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判断题(每题1分,共10分)
第 2 题 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依据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
第 3 题 运动是相对的有条件的,静止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第 5 题 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因此,不存在客观真理
第 6 题 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
第 7 题 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着联系
第 8 题 矛盾的特殊性寓于普遍性之中,并通过普遍性表现出来
第 9 题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第 10 题 评价一个人的价值,主要看他对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事业的贡献
二、单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90分)
第 11 题 关于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哲学以各门具体科学为研究对象
B.哲学是各门具体科学的总和
C.各门具体科学是哲学形成的基础
D.各门具体科学对哲学的研究起指导作用
第 12 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
A.思维和存在的本原问题
B.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C.思维和存在的辨证关系问题
D.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第 13 题 春秋时代《管子》书中的《水地》篇中表述了“水是万物的根源”的学说。这种观点( )
A.属于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
B.不符合客观实际,属于唯心主义观点
C.是一种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存在不足之处
D.否认意识是物质的反映,属于唯心主义观点
第 14 题 恩格斯指出:“任何哲学只不过是思想上反映出来的时代内容”。这说明( )
A.哲学属于思想文化范畴
B.任何哲学都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和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
C.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
D.任何哲学都是一定时代社会内容的正确反映
第 15 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 )
A.康德的《自然史和天体论》
B.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的空想社会主义
C.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D.李嘉图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
第 16 题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这里的“客观实在”是( )
A.世界上万事万物的总和
B.所有有形的物体
C.自然界中客观事物的共性
D.万事万物的共同属性
第 17 题 “嫦娥一号”的发射成功,使我国古代“嫦娥奔月”的神话变为现实。从意识的本质上看,“嫦娥奔月”神话( )
A.是人的意识能动作用的表现
B.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C.是人们主观想象的客观反映
D.是人类社会长期发展的产物
第 18 题 2008 年初,在与南方冰雪灾害作斗争的过程中,我国人民表现出的众志成城、团结奋战的精神,顽强拼搏、勇于奉献的精神,患难与共、互助友爱的精神感入至深。这些精神是我们中华民族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我们战胜一切艰难险阻、不断夺取胜利的力量源泉。这说明( )
A.物质决定意识,正确的意识对客观事物具有反作用
B.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取得事业成功的决定性因素
C.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正确反映
D.意识对物质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
第 19 题 “天地之变,寒暑风雨,水旱螟蟥。率皆有法”这句话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
A.规律是事物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B.只有自然界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C.规律可以为人所认识
D.一切事物的运动都是有规律的
第 20 题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目前72小时的气象预报可以和25年前36小时的气象预报一样可靠。但由于受天气状况原始数据、计算手段、分析能力等条件的限制,气象预报难以避免误差。在这个意义上,气象预报仍然是一门不精确的科学。随着气象预报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能够作出更精确和更长期的气象预报,其哲学依据是( ) ①大气运动尽管复杂,但有规律并可以被认识 ②大气运动的偶然性逐渐向有规律的必然性转化 ③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人们认识这些规律的能力不断提高 ④科学技术的发展已使人们完全掌握大气运动的规律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①④
第 21 题 三角形内角之和等于180°,这是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提出的定理。在此之后的两千多年里,人们一直把它当作任何条件下都适用的真理。但是,19世纪初,俄国数学家罗巴切夫斯基提出:在凹曲面上,三角形内角之和小于180°。随后,德国数学家黎曼提出:在球形凸面上,三角形内角之和大于180°。这说明真理是( ) ①因人而异的 ②具体的 ③有条件的 ④客观的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③
第 22 题 有人学了《愚公移山》的故事后,认为愚公真“愚”,为什么移山不用炸药炸,不用汽车运呢?这种观点错在否认了实践的( )
A.客观物质性
B.主观能动性
C.社会历史性
D.直接现实性
第 23 题 16世纪末,伽利略通过比萨斜塔的自由落体实验推翻了亚里士多德关于物体的降落速度与物体的重量成正比的说法。这一事例说明( )
A.认识是实践发展的动力
B.真理与谬误是认识过程的两个阶段
C.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D.感性认识只有上升到理性认识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
第 24 题 2007年12月15日,联合国气候大会在印尼巴厘岛最终艰难地通过了“巴厘岛路线图”。这是全球达成的一项减缓全球变暖的新协议。回答14题气候变化对动物习性产生影响,这种影响反映到遗传上,从而改变动物的基因和进化方向。这一事实说明( ) ①联系具有普遍性 ②事物的运动和静止依赖于人的意识 ③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于变化运动中 ④事物的运动既是永恒的又是有条件的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第 25 题 为满足北京奥运会期间各国运动员对蔬菜种类与营养的不同需求,中国农艺师引进了多种新品种洋菜,根据北京地区及周边省市的海拔高度来确定各种蔬菜的种植与运输方案,使洋菜“本土化”,打破了“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的观念。农艺师能使洋菜“本土化”是因为( )
