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育儿在线> 育儿知识> 宝宝健康> 浏览文章
寒假父母要让孩子远离意外伤害
0 未知 2014年01月29日

受访专家/广州市妇女儿童医院医疗中心健康教育科主任 曾晓琴、耳鼻喉科副主任医师 陈彦球、儿保科主治医师 胡艳

1月10日之后,广州市中小学、托幼园所寒假即将开始,春节也接踵而至,节日里走亲访友,儿童吃零食嗑瓜子导致窒息;小区里车辆多、车速快诱发儿童交通事故;玩滑板时无人看护发生骨折;天冷热汤、热粥多,孩子不小心打翻烫伤……可以说,父母只要稍不注意看护,儿童就可能遭受意外伤害。据调查,家长们对预防和消除儿童意外伤害的知识掌握得非常少,认知度也较低。为此,本刊特别为家长盘点并提醒五大儿童意外伤害的隐患——

1

【数据】

超过6成儿童意外事件发生在家里

在世界上,我国是位于儿童伤害死亡率最高的区域之一。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儿保科主治医师胡艳说,从2008年开始,中心对广州市7岁以下儿童健康信息进行监测和统计,开展全市儿童意外伤害监测。其中,2001-2010年这十年间,广州市5岁以下儿童意外伤害死亡率为19/10万,这个数据与美国的数据差不多。

《广州市7岁以下儿童意外伤害发生现状分析》调查显示,广州市儿童主要伤害原因存在以下特点:

在3-6岁(托幼机构)的儿童跌伤>烧烫伤>钝器伤>交通道路伤

1-3岁在家散居的儿童 跌伤>动物伤>烧烫伤>交通道路伤

胡艳指出,在城区儿童发生意外伤害的比例稍低,而番禺、南沙、增城、从化等地区发生的儿童意外伤害占全市的70%-80%。据推测,这种状况可能与生活环境存在隐患、家庭看护不够有密切关系。

此图显示,0-1岁组,意外窒息是排在第一位的死因;1-2岁为溺水;2-3岁为交通意外、意外中毒,4岁为交通意外、意外跌落。

胡艳指出,随着年龄的增加,儿童的好奇心及活动范围增加,烧烫伤发生的比例明显下降,交通道路伤却直线上升。动物伤害在0-4岁阶段随着年龄增长逐渐上升,在1岁达到一个高峰期,之后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下降。

在2012年-2013年,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共有2600多名6岁以下儿童因意外伤害而入院治疗。其中,最常发生的地点是在家中(发生率为62%),其次为幼儿园和马路上。该院健康教育科主任曾晓琴说,儿童最常见伤害为异物吸入咽下导致的呼吸道梗阻,其次为跌落伤及交通事故。

实际上,世界卫生组织认为,有一半死于非故意或意外伤害的儿童生命是可以挽回的。但是大多数家长没有受过预防儿童伤害的培训,家长们对如何预防和消除儿童意外伤害的知识掌握得非常少,认知度也较低。因此,家长对于儿童意外伤害尤其要引起高度的重视。

【预防】

意外伤害1 窒息

案例:过节逛街时,爸妈给小宝买了一只红色的氢气球。顽皮的小宝,看气球又圆又鼓,就淘气朝气球咬了一口。结果气球爆裂,一块破碎片一下子被吸进了宝宝的口里,并且堵塞呼吸道,喘不上气来。由于孩子窒息时间太久,大脑皮层细胞大面积死亡,最终变成了植物人。

食物进入气管十分危险。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耳鼻喉科副主任医师陈彦球说,本中心一年能收治上百例的气管异物的患儿。每年在节假日,比如春节、元旦、国庆节等,孩子在家吃零食的机会多,因而发生气管异物的患儿也会明显增多。

窒息最常见的人群0-4岁儿童,他们口里有食物,但往往又喜欢哭闹、嬉笑,像花生米、瓜子、糖豆、果冻等表面光滑、体小质轻的食品就特别容易误入气道。陈彦球还指出,广东人最喜欢用猪骨头煲汤、煲粥,小孩子吃这些食物,一些小碎骨特别容易呛进气管。

给爸妈提个醒:

(1)平日要告诉小孩子,不要拿到什么就往嘴巴里送。不要随便将硬币、糖果、瓜子、纽扣及其他小物品放在小孩能够拿到的地方。

(2)家长不要给3岁以下的孩子吃,如瓜子、花生米、豆类及其他带核食品。

(3)小孩子吃东西时,应有成人看护。吃骨头煲粥、骨头汤最好能先把骨头过滤出来,同时孩子吃饭时避免让其说话、打闹、哭笑,以防食物呛入气管。

紧急处理办法:

●当食物或小玩具呛到气管时,宝宝可能会出现剧烈的咳嗽,呼吸困难。情况糟糕的时候,还有可能出现缺氧面部发紫等症状。

●陈彦球指出,对于5岁以下的儿童可以采取“倒立拍背法”:将婴儿倒置、头向下或倒提婴儿双腿,使其头向下垂,拍击其背部,可通过异物自身重力和婴儿呛咳时胸腔内气体的冲力,迫使异物向外咳出。

●推压腹部法:让大孩子坐着或站着,成人站在其身后,用两手臂抱住婴儿,手握成拳形,大拇指向内放在肚脐与剑突之间,用另外一只手掌压住拳头,有节奏地向上向内推压,以促使婴儿横隔抬起,压迫肺底,让婴儿肺内产生一股强大的气流,使卡在其中的异物在气流的冲击作用下,被“驱逐出境”。

