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0 题 《二泉映月》这首二胡名曲的创作者是阿炳。
(一)下列有关课文的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选对,错误的选错(每题2分,共12分)
第 11 题 ![](/UploadFiles/mnkc/20090321084716001.gif)
第 13 题 郑和七下西洋,《郑和下西洋》一文主要写了他第一次远航的故事。
第 14 题 鲁迅先生评价《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二)课内阅读(每题5分,共20分)
第 16 题 《二泉映月》(片段) 又是一个中秋夜,阿炳在邻家少年的搀扶下,来到了二泉。月光似水, ,但阿炳再也看不见了,只有那淙淙的流水声 在他的耳畔。他想起了师父说过的话,想到了自己坎坷的经历,渐渐地,渐渐地,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 的倾诉,倔强的呐喊…… “倔强”一词正确的读音为
A.juè jiàng
B.jué qiáng
C.jué jiàng
D.juè qiáng
第 17 题 文中横线上填写正确的一项是
A.静影沉壁 萦绕 激奋
B.静影沉璧 莹绕 激奋
C.静影沉壁 莹绕 激愤
D.静影沉璧 萦绕 激愤
第 18 题 下列描述不准确的一项是
A.阿炳,本名华彦钧,民间音乐家。
B.阿炳,江苏无锡人。
C.《二泉映月》、《听松》、《寒春风曲》都是阿炳创作的。
D.阿炳创作的《大浪淘沙》是著名的二胡曲。
第 19 题 对“为什么阿炳第二次来到二泉,能听到这么多声音?”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A.阿炳有了十多年生活的经历。
B.阿炳在十年间饱受了人间冷暖。
C.阿炳的耳朵变得灵敏了。
D.残酷的现实生活,让阿炳有着太多的感怀。
(三)课外阅读(每题4分,共28分)
第 20 题 后生可畏 “哦!爸爸认输喽!”随着弟弟的叫喊声,响起爸爸爽朗的笑声:“是啊,我认输了,认输了。”爸爸一边摸着弟弟的小脑袋,一边用慈爱的眼光望着我。我看着弟弟那高兴的样子,脸上也浮现了自豪的笑容。 在我家里,爸爸是权威,说起话来疾言厉色。妈妈也要让他三分。不过爸爸对我们很好,虽然有时教训我们几句,但我和弟弟知道,那是为我们好。 这天爸爸刚送走客人,也不知道哪来的气,在饭桌上就(教育 教训)起我们来:“大人说话,小孩插什么嘴。不说话还怕把你们当哑巴?”弟弟受了训,虽然很委屈,张一张嘴便不知道怎么说,只好向我投来(求援 求救)的眼光,我(会意 明白)了,忙说:“小孩子插嘴有什么不好?你这种做法有点家长制了。”正当爸爸吐完一根鱼刺要反驳时,我又紧接着抛出两个有力的理由:“您知道美国旧金山公立学校吧。他们有一份推荐智力超常儿童的行为表,其中第二十一条就是在大人说话时要经常插话。爸爸,您对这一条怎么理解呢?”不等爸爸回答,我又接着放炮:“我国唐朝时有个太守阎伯屿重修腾王阁,想请人作序。但是在场名人不敢放肆,都一一谦虚得谢绝了。只有王勃这个年仅14岁的乳臭未干的孩子,少年气盛,一口答应。结果呢,他写出的《滕王阁序》名垂千古。爸爸,您对这件事又怎么看呢?” 谁知道我这两个理由竟把爸爸给“镇”住了。还是妈妈替他解了围。爸爸(感叹 感慨)地对妈妈说:“是啊!孩子对问题的认识这样深刻,真是后生可畏啊!”说完用慈祥的目光看着我,弟弟也仰起小脸望着我。看着弟弟那天真的小脸,我脸上浮现出一丝胜利的微笑。 给文中括号内的词语选择正确的答案,全部准确的一项是
A. 教训 求援 会意 感慨
B. 教育 求救 明白 感叹
C. 教训 求救 会意 感慨
D. 教训 求援 明白 感叹
第 21 题 “后生可畏”的“畏”正确的解释是
A.畏惧
B.敬佩
C.姓
第 22 题 “后生可畏”中“后生”指的是
A.“我”
B.美国智力超常的儿童
C.王勃
D.泛指晚辈(包括我)
第 23 题 爸爸说“后生可畏”是因为
A.少年王勃才华横溢,大人都不是他的对手。
B.“我”能言善变,驳得爸爸无言以对。
C.“我”观点大胆,认识深刻,说理透彻,使爸爸心服口服。
第 24 题 谁知道我这两个理由竟把爸爸给“镇”住了。引号的作用是
A.表示直接引用
B.表示特殊含义
C.表示强调
D.表示讽刺或否定
第 25 题 王勃在《滕王阁序》中写下的千古名句是
A.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B.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C.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D.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第 26 题 对本文的中心阐述最准确的一项是
A.大人说话时小孩不但可以而且应该插嘴。
B.大人们的家长制作风是要不得的。
C.晚辈不一定不如前辈,应提倡“敢想,敢说,敢做”的风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