亲,内心一阵酸楚。父亲太苍老了,但我却要离家远行去读大学,他那已经布满皱纹的脸上又不知要爬上几道皱纹了,我这长子能给这个家带来什么,弟妹小,母亲身体又不好。父亲肩上的担子……我忍不住又看了眼父亲瘦小有些干枯的身体,我担心他会被艰辛的生活压垮。车来了,我跳上汽车,父亲在扎得结实的行李上又仔细地察看一遍,挨个儿拍了拍,才递给我。我站在车门口,等着父亲还有什么话,但他只是眯着眼睛,看了我几眼,终于没说一句话。车开了,父亲还站在那儿,直到变成了一个黑点,被汽车掀起的漫天尘土裹住。 ②放寒假了,又回到了熟悉的山村熟悉的家。山村的生活依然重复单调,平平静静。父亲去山上干活还没回来,母亲正在屋内张罗着给鸡喂食。我没有听从母亲的话坐在屋里,找了把锄头上山去找父亲。 ③村子四周都是山,山上向阳的一面开垦着许多梯田。我忘了问父亲在哪座山上,只得一个个山去寻找。我爬上一道山梁,站在高处向四周张望,见对面一个山脊上有一个人正躬着腰。那背影是我十分熟悉的,远远看去,父亲显得那么瘦小,要不是正挥着锄头,真疑心那不过是山上的一棵树,—块石头,一点也不起眼。我走过去,父亲直起腰看清是我,笑着问:“回来啦?”“回来啦。”“回去吧?”“不,锄一会儿吧。”父亲便没再坚持,我又像从前在家一样跟在父亲旁边锄起地。山坡上很静,我们都没有说话,像从前干活一样,能听见有节奏的锄地声。 ④天渐渐黑了,山脚边的村子里炊烟袅袅,传来女人唤鸡和狗吠的声音。父亲站起身,抹了抹额头上的汗,拍拍身上的尘土,说道:“回去吧。”我扛起锄头,沿着小路,慢慢向山脚走去。父亲走得很慢,头上的咖啡色毡帽上有些尘土,我几次想替他掸去,但终于停住了手,我不想打搅正在专心走路的父亲。 ⑤几年过去了,到了四年级,研究生考试开始报名了。但我却犯起了踌躇,左思右想总下不了决心,眼前老是晃动着父亲那双疲惫的眼睛,还有几个年幼正在上学的弟妹的满是热切盼望的眼睛,然而放弃多年的心血……我有些濒于绝望了,但我终于决定回家去征求父亲的意见。父亲对我的突然回家只略微有些惊讶,却没有问。吃过晚饭,收拾好后,父亲和我坐在厨房里的桌边,母亲在一旁纳着鞋底,小弟弟坐在旧桌边做他的作业。我艰难地开口了:“我想读研究生,特地回家来商量,我只是担心……”我没有说下去,看着眼前苍老的双亲,看看古旧被烟熏得昏暗的墙壁,我突然想骂自己。父亲长时间地沉默着,脸上仍是那平静的表情,母亲停止了纳鞋,一会儿看看我,一会儿看看父亲,嘴张了几下终于没说。屋子里一阵凝固般地寂静,我的心悲哀起来,为父亲也为自己。 ⑧父亲打破了沉默,声音很安详:“考吧,别担心家里。”我刚想张嘴,父亲又说:“读书是好事,不能误了。坐了一天车,早点歇吧。”母亲纳鞋的声音又响起来了,屋内又沉默了。我没有再说什么,站起来向里屋走去。 ⑦第二天父亲送我上路了,我们一前一后走着,和第一次送我上大学一样,所不同的是,没背行李,但我却多了份重压。车来了,父亲道:“到学校好好考。”我使劲点点头。车已经开得老远了,我还能看见父亲仍站在那儿。 ⑧父亲,回去吧。 【注释】 ①木讷(nè):朴实迟钝,不善于说话。②踌躇(chóu chú):犹豫。 第①段中表现了父亲真挚的爱子之情的两个细节是 ①到学校给家里写信; ②在扎得结实的行李上又仔细地察看了一遍; ③眯着眼睛,看了我几眼; ④父亲瘦小有些干枯的身体。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第 21 题 “我忘了问父亲在哪座山上”干活,是因为
A.“我”的粗心。
B.是我急切地想见到父亲。
C.“我”记性不好。
D.对父亲不够关心。
第 22 题 在第⑤段中说明“我”的“踌躇”和开口的“艰难”文字是
A.“眼前老是晃动着父亲疲惫的眼睛,……盼望的眼睛。”
B.父亲长时间地沉默着,脸上仍是那平静的表情,……嘴张了几下终于没说。
C.父亲对我的突然回家只略微有些惊讶,却没有问。
D.吃过晚饭,收拾好后,父亲和我坐在厨房里的桌边,……做他的作业。
第 23 题 文中两次表现父亲的“小”,一次是“父亲还站在那儿,直到变成一个小黑点”,一次是“父亲显得那么瘦小”,“一点也不起眼”,作者这样写的目的
A.父亲长得确实瘦小,与生活的重负有一定的关系。
B.作者是从远处来写父亲的。
C.作者更要表现的是瘦小的父亲,也是如此伟大的父亲。
D.以上都对。
第 24 题 既然“艰难地开口”了,作者还要“突然想骂自己”的原因
A.家里实在无力支付自己的学费,自己应该帮父母一把。
B.父亲支撑这个家实在是太艰难了.
C.作者责怪自己的不懂事。
D.以上都对。
第 25 题 “母亲停止了纳鞋,屋里一阵凝固般地寂寞”,“母亲纳鞋的声音又响起来了, 屋内又沉默了”正确的理解是
A.通过母亲纳鞋的声音的停、响,来反衬这件事的难度,表现父亲的难处和爱。
B.通过母亲纳鞋的声音的停、响,来表现母亲对作者读研究生是反对的。
C.屋里的寂静写出了夜已经很深了。
第 26 题 文章题目《父亲,你是座耸立的山》的理解是
A.因为作者的父亲生活在山村,因此把父亲比作是耸立的山。
B.父亲高大伟岸,如同耸立的大山。
C.父亲是“木讷”的,他和“山”是如此协调,山无语,但山巍峨,正如父亲一样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