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0 题 对重要的文章和书籍,要认真读反复读,要逐字逐句地深入钻研,对重要的语句和章节所表达的思想内容还要做到透彻理解。这就是精读。
(一)下列有关课文的说法是否正确?(每题2分,共12分)
第 11 题 司马迁发愤写作,用了整整13年时间,终于完成了一部52万字的辉煌巨著——《史记》。
第 12 题 “海伦学会了用手指‘说话’”句中引号的作用是直接引用。
第 13 题 海伦凯勒一生写了14部著作,被美国《时代周刊》评选为20世纪美国十大英雄偶像。
第 14 题 阿炳第一次来到二泉,就有感而发,创作了《二泉映月》。
第 15 题 郑和下西洋的出发地刘家港在今天苏州的太仓。
(二)课内阅读(每题5分,共20分)
第 16 题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片段)他想 人总是要死的 有的重于泰山 有的轻于鸿毛 我如果就这样死了 不是比鸿毛还轻吗 我一定要活下去 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 想到这里,他尽力克制自己,把个人的耻辱、痛苦全都埋在心底,重又摊开光洁平滑的竹简,在上面写下了一行行工整的隶字。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是谁说的?
A.毛泽东
B.李陵
C.孔子
D.司马迁
第 17 题 给画线部分加标点,正确的一项是
A. :“,,。,。!!”
B. :“,,。,?!!”
C. :“,,。,?,!”
D. :“,,。,?,。”
第 18 题 下列历史人物中,哪一位的死被后人认为是“轻于鸿毛”的?
A.文天祥
B.岳飞
C.秦桧
D.戚继光
第 19 题 对于“是什么力量让司马迁一定要活下去?”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A.想到了死要重于泰山,要有价值。
B.想到了父亲的临终嘱托。
C.想到了勇往直前的黄河以及有着惊天壮举的英雄。
D.想到了自己的妻子孩子。
(三)课外阅读(每题4分,共28分)
第 20 题 庄重的乞讨 庄重,是人的尊严的一部分,你见过乞讨者的庄重吗?那天,我乘二十路电车,看见一位双目失明的中年男子坐在车上,神情凝重。不一会儿,他热情且有礼貌地介绍自己:“女士们、先生们,我是下岗的,有个儿子,刚进大学。现在生活发生点困难。我平时喜欢音乐,吹口琴是自学的。我为大家表演口琴独奏,愿大家途中愉快。” 说完,他便从洗得干干净净的灰色中山装口袋里摸出了口琴。随即,一车厢的人听到了熟悉的《喀秋莎》的旋律,他那精湛的吹奏技巧令人屏息细听。此曲终了,日本的《北国之春》又博得乘客们的点头称好。吹奏完毕,他就托起小罐头瓶,扶着椅子,一步一步稳重地向前挪动脚步。当不断地有人把硬币往罐头瓶里扔时,他能根据硬币发出的清脆的声音,准确地朝投币人的方向点头致意。走完一圈后,他继续为乘客吹奏。《杜鹃圆舞曲》、《溜冰圆舞曲》和《采茶调》优美轻快的节奏,让人欢悦不已。乘客们静静地听着。他似乎感觉到了某种需求,又吹了首《在希望的田野上》。他的吹奏已达到了大师级水平,颤音和滑音的变化使人入迷。电车将要到终点站了,他高兴地对大家说,我最后为大家吹奏一首《一路平安》。悠扬的旋律又一次打动了人们的心,不时地又有人朝他的小罐头瓶里掷下硬币。一对年轻夫妻带着自己才五六岁的儿子,让他把数枚硬币递到小罐头瓶里。这一切几乎是悄无声息的,令人惊奇的是盲人居然知晓了孩子的动作,说出一句“愿这位孩子健康成长,一生平安”的话,听得大人们面露喜色。不知是音乐的力量,还是这位盲人得体的举止言行,或两者兼而有之,使人自始至终沉浸在一种安详肃穆的气氛之中。此情此景让我振奋,面对生活中一时的挫折,这位盲人能够有勇气正视它,庄重地行使自己的劳动权利。我有什么比不上他?我快步地下了车,觉得人行道比过去宽敞得多了。 下列词语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凝重(níng zhòng) 挪动(nú dòng)
B.精湛(jīng zhàn) 清脆(qīng cuì)
C.悠扬(yōu yáng) 屏息(bǐn xī)
D.肃穆(shù mù) 挫折(cuō zhé)
第 21 题 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有误的一项是
A.入迷 ( 着迷 )
B.知晓 ( 知道 )
C.振奋 ( 兴奋 )
D.居然 ( 果然 )
第 22 题 本文写作的顺序是
A.时间延续
B.事情发展
C.季节变换
D.方位转换
第 23 题 双目失明的中年男子没有为乘客演奏的曲子是
A.喀秋莎
B.在希望的田野上
C.二泉映月
D.一路平安
第 24 题 下列句子中,意思与其他三句都不同的是
A.我有什么比不上他?
B.我比得上他。
C.我比得上他吗?一定可以。
D.我什么都比不上他。
第 25 题 对“我快步下车,觉得人行道比过去宽敞得多了。”理由最准确的是
A.因为道路改造,所以人行道比过去宽敞得多了。
B.因为乞讨者的举动让“我”振奋,让“我”心情舒畅,更让“我”对美好的生活充满了信心。
C.因为车上听到了乞讨者演奏的曲子,心情好了。
D.因为路上行人很少,所以觉得人行道比过去宽敞得多了。
第 26 题 对文中的乞讨者阐述最准确的一项是
A.他是一位下岗工人。
B.他是一位好父亲。
C.他是一位正视挫折,敢于、乐于庄重地行使自己劳动权利的人。
D.他的口琴吹奏已达到了大师级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