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0 题
10、诺贝尔奖最初分别奖给物理学、化学、生理学和医学、文学、和平五个领域中成就最突出的人。
(一)判断下列有关课文的说法是否正确?(每题2分,共12分)
第 11 题 《莫高窟》这篇文章分别介绍了莫高窟的彩塑、陶瓷和藏经洞,赞扬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无穷智慧和伟大的创造力。
第 12 题 富兰克林凭着“风筝实验”向世人宣告,雷暴只是普普通通的放电现象。
第 13 题 谈迁靠着厄运打不垮的信念编写了明史巨著《本草纲目》。
第 14 题 黄果树瀑布位于贵州省境内,是亚洲最大的瀑布。
第 15 题 辛弃疾是著名词人,著有《稼轩长短句》。
第 16 题 (二)课内阅读(20分) 《滴水穿石的启示》片段 现代著名书画家齐白石,在他数十年的艺术生涯中,始终没有停止过挥毫作画。他的画室里挂着用以自勉的条幅:“不教一日闲过。”就是到了晚年,也仍然坚持每天作画三幅。正是因为白石老人坚持不懈地创作,他的技艺才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你看,古今中外所有成就事业的人,在前进的道路上,不都是靠着这种“滴水穿石”的精神,才“滴穿” 一块块“顽石”,最终取得成功的吗? 下列字在文中的读音正确的是 ( )
A.数(shù)教(jiào)仍(réng)
B.数(shǔ)教(jiāo)仍(réng)
C.数(shù)教(jiào)仍(rén)
D.数(shǔ)教(jiào)仍(rén)
第 17 题 关于文中的反义词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坚持——停止 古——今 始终——最终
B.坚持——停止 古——今 始——终
C.坚持——停止 古——今 坚持不懈——滴水穿石
D.坚持——停止 古——今 前进——顽石
第 18 题 “挥毫作画”的“毫”意思是( )
A.计量单位,毫米,
B.毛笔
C.表示极少,不费力
D.动物身上细而尖的毛
第 19 题 文中“顽石”指的是( )
A.不光滑的石头
B.很硬的石块
C.前进道路上所遇到的坎坷和困难
D.顽皮的石头
第 20 题 (三)课外阅读(28分) 古时候,有个叫马拉松的人,他所在的军队打败了入侵的敌人。为了把这个振奋人心的消息告诉祖国人民,指挥部把这个消息写在信上,交给马拉松,叫他尽快把这封信带回去。马拉松接受了任务,就日夜兼程地往祖国跑。他跑得疲惫不堪,但脑子里却只有一个信念:快把信送回去,让人民能够尽快地享受到胜利的喜悦。终于,他跑回了祖国。当他竭尽全力地喊了一声“我们胜利了!”之后,便含笑闭上了眼睛…… 读了上述内容,你难道没想到“信念”对一个人来说是多么重要?一个人为了祖国,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如果没有一个坚强的信念,怎能做到?当马拉松感到疲惫时,他完全可以休息一下,但他没有,他心里只想到,人民知道了这个消息,该是多么激动。坚定的信念支撑着他不停歇地跑到了目的地,完成了任务后,他的生命才最后离开了他。 是的,对祖国,对人民强烈的爱,常常铸成许多志士仁人的精神支柱。在我国光辉的历史上,特别是近百年来,有多少爱国志士和革命先烈为了抵抗外来的侵略,建立一个新中国而毫不计较个人得失。方志敏同志说:“清贫,洁白,朴素,正是我们共产党人的高贵之处。”难道这些共产党人不想生活得好些、安逸些?不,他们不是钢筋铁骨的机器,他们也和普通人一样有灵有肉。不过他们心里装着人民,他们有一个高尚的信念:用自己的生命换取革命的胜利,换取人民的幸福,换取民族的振兴。只有具有这种信念的人,才会在敌人的枪口对准自己的时候毫不眨眼,在自己的事业遭受挫折的时候毫不气馁,绝不后退。 “日夜兼程” 的“兼”正确的解释( )
A.两倍的
B.数倍的
C.赶路
D.同时做两件事
第 21 题 下列词语,其近义词(括号中)不正确的是( )
A.振奋人心——(鼓舞人心)
B.支撑——(支持)
C.安逸——(安全)
D.气馁——(灰心)
第 22 题 “读了上述内容,你难道还没有理解到‘信念’对一个人来说是多么重要?”这一句是( )。
A.设问句
B.反问句
C.一般疑问句
D.陈述句
第 23 题 文中的“上述内容”是( ) A 、一个问题
B. 一个道理 C 、一个故事
第 24 题 “用自己的生命换取革命的胜利,换取人民的幸福,换取民族的振兴。”这句话采用了哪一种修辞手法?( )
A.比喻
B.排比
C.夸张
D.对偶
第 25 题 在这篇短文中,马拉松的信念是( )
A.对祖国,对人民要有强烈的爱。
B.用自己的生命换取革命的胜利,换取人民的幸福,换取民族的振兴。
C.对祖国,对人民强烈的爱,常常铸成许多志士仁人的精神支柱。
D.快把信送回去,让人民能够尽快地享受到胜利的喜悦。
第 26 题 给本文加一个标题,下面最不恰当的是( )
A.从马拉松说起
B.马拉松的启示
C.坚强的马拉松
D.读马拉松的故事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