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0 题 2003年“神舟”5号飞船顺利发射,2008年“神舟”6号飞船顺利发射。
(一)下列有关课文的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选对,错误的选错。(每题2分,共12分)
第 11 题 郑和远航一共出洋七次,前后到过三十多个国家,最远到达南美洲。
第 12 题 毛泽东不仅是一个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更是一位杰出的诗人。
第 13 题 破釜沉舟、四面楚歌、卧薪尝胆、完璧归赵等都是《史记》中记载的故事。
第 14 题 《七律 长征》中说“更喜岷山千里雪”是因为岷山白雪皑皑,非常壮观美丽,看了让人心情十分愉悦。
第 15 题 “佛教之都”曼谷、“沙漠古都”开罗、“水城”威尼斯、“对称的古都”北京都是一些世界名城。
(二)课内阅读(每题5分,共20分)
第 16 题 《郑和远航》片段然而,这次航行也充满了凶险。在大海上,船队好几次遇上了险恶的风浪。狂风呼啸着,海水像脱缰的野马,奔腾咆哮。巨浪疯狂地扑向船队,仿佛要把船只撕裂。面对如此险境,郑和总是镇定自若,指挥船队在波峰浪谷中奋勇向前,一次次化险为夷。船队在归途中还遇到过海盗的袭击。郑和根据事先得到的消息,命令军士们严阵以待。当海盗船乘着黑夜,偷偷摸摸靠近船队时,郑和的船队迅速将海盗包围起来。士兵们从大船上丢下火把,将海盗船烧着了。海盗们无处可逃,只好乖乖地当了俘虏。 “险”字在字典里有以下解释,下面句子中“险”字解释不正确的是(1)地势险恶,不容易通过的地方;(2)狠毒;(3)危险或灾难;(4)险些。
A.在大海上,船队好几次遇上了险恶的风浪。(3)
B.“自古华山一条道”,地势很险。(1)
C.他是个十分阴险的人。(2)
D.汽车翻在了马路边,他们几个险遭不测。(2)
第 17 题 这个片段的中心句是
A.然而,这次航行也充满了凶险。
B.在大海上,船队好几次遇上了险恶的风浪。
C.船队在归途中还遇到过海盗的袭击。
D.海盗无处可逃,只好乖乖地当了俘虏。
第 18 题 结合全文,以下用来形容郑和不恰当的词语是 A.沉着镇定
B.坚持不懈
C.以势压人
D.勇敢顽强
第 19 题 “狂风呼啸着,海水像脱缰的野马,奔腾咆哮,巨浪疯狂地扑向船队,仿佛要把船只撕裂。”对这一句的评析不准确的是
A.这一句话写出了海上风浪的猛烈,写出了郑和远航的艰难。
B.“海水像脱缰的野马”“ 仿佛要把船只撕裂”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C.这一句话从一个方面具体说明了“然而,这次航行也充满了凶险。”
(三)课外阅读(每题4分,共28分)
第 20 题 考晚上,我们全家在门前场地上乘凉。忽然,爸爸笑着对我说:“小玲,我考你几个问题,回答得( )要准确,( )要迅速,好吗?”“好!”我爽快地答应。心想,自己是高年级的学生了,能不会回答吗? 爸爸问:“一斤棉花和一斤铁哪个重?”我眼皮一翻,高声答道:“铁重!”“哈哈……”一旁的妈妈、哥哥都笑了起来。我一愣,正在犹豫,爸爸又提醒道:“注意,我问的是一斤棉花和一斤铁哪个重?”我连忙改口说:“一样重?”妈妈说:“对了,要听清问话。” 爸爸又考了:“那么,一立方米的棉花和一立方米的铁哪个重?”这回我特别听清了“一立方米”几个字,“一样重”。 “哈哈……”大家又笑了。我抓了抓头,想了想,恍然大悟道:“哦,这回是铁重。” ,哥哥也来考我了:“一斤棉花和一斤铁哪个体积大?”我吸取了前两次的教训,盘算了一会说:“棉花体积大!”“为什么?”爸爸追着问。“因为一斤铁的体积只有一小块,一斤棉花的体积比它大多了!”大家听了,满意地笑了。 这时,爸爸语气平静地说:“( )遇到什么问题,( )要认真思考;( )是很容易的,( )应该好好想一想,否则会闹出笑话。”我点了点头,笑了。 “闹出笑话”的“闹”的意思是
A.喧哗,不安静
B.吵、扰乱
C.干、弄、搞
D.发生(灾祸或不好的事情)
第 21 题 下列近义词不正确的一组是
A.准确——正确
B.迅速——快速
C.平静——宁静
D.犹豫——迟疑
第 22 题 文中括号内应依次选用的关联词不正确的是
A.不但……而且……
B.无论……都……
C.如果……就……
第 23 题 短文中,横线上所填词语最恰当的是
A.但是
B.接着
C.因此
D.最后
第 24 题 “我吸取了前两次的教训,盘算了一会说”句中的“两次教训”是指
A.我在回答“一斤棉花和一斤铁哪个重?”“一立方米的棉花和一立方米的铁哪个重?” 两个问题时没有认真思考,闹了笑话。
B.爸爸两次考我,我都没有回答正确,爸爸生气极了。
C.我答错了爸爸的问题,大家都笑我。
D.我连续两次答错问题,很自卑。
第 25 题 对文章结尾爸爸给我总结的道理描述不准确的是
A.遇到任何问题都要认真思考。
B.假如遇到的问题很简单,但不认真思考,也会出错闹笑话。
C.越是简单的问题越要好好思考。
D.认真思考而不马虎应对是避免闹笑话的好办法。
第 26 题 文章的题目“考”是以什么命题的?
A.以文章中心命题
B.以文章中的人物命题
C.以含义深刻的语句命题
D.以文章记叙的事情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