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搜索:  
热门关键字: 会计师 工程师 公务员 司法 报关员 执业药师 执业医师
所需点数:0
卷面总分:100
参考人数:0
答题时间:90 分
试题星级:
试卷来源:互联网
上传时间:2010-3-6
上传者:admin
试卷说明
    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5题)
    1 下面四组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
    A. 浆(jiānɡ)讥(jī)攀(pān)陡(dě)
    B. 堪(kān)嘲(cháo)蔑(miè)佑(yòu)
    C. 贡(ɡōnɡ)恳(kěn)裕(yù)赴(fù)
    D. 额(é)羡(xiàn)谅(liànɡ)娟(juǎn)


    2 下列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 五彩宾纷  日新月异  瞬息万变
    B. 源头活水  豪不犹豫  悬崖峭壁
    C. 攀山越岭  赞叹不已  情不自禁
    D. 劈波斩浪  魂牵梦绕  急风劲草


    3 假如遇到生字“疖”,不知道读音,用(  )方法去查字典。A.音序查字法   
    B.部首查字法   
    C.数笔画查字法

    4 下面词语搭配错的是(  )
    A. 维护统一  结束分裂  发动战争
    B. 联接要道  勘测线路  开凿隧道
    C. 缩短工期  享受待遇  踏上归国
    D. 袒露心迹  研制导弹  倾诉情怀


    5 下面“新词儿”解释错的是(  ) A. 资讯:资料和信息。
    B. 炒股:买卖股票。
    C. 一头雾水:比喻莫明其妙,摸不着头脑。
    D. 倒计时:倒着计算时间。


    二、选择题(每题5分,共4题)
    6 下面这句话朗读时的停顿(  )是正确的。
    A.他的│目光│从│我│妈妈│身上│移到│我│姐姐│那儿。
    B.他的目光│从我│妈妈身上│移到我│姐姐那儿。
    C.他的目光│从我妈妈身上│移到│我姐姐那儿。
    D. 他的目光│从我妈妈│身上│移到我姐姐│那儿。


    7 对下面句子的理解(  )是正确的。   美是人在劳动中创造出来的。
    A.这句话是对美的赞美。
    B.这句话是对人的劳动的赞美。
    C.这句话是对人类的赞美。
    D. 这句话是对创造的赞美。


    8 下面四个词语的排列顺序,唯一正确的是(  )组。
    A.波涛起伏→汹涌澎湃→微波荡漾→水平如镜 
    B.水平如镜→微波荡漾→汹涌澎湃→波涛起伏
    C.波涛起伏→汹涌澎湃→水平如镜→微波荡漾 
    D.汹涌澎湃→波涛起伏→微波荡漾→水平如镜


    9 “李老师是(    )教师”中的空白部分应填以下五个部分内容的:①年轻的;②具有改革精神的;③一位;④特级;⑤小学语文。下面是这五项内容的不同排列,其中最恰当的一种是(  )。
    A.①②③⑤④ 
    B.③①②⑤④ 
    C.②①③⑤④ 
    D.③⑤①②④


    三、判断题(每题2分,共6题)
    10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是顾宪成的名联,意思是要关注生活,及时了解天下大事,提高文化素养。(   )


    11 《詹天佑》一课说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是因为他在主持修筑京张铁路的过程中,不怕帝国主义者要挟嘲笑,克服工程中的千难万险,提前完成修筑任务。(    )


    12 《草原》选自“人民艺术家”老舍的《内蒙风光》,老舍的《骆驼祥子》是现代文学史上杰出作品之一,《茶馆》是杰出的话剧作品之一。(   )


    13 “好一个安塞腰鼓”好在有火烈的舞蹈场面,好在鼓声的巨大力量,好在有茂腾腾的击鼓后生,好在变幻的舞姿。(    )


    14 四大民间故事之一的《牛郎织女》整理者叶圣陶是我国的文学家、教育家、出版家,他写的《稻草人》是我国第一部童话集。(   )


    15 与汪国真诗句“人,不能使人伟大,但一定可以使自己崇高。”同理的还有 “我们可能无法控制生命的长度,但我们可以控制生命的宽度。”“我们不能改变别人,但可以改变自己。”“我们不能改变事实,但可以改变想法。”“我们不能左右天气,但可以改变心情。”(    )


