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选择题(共5题,每题4分)
第 1 题 下面四组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
A. 屯(tún) 刁(diāo) 岂(qǐ) 驮(tuó)
B. 稼(jiā) 爽(shuǎng) 衰(shuāi) 趁(chèn)
C. 挣(zhēng) 汹(xiōng) 粱(liáng) 骤(zòu)
D. 枣(zǎo) 搏(bó) 栗(lì) 陌(bái)
第 2 题 下列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 翻来覆去 广结善源 暴跳如雷 心急如焚
B. 波滔汹涌 惊心动魄 叹为观止 嘎然而止
C. 锣鼓喧天 粉墨登场 余音绕粱 惟妙惟肖
D. 生旦净丑 字正腔圆 感人肺腑 动人心弦
第 3 题 下面说法对的是( )
A.“骤、搏、陌、驮”都是左右结构的字,要写得左窄右宽。
B.“趁”是“走之底”。
C.“爽”一横之后写4个“×”,再写“人”
D.“岂”是“山”下面一个“已”。
第 4 题 下面词语搭配错的是( )
A.微弱的星光 轻盈的笑声 灿烂的云霞
B.敦厚的老牛 活泼的兔子 调皮的孩子
C.急促的鼓点 飞扬的流苏 蹦跳的脚步
D.闪射的瞳仁 强烈的风姿 磅礴的能量
第 5 题 下面解释错的是( )
A. 刁难:故意使人为难。
B. 挑剔:严格地在细节上指责。
C. 耍赖:使用无赖手段。
D. 流苏:装在车马、楼台、帐幕、锦旗等上面的穗状饰物。
二、选择题(共4题,每题5分)
第 6 题 下面( )组标点是对的。姥姥撩起蓝布围裙擦擦手 说吧 派啥用场 往哪儿贴 看人乐颠颠地走了 她接着干活儿 洗衣服 纳鞋底 择菜 淘米 喂猪 薅草
A. :“,??”,:、、、、、。
B. :“,??”,——、、、、、。
C. :“,??”,——、、、、、……
D. :“,??”,:、、、、、……
第 7 题 下面横线上应填( )。一头老牛定定地站着,出神地望着一只欢蹦着远去的小兔子, 它们的是一片开阔的草地。A.连接
B.链接
C.联接
D.联结
第 8 题 下面说法不对的是( )。
A. 民间故事是指群众口头创作、口头流传,并不断被修改、添加、润色、提升的一种文学形式。
B. 民间故事大多直接反映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反映了人民群众的强烈要求。
C. 《牛郎织女》是民间故事。
D. 《牛郎织女》是根据《古诗十九首》改编的。
第 9 题 下面这句话运用了( )修辞手法。每一个舞姿都充满了力量,每一个舞姿都呼呼作响,每一个舞姿都是光与影的匆匆变幻,每一个舞姿都使人颤栗在浓烈的艺术享受中,使人叹为观止。A.比喻
B.拟人
C.排比
D.反复
三、判断题(共6题,每题2分)
第 10 题 “姥姥的手就是眼睛,好使的剪刀就像她两根延长的手指。”这句话形象地表现了姥姥高超而娴熟的剪纸技艺。
第 11 题 《姥姥的剪纸》紧扣题目,既写人物的技艺,也写剪纸的成品,并且赋予了浓浓的亲情,给人以美的感受和深刻的启迪。
第 12 题 《牛郎织女》、《梁山伯与祝英台》、《孟姜女》、《白蛇传》合称我国四大民间故事。
第 13 题 《牛郎织女》中一共就写了4个人物——牛郎、织女、老牛和王母。
第 14 题 “好一个安塞腰鼓!”在文章中出现了四次,是重复,她除了结构上的承上启下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借以抒发作者强烈的赞颂之情,具有重要的感染力量。
第 15 题 《安塞腰鼓》按“鼓响之前(静)——腰鼓表演(动)——鼓声止息(静)三部分写的。
四、课内阅读(共4题,每题5分)
第 16 题 《安塞腰鼓》(片段) 一( )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百十个斜背响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一( )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 是排比句。
B. “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也是排比句。
C. “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也是排比句。
第 17 题 “一( )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括号里应填( )。A.击
B.打
C.敲
D.捶
第 18 题 对“百十个斜背响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说法不对的是( )。
A. “百十个”写出了人数之多,暗示了场面之壮阔。
B. 将“后生”比作 “石头”,说明后生们身体结实,态度坚决,意志坚强。
C. “响鼓”就是腰鼓。
D. “狂”写出了后生们力量之大,速度之快,气势之猛,与“发狠”、“忘情”、“没命”相互印证。
第 19 题 能概括这段话的是( )句。
A.第1句。
B.第2句。
C.第3句。
D.第4句。
五、课外阅读(共7题,每题4分)
第 20 题 春秋时代有个琴师叫俞伯牙,拜成连先生为师。他苦学了三年, ① 了一部乐曲,名叫《高山流水》。他非常高兴地把这部乐曲演奏给老师听。老师听完以后,笑笑说:“我有个老师比我高明得多。明天,我带你去访问他,你一定会有收获。” 第二天清早 成连先生带着俞伯牙划船来到一个海岛上 并告诉他说 老师就在岛上 你自己去找吧 十天以后 我再来接你成连先生走后,俞伯牙怎么也找不到那位高明的琴师。他累得气喘吁吁,心情烦躁地坐在沙滩上。前面是 ② 的大海,身后是 ③ 的山峰。那 ④ 拍击岩石的“哗哗声”,那 ⑤ 的阵阵松涛声,使俞伯牙激动得欢呼起来。他忽然明白了老师的用意,立刻面对大海弹起琴来。 十天后,成连先生真的来了。当俞伯牙把修改过的乐曲再弹给他听时,老师连连夸奖说:“ ⑥ ” 文中①应填( )。
A.创造
B.创作
C.写作
D.谱写
第 21 题 “他忽然明白了老师的用意”的“明白” 的意思是( )。A.明亮
B.清楚
C.公开
D.眼力
第 22 题 文中②③④⑤处应填写( )。
A. 惊涛骇浪 扣人心弦 一望无际 高耸入云
B. 惊涛骇浪 高耸入云 一望无际 扣人心弦
C. 一望无际 高耸入云 惊涛骇浪 扣人心弦
D. 一望无际 扣人心弦 高耸入云 惊涛骇浪
第 23 题 文中⑥处应写( )。
A. 好极了!好极了!好极了!
B. 好,好,好!
C. 棒极了!棒极了!棒极了!
D.好,好,好极了!
第 24 题 文中高明的琴师指的是( )。
A.成连先生
B.高山
C.大海
D.浪声和涛声
第 25 题 文中第二自然段的标点应是( )。
A. , , :“ , 。 , 。”
B. , , :“ , , , 。”
C. , 。 :“ , 。 , 。”
D. , , :“ , 。” , 。
第 26 题 这篇文章用( )做题目较好。
A. 高明的琴师
B. 俞伯牙
C. 成连先生
D. 高山流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