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0 题 “尽管(jìn)、尽力(jìn)、尽头(jìn)”三个词语的注音都正确。
(一)下列有关课文的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选对,错误的选错。(每题2分,共12分)
第 11 题 “显然,这外层被灼焦的蚁国英雄们至死也不松动分毫,肝胆俱裂也不放弃自己的岗位。”这句话选自课文《蚁国英雄》。称蚂蚁为“蚁国英雄”是因为它们表现出了舍己为人的精神。
第 12 题 《鸟语》课文中提到的“公冶长”。这个“公冶长”是孔子的学生,姓公名冶长。
第 13 题 《“生命桥”》一课讲的是一群羚羊为了躲避狩猎队的捕杀,在一只年轻羚羊的带动下,用死亡架起一座座生命桥,老羚羊秩序井然地飞跃悬崖逃生的故事。
第 14 题 “鸟儿呼朋引类,唱着春天的欢歌。”这句话中“类”的意思是“类似、相似”。
第 15 题 植物是我们的朋友,我们可以做一块木牌子,写上“芳草青青,踏之何忍”,放在草地边上。
(二)课内阅读(每题5分,共20分)
第 16 题 天鹅的故事 ①访俄期间,我在莫斯科认识了来自贝加尔湖的俄罗斯老人斯杰潘,他请我到他家去作客。 ②落座以后,我看到墙上挂着一支猎枪,就好奇地问:“您老喜欢打猎?” ③老人点了点头,说:“是的,但那是30年前的事了。有一年初春,我背着这支猎枪,在贝加尔湖畔的沼泽地打野鸭。那年的春天来得特别早,一些候鸟从南方飞来。可是,谁也没有想到,突然寒潮降临,北风呼啸,湖面又上冻了。有些刚飞来的候鸟只好飞走,再找暖和的地方。我在湖边转悠了好半天,一无所获,感到十分扫兴。这时,从远处传来一阵清脆的啼叫声:‘克噜—克哩!’我抬头一看,原来是一大群天鹅。 ④“天鹅群刚好落在离我不远的地方。它们为什么没有走呢?我瞪着眼睛,想看个究竟。只见天鹅在冰上互相呼唤着,好像在讨论:冰封湖面,没有吃的,怎么办? ⑤“突然,一只个儿特别大的老天鹅腾空而起,可是它并没有飞走,而是利用下落的冲力,像石头似的让自己的胸脯和翅膀重重地扑打在冰面上。经过这沉重的一击,镜子般的冰面被震得颤动起来。接着是第二次,第三次…… ⑥“这时,别的天鹅似乎被这一举动惊住了。它们呆呆地站在那里,瞧着这位‘破冰勇士’。只听得‘嚓—嚓—’冰层裂开了一条小缝,接着又裂开了一条……冰面终于塌陷了,出现了一个小的冰窟窿。这位顽强的‘破冰勇士’沿着冰窟窿的边缘继续扑打着,水面在慢慢地扩大。有几只天鹅来帮忙了,很快整群天鹅,大约百十来只,都投入了破冰工作。它们干得那样齐心,那样欢快!水面在迅速扩大着。湖面上不时传来阵阵‘克噜—克哩—克哩’的叫声,就像那激动人心的劳动号子:‘兄弟们哪,加油!齐心干哪,加油!’ ⑦“小小的冰窟窿终于变成了一片很大的水面。就好像听了谁的命令似的,所有的天鹅都同时结束了工作。它们昂着头,挺着胸,在水里游动着,捕食着鱼虾,不时发出阵阵胜利的欢呼声:‘克噜—克哩—克哩!’” ⑧说到这里,斯杰潘老人停住了,喝了口茶,然后深情地说:“多么可爱的鸟儿啊!我当时离它们才三四十米,双手端着上了子弹的猎枪,可是,我却把枪挂到肩头,悄悄地离开了湖岸。从此以后,这支猎枪就一直挂在墙上,再也没有动过。” 下列对文中第五自然段描述正确的是
A.第五自然段描写了一只老天鹅带领整群天鹅破冰的场面。
B.这一自然段中只有一句比喻句,把老天鹅比作了一块石头,让我们感受到老天鹅下落的力量很大。
C.“冲力”中“冲”读“chòng”,“似的”中“似”读“sì”,“颤动”中“颤”读“zhàn”。
D.第五自然段最后的省略号告诉我们老天鹅扑打冰面不仅仅是两次、三次,而是很多次。
第 17 题 读了文中第六自然段,你认为可以用哪些语句来描述天鹅们?下列选项错误的是
A.人心齐,泰山移。
B.众人拾柴火焰高。
C.团结就是力量。
D.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第 18 题 第二然段在文中所起的作用是