意外伤害2 跌落伤

案例:一名2岁的宝宝在家午睡后,年轻妈妈想利用宝宝睡觉时间下楼去买个菜。结果妈妈刚到家楼下就听到孩子卡在楼上阳台的栅栏中哭叫。原来,宝宝醒来找不见妈妈,走到阳台,爬上窗户,想看外面妈妈去哪里儿,幸好有栅栏,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跌倒是造成我国儿童伤害的主要原因,处于伤害原因构成比的前3位。意外坠落以3岁至9岁儿童所占比例最多。这几年来,高层楼房逐年增多,阳台、门窗、楼梯缺乏保护装置,有的甚至是飘窗,因而儿童坠落事故的发生有增多趋势。

此外,婴幼儿头部重量相对较大,运动和平衡能力不稳,易从床上、车上、楼梯坠落。此外,孩子身形小,视角低,好奇心强,喜欢爬高,到窗户或者阳台上“登高望远”。5岁左右的孩子,爱动,喜欢追逐打闹、冒险爬高,缺乏安全自控能力,容易在玩耍中滑倒、坠落。因此,寒假到了,儿童单独在家、外出游玩的机会增加,家长们一定要防止孩子在家发生攀爬跌落,不然可就“一失足成千古恨”了。

给爸妈提个醒:

(1)避免单独把孩子留在家里。

(2)可在阳台、门窗、楼梯处加装防护设施,在家养成“关窗即锁”的习惯。

(3)小儿户外活动如玩滑梯、木马、秋千,家长要在旁边看护。

紧急处理办法:

●如果婴儿不小心从高处摔下来,身上、头上磕青了,或是起了大包,那就是淤血了。不要急着给婴儿揉,因为越揉淤血越厉害。

●如果是头朝下摔下来,要注意观察婴儿有没有脸色发白、眼神发直、爱睡觉、呕吐等现象。如果出现这些现象,可能是脑震荡,要立刻把婴儿送到医院治疗。

●如果婴儿摔倒后,胳膊不能动,或者不能走路了,很可能出现了骨折。最容易发生的一般是骨弯曲,而不是骨头断裂。这时,要切记不要去揉或捏,试图把变形或弯曲的肢体弄直,这样只能加重骨折。如果怀疑婴儿的脊椎骨断了,要先固定头部,把身体放平,迅速用木板抬到医院进行治疗。

意外伤害3 交通事故

案例:父亲开车与奶奶、姥姥、妈妈一起带着儿子回老家过春节。结果,路上发生了车祸,一家5口4人死亡,唯一幸存的孩子妈妈也受重伤。事发时,妈妈怀抱婴儿坐在副驾上,安全气囊已打开。幼小的孩子则成了大人的“气囊”。当时妈妈抱着1岁半的女孩坐副驾驶座,孩子面朝着母亲,安全气囊弹出后,妈妈的一颗门牙竟然从小孩前额打入了孩子脑内,额骨粉碎性骨折,脑组织挫裂伤,就像子弹打的一样。

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其头部、胸部、腹部和四肢都相对柔软,运动躲避能力较成人差。因此,道路交通伤害的影响在儿童身上更加明显。

全球21%的道路交通死亡是儿童,每天有720个孩子死于道路交通事故,道路交通伤害也成为造成儿童残疾的首位原因。春节期间,驾车外出探亲、旅游的人很多,市民走亲访友,不少小区里车来车往,家长看管不严,交通意外事故时有发生。

给爸妈提个醒:

(1)所有的婴儿和1岁的幼儿要使用脸向后的儿童安全座椅。

(2)2岁以上或他们的体重、身高已达到标准,就可以选择脸向前的座椅。一般来说,13岁以下的儿童均应使用儿童安全座椅。

(3)儿童最安全的位置应该是后排的中间位置,因为这里离每个撞击点都有一定缓冲空间。

(4)不要坐在副驾驶位或把脸向后的儿童安全座椅放在车的前座,因为那里有气囊,气囊对幼儿是不安全的。

(5)孩子坐后排椅要有家人看护,不可将肢体伸出窗外,避免意外发生。

(6)有儿童乘车时,不要随意开启车窗锁,或尽量不要让孩子坐在靠窗位置。

意外伤害4 刀割伤、戳伤

案例:6岁的乐乐是出了名的“捣蛋鬼”,过年时,他总是会向父母要求购买枪、刀等玩具。有一天跟小伙伴一起玩“狙击”游戏,在一顿“扫射”下,同伴的塑料枪子弹不慎射中了乐乐的左眼,眼球当场出血。

在我国,儿童被小刀、剪刀、玩具枪等弄伤的比例还是很高,有的孩子摔倒时撞到门或窗的玻璃,也会发生割伤。每到春节、寒假前后,医院都要收治不少“玩”出眼伤的小患者。而且割/戳伤最多发生在家中,大约50%的割或戳伤地点在家里。

相关推荐
生命时报 评论数:0 2019-04-19
系统录入 评论数:0 2017-05-08
中国育儿在线 评论数:0 2019-11-11
文章点评
false
新版
反馈
Copyright 2010-2020 Powered by yuerzaixian.com,育儿在线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5047120号-2
合作电话:18612664989 QQ:582305286 育儿妈妈QQ群:2247834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