    四、课内阅读:(每题5分,共4题)
    16                           《给家乡孩子的信》(片段)我有病,写字困难,提着笔的手不听指挥,不要说给每个同学写一封回信,或者像五年级郭小娟同学所要的那样一小段话,就只给你们大家回一封信也十分吃力,有时候一支笔在我的手里有千斤重。怎么办呢?无论如何,我不能使家乡的孩子们失望,我终于拿起了笔。请原谅,我今年不能回家乡,并不是不愿意      你们,正相反,我多么想看见你们天真的笑脸,多么想听见你们歌唱般的话语,但是,我没有体力和精力支持这样一次长途的旅行。那么,就让这封信代替我同你们见面吧。     片段中横线上应填(  )。
    A. 看望
    B. 视察
    C. 探望
    D. 探视


    17 下面倒顺词中(  )在片段里不可随意用的。
    A. 代替——替代
    B. 如何——何如
    C. 愿意——意愿
    D. 歌唱——唱歌


    18 “无论如何,我不能使家乡的孩子们失望,我终于拿起了笔。”理解不正确的是(  )。
    A. “无论如何”是排除一切,“非……不可”的意思。
    B. “如何”中可能包括:年纪大了,身体有病,事物繁忙,没见过面的孩子要求高……
    C. “终于”一词表现巴金几经考虑,克服困难,到底下定决心,开始写信。
    D. 这一句表现了巴金在写回信时的心理活动和下决心写信的特定情景。


    19 下面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巴金爷爷身体有病,难以提笔,但又不能使家乡的孩子失望,于是拿起了笔。
    B. 巴金爷爷身体有病,难以成行,然而很想回家,去看望孩子们。
    C. 愿望与实际之间产生差距,使巴金爷爷矛盾痛苦。
    D. 矛盾的心情更体现了巴金爷爷爱家乡的孩子、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五、课外阅读:(每题4分,共7题)
       野性的林   在海南岛.我登上了高高的尖峰岭。   瞧那辽阔、深邃、汪洋似的林海,莽莽苍苍,层层叠叠,涌着无垠的绿涛,横亘在眼前,那情调是多么粗犷。当我们进入林中,瞧着那藤萝缠绕、蕨类丛生、横如帐幔的林墙,邃如深渊的林窟,密如桩柱的林干,又使人堕入了朦胧的神秘之感里。   这亚热带的原始森林多么富于野性。   我在这里看到了力的素描和写生。野性不就是力的象征!雪莱的名句说得多好:“万物由于自然规律,都必须融会于一种精神”。我却从森林里瞧出了大自然神笔的气势。它的铁画银钩倔强而刚劲。没有这亘古如一的精神,便不可能有万物的滋生。每一粒种子落入土里便是力的萌芽,然后便有力的茁壮和成长。你瞧那每一棵树木都挺拔而昂扬,没有丝毫悠游的逸致,也没有一点儿踌躇犹豫的迹象。它们只是—个劲地拼命向上长,朝着晴空,朝着雨露,朝着阳光。看得出来,在这横七竖八的密林里,它们的生长并不容易,在青春时显然是十分艰苦的,彼此间曾经出现过力的较量和搏斗。看那桢楠合抱着铁榈,高山榕的气根绞勒着另一株大树,它们成长起来了。有的巨大得像擎天的柱石,几乎多人才能合抱;有的高达数十米,仰着头还看不到它的尖顶;它们的根长成板状,一块一块的深深地陷入地里,仿佛是艘万吨巨轮的舵,支撑着这巨蘖,固如磐石。于是,我从这些勃勃的生机中好像听到了山林的心跳,看到了最美妙的刻画力的珍品。   野性的林具有最纯真、最朴素的美。它毫不做作,既没有病态,也没有畸形。它是这样浑厚、丰满而斑斓。因为它包罗、积累并融合了从古至今林中最美好的种属、质地和品性。被称为活化石的几千年前繁茂滋生的树蕨和铁榈依然健在。仅仅二万余亩的林区便有千种以上的乔木和草木,难道这还不够浑厚和丰满!绿楠干细似杖,乌柏蕨茎粗如椽,黄铜高可擎天,铺地蜈蚣低与脚齐,高山蒲葵叶大如伞,五列木青红相间,鸡藤果花纹五色,猕猴桃有方有圆,难道这还不够斑斓奇丽?然而这千姿百态都富于原始的健美,每一棵树都闪烁着生命的光华,茁壮的异彩。春天的光,夏日的雨,秋季的风,隆冬的别言都为它们淡抹浓妆,使守林人觉得。他们也像森林里的树一样,爱上了这块土地,蒂固根深。   我们愈往里去,觉得绿的色彩愈重,泥土的气息愈浓,遍地的野趣也愈迷人了。我们可以从清脆的鸟声里听出画眉、白鹤、原鸡这些山野的精灵们对森林的热爱;从错什的蹄印里看出鹿、豹、山猿、黄狼、马猴、野鸡,以至蟒蛇,这些丛林的壮士们依恋故土的深情。待我们到达森林的中心,越过淙淙的流泉,树丛尖端的奇景便展现在我们的头顶。在那万木之巅,各种吊兰如盆景低垂,碎骨补似繁花四散,奇花异草在树尖儿争妍斗丽,组成了一个奇异的空中花园。啊!高山盈盈,林木青青,异卉缤纷,我们竟可以从这儿追思到古森林那千姿百态的风光,使我们的美感向着智慧的高度上升。   终于,我从力和美之中看到了希望。它们并不平庸,也毫不温驯;虽貌似粗鲁、莽撞,但却充满活力。野性难道不就是一种敢于拼搏和不屈不挠的性格吗!在这儿,随处都可以找到这可贵品质的特性。瞧,所有的树木都坚信自己有立于众树之林的能力,它们从来也没有片刻放弃对光和热执著的追求。那先锋树种乘风飞来,落地生根。不论岁月多么漫长,它们凭借自己的力量便可以世代更新,绵绵不绝。   野性的林让我们获得了力的启示,美的意念,希望的鼓舞和鞭策。我们虽然奔走竟日,却只感到清新的欢乐而毫无倦意。 