A.主观联系是对客观联系的反映
B.客观联系是主观联系的外在表现
C.发挥主观能动性,能够改变事物固有的联系
D.发挥主观能动性,能够建立事物新的具体联系
第 26 题 古人云“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这就告诉我们( )
A.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无条件的
B.事物的发展变化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C.在认识事物和处理问题时,必须学会从整体上去把握事物的联系
D.必须重视各个部分的作用
第 27 题 发展的实质是( )
A.旧事物的灭亡
B.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C.运动
D.事物自身性质的变化
第 28 题 下列古语与“集腋成裘,聚沙成塔”蕴涵的哲学寓意相一致的是( )
A.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B.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C.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D.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第 29 题 昆山市通过垃圾焚烧发电,实现了市区生活垃圾变废为宝。 目前昆山鹿城垃圾发电有限公司可实现年焚烧垃圾33.47万吨,年发电8551.61万千瓦时,使市区生活垃圾全部实现了无害化处理。昆山的做法体现的辩证法道理是( )
A.一切从实际出发
B.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C.联系是普遍的、无条件的
D.认识是变化发展的
第 30 题 所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指矛盾普遍性原理指导下,具体地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下列成语体现这个方法论的是( ) ①对症下药,量体裁衣 ②欲擒故纵,声东击西 ③因时制宜,因地制宜 ④因材施教,因人而异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第 31 题 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 )
A.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B.矛盾的普遍性
C.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原理
D.矛盾分析法
第 32 题 古有一父,为解决家中鼠患,买了一只猫。猫抓老鼠的同时,却也偷吃鸡,其子甚怨。父道:“宁无鸡也不能无猫,因无鸡不会挨冻受饿,而无猫,则会挨冻受饿。”遂其子不再怨。这个故事启示我们在处理和解决问题时要注意( )
A.整体与部分的辨证关系
B.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C.量变与质变的辨证关系
D.矛盾的统一性和斗争性
第 33 题 中国语言蕴涵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下列说法中能体现辩证否定观的有( )
A.是就是,不是就不是
B.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C.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D.弃其糟粕,取其精华
第 34 题 辨证否定观要求我们( )
A.发扬批判精神,大胆摒弃传统
B.积极抛弃旧事物,促进事物质变
C.敢于否定自我,发展和超越自我
D.培养批判性思维,从书本知识出发
第 35 题 经过一个多月时间的海选,最近《扬子晚报》推出了“改革开放30年10大流行语”,这10条流行语既有现在人们所熟悉的“和谐社会”、“科学发展观”等词汇,也有上个世纪末流行的“下岗”、“希望工程”等,上述材料体现的历史唯物主义哲理是( )
A.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
B.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C.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D.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第 36 题 2008年9月24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第六十三届联合国大会的发言指出,中国人从30年改革开放的切身经验中体会到只有不断而深入地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等各项改革,才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永恒动力。我国改革的根本目的是( )
A.改革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方面工作的强大动力
B.改革就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C.改革就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
D.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第 37 题 评价领导干部的业绩时,人们常说:“金奖、银奖,不如百姓的夸奖;金杯、银杯,不如百姓的口碑。”这句话强调的是( ) ①金奖、银奖,并不能体现人生的价值 ②获得夸奖和口碑,才是人生的真正价值 ③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 ④价值选择,要以人民的利益为最高标准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第 38 题 “有时候,文明离我们只不过是十公分的距离”,“多一点分享,对别人来说,就多一分温暖”,“我们每个人迈出一小步,就会使社会迈出一大步”——公益广告是奥运文化的一大亮点,朗朗上口的广告语悄然给人们的言行带来了可喜的变化。从哲学的角度看,这主要体现了( )
A.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在永恒发展之中
B.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C.价值观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
D.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要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
第 39 题 判断一种价值观是否正确的标准是看它( )
A.是否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B.是否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和人类的根本利益
C.是否承认事物的联系具有客观性
D.是否能促进经济的发展
第 40 题 2008年5月,我国评选了53名全国道德模范。一个道德模范,一座精神丰碑,以道德模范为榜样,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需要我们( ) ①顽强拼搏,自强不息 ②全面提高个人素质 ③自我设计,自我奋斗 ④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