A.总结全文
B.点明中心
C.首尾呼应
D.承上启下
第 19 题 天鹅近在咫尺,唾手可得,老人却没有开枪射杀它们,这是因为
A.勇敢顽强、不怕牺牲的老天鹅令老人深深震撼了。
B.天鹅们为了生存,齐心协力、英勇破冰打动了老人。
C.老人目睹了天鹅们的破冰场面,他从心底里喜爱这些生灵。
D.以上都对。
四、课外阅读(每题4分,共28分)
第 20 题 ①你见过母鸡育雏的情景吗?母鸡“咯咯咯”地招呼孩子啄食,啄食又吐出,顾不得自食。小鸡“玩”累了,就让它们一个个紧贴在自己温暖的胸腹下休息。下雨了,它展开翅膀,犹如撑开的大伞,为小鸡挡风遮雨。 ②熊猫对子女的抚抱、依偎等动作好像人类一样。当小熊猫刚降生世间,母熊猫便用嘴把它叼起来,抱在怀里,不时地亲吻,舔干孩子湿漉漉的皮肤。当孩子学会走后,熊猫妈妈紧跟在后,用爪子“擦掉”小仔身上的泥土。 ③许多在地面上筑巢的鸟类,一旦遇到敌害,还会来一套“调虎离山”计。比如在灌木丛中,一窝刚出壳的雏鹌鹑(ān chún)被狐狸发现了。正在屋中的母鹌鹑为了孩子免遭不幸,“扑”地飞了出来,同时把一边的翅膀展开,好像一只折断了翅膀的鹌鹑。狐狸以为猎物唾(tuò)手可得,便舍弃巢穴中的雏鹌鹑,猛地扑向母鹌鹑。但当狐狸的爪子就要抓到时,母鹌鹑便机灵地飞向高空。有时来不及逃避,为了孩子的安全,母鹌鹑却成了狐狸的腹中之物。 文中第一自然段划横线的句子是
A.疑问句
B.反问句
C.夸张句
D.设问句
第 21 题 “调虎离山”在短文中具体指
A.为了保护小鸟,诱骗老虎离开。
B.调教狐狸一类的动物,让它们听话。
C.母鹌鹑看到狐狸来了,忙把鹌鹑窝搬走。
D.母鹌鹑为了保护雏鹌鹑,用自己做诱饵,引开狐狸。
第 22 题 关于这篇文章的中心,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A.赞美了母鸡爱小鸡的可贵精神。
B.赞美了动物具有的可贵的母爱。
C.写母鸡、母熊猫以及母鹌鹑关心小鸡、小熊猫和雏鹌鹑。
D.告诉我们要学会独立。
第 23 题 给短文加一个合适的题目,不恰当的是
A.动物的“慈母心”
B.慈母情深
C.母爱
D.感恩
壮举 两位瑞士年轻人结伴去意大利登山,一位名叫萨特,一位名叫莫雷尔。 在奥斯塔河谷,他们遇上了大风雪,迷了路。更不幸的是萨特在悬崖边突然脚下一滑,身体失去了重心,( )深谷。幸亏两人腰间系着相连的绳索,萨特才没掉到谷底,悬挂在半空中。 莫雷尔用脚死死抵住石棱,用手紧紧拉住绳索,想把朋友从死亡线上挽救回来,可始终无济于事。看来,在没有第三者帮助的情况下,想让萨特脱险,是不可能的了。但他仍尽着最大的努力。 萨特悬在半空,无能为力,抬头是灰蒙蒙的天,低头是黑黝黝的谷。 两位生死与共的朋友,就这样坚持了一天一夜…… 萨特明白,再这样下去, 两个人同时坠向深谷, 两个人同时累死,与其同归于尽,不如牺牲自己。于是,他( )向莫雷尔喊道:“祝你好运!永别了!”说完,掏出随身的小刀,割断了系着自己生命的绳索…… 奥斯塔河谷将永远铭记着这举刀断绳的伟大壮举!
24、给文中第二、六自然段括号内填上合适的词语
第 24 题
A.掉落 突然
B.滑落 果然
C.坠落 依然
D.坠向 毅然
第 25 题 在文中第六自然段横线上填上合适的关联词
A.因为…所以…
B.无论…都
C.如果…就…
D.要么…要么…
第 26 题 这篇对短文内容理解错误的是
A.“同归于尽”在文中指如果两人再继续悬在半空,结果将会是两人一同死亡。
B.在生与死的抉择面前,萨特举刀断绳,将生留给了同伴,让自己的血肉之躯坠向深谷。所以堪称“壮举”。
C.这篇文章告诉我们做任何事都要三思而后行,不要一时冲动而去冒险。
D.把那条救命绳索割断,是一个何等艰难的决定。萨特勇敢地牺牲自己来保全朋友的生命,堪称一位真正的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