    20第二自然段在文中的作用是(  )。
    A. 点题
    B. 扣题
    C. 过渡
    D. 总结


    21 文中横线上应填(    )。
    A. 春色新,促人振奋;夏色暖,教人舒坦;秋色金,令人欢欣;冬色凝,使人坚定。
    B. 春色新,教人舒坦;夏色暖,促人振奋;秋色金,令人欢欣;冬色凝,使人坚定。
    C. 春色新,促人振奋;夏色暖,令人欢欣;秋色金,教人舒坦;冬色凝,使人坚定。
    D. 春色新,令人欢欣;夏色暖,教人舒坦;秋色金,促人振奋;冬色凝,使人坚定。


    22 对下面一句话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绿楠干细似杖,乌柏蕨茎粗如椽,黄铜高可擎天,铺地蜈蚣低与脚齐,高山蒲葵叶大如伞,五列木青红相间,鸡藤果花纹五色,猕猴桃有方有圆,难道这还不够斑斓奇丽?
    A. 这句话运用了许多比喻。
    B. 这句话没有运用夸张。
    C. 这句话运用了排比。
    D. 这句话运用了反问。


    23 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文章开篇,以充满激情的笔触,描绘了一幅原始森林的壮丽画卷,为全文礼赞“林”的野性定下了昂扬的基调。
    B.由于作者对山林的厚爱和感悟,使得文章句句有情,句句合理,“情”“理”交融。
    C.本文运用了象征手法,“野性的林”是“我”的品格的象征,“林”的形象其实就是“我”的形象,达到了“物我同一”之境。
    D.出于对“野性的林”的热爱和艺术表现的需要,作者多次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手法。


    24 文章的题目是“野性的林”,作者在第六段却不惜用大量笔墨来写鸟兽花草,这在表达上有(  )作用。
    A. 这里采用了侧面烘托的笔法,用鸟对森林的“热爱”去烘托山林的“野趣”,使其更突出,更迷人。
    B. 这里采用了侧面烘托的笔法,用兽对故土的“深情”去烘托山林的“野趣”,使其更突出,更迷人。
    C. 这里采用了侧面烘托的笔法,用奇花异草的“争妍斗丽”,去烘托山林的“野趣”,使其更突出,更迷人。
    D. 这里采用了侧面烘托的笔法,用鸟对森林的“热爱”,兽对故土的“深情”,奇花异草的“争妍斗丽”,去烘托山林的“野趣”,使其更突出,更迷人。


    25 作者说“野性的林”是“美”的,根据文意,“美”表现在(  )。
    A. 浑厚
    B. 丰满
    C. 斑斓
    D. A B C


    26 在作者看来,这原始森林“富于野性”,其“野性”的含义有(     )。
    A. 野性是力的象征。
    B. 是最纯真、最朴素的美。
    C. 是一种敢于拼搏和不屈不挠的性格。
    D. A B C


考前必读
  • · 如果你已经准备好了,就点击“点击进入考场”按钮即进入考场,开始计时。
  • · 考试过程中会在试卷的右侧会显示倒计时,您可以随时查看考试剩余时间。
  • · 选项前的单选框( )表示该题只能选择一个答案。
  • · 选项前的复选框( )表示该题可以选择一个或多个答案。
  • · 当完成试卷后,可以点击“我要交卷”按钮提交试卷。
  • · 主观题可以根据参考答案自己评分;
更多>>网校名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