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了让首都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更好地惠及妇女儿童,北京市委、市政府以实施《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11-2020年)》、《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年)》和《北京市“十二五”时期妇女发展规划》、《北京市“十二五”时期儿童发展规划》为抓手,顺应广大妇女儿童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不断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健全保障制度,不断完善公共服务,着力解决妇女儿童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依法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努力营造有利于妇女儿童健康发展的良好环境,以更高的工作要求和工作标准,推动首都妇女儿童事业与经济社会同步协调、健康持续发展。
让妇女儿童拥有坚实的发展基础
妇女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的权利得到切实保障。北京市高度重视女干部培养选拔工作,将其纳入全市党政领导班子和后备干部队伍建设规划,先后制定下发了北京市党政领导班子建设规划纲要、进一步加强妇女人才工作的意见等政策文件。北京市妇联与有关部门积极沟通,以区县换届为契机,推动制定《关于进一步做好妇女干部选拔配备工作的建议意见》,明确了在区县、乡镇(街道)换届中的女性配备比例;积极参与修订《北京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若干规定》和《北京市村民委员会选举办法》,确保村委会成员中至少有一名女性,切实保障了基层妇女参政议政的权利。本市妇女参政议政水平居全国之首,妇女在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党的十八大北京团的女代表比例达39.7%;市十一次党代会女代表比例达到39.5%,继续居全国之首;市十四届人大女代表比例33.3%,市十二届政协女委员比例31%,均达到规划30%的目标要求;市委女委员、女候补委员、市纪委女委员比例为17.5%,达到规划15%的目标要求。市、区(县)两级领导班子中女干部配备率全部达到100%,农村妇女进“两委”实现100%。
妇女儿童受教育权利得到切实保障。“十二五”以来,市财政不断加大对妇女儿童教育的投入,着力提升教育服务质量和水平,满足妇女儿童多元化、多层次教育需求。2012年,全市地方财政用于教育的资金为628.65亿元。认真贯彻《义务教育法》,推动实现全免费义务教育,投入近100亿元全面完成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取得明显成效。针对“入园难”的突出问题,投入近30亿元资金,支持学前教育发展,将学前教育公用经费标准由每生每年200元提高到1200元,并大力发展公办园,支持社会力量办园,扩大学前教育供给总量,努力满足群众入园需求。积极开展婴幼儿早期教育工作,实施“宝贝计划工程”、儿童早期综合发展工程,加强0至3岁早教基地建设,全市已有12个区(县)建立儿童早期综合发展服务中心。高度重视和保护妇女受教育权利,全市平均受教育年限2012年达到11.5年,女性平均受教育年限为11.4年,达到了历史最好水平。高等教育规模逐年扩大,研究生、普通高校本专科、成人高校本专科在读学生总数为109.9万人,其中女生达到56.9万人,超过了半数以上。广大妇女接受职业教育培训比率不断提高,根据城乡妇女创业就业需求,市人力社保局、市农委、市妇联开展了政策引导、创业能力、就业实用技能等培训,截至2013年3月底,本市妇女参加职业技能培训总量达到26.9万人,占全市培训总量的34.1%。
妇女平等参与经济活动的权利和机会得到切实保障。随着首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产业结构的深化调整,妇女就业形势稳中趋好,妇女就业领域不断拓宽,女性就业结构趋于合理,妇女自主创业能力显著增强。2012年,城镇单位妇女就业总量稳步增长,全市女性城镇单位从业人员占城镇单位从业人员总量的40%。几年来,市财政局、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妇联、人行营业管理部相继出台了《北京市妇女创业就业小额担保贷款财政贴息管理办法》、《北京市妇女小额担保贷款实施暂行办法》,通过各项惠及妇女创业就业政策,为妇女发放小额贷款11亿元,财政贴息8千万元。扶持“妇”字号基地和科技示范基地1171个,争取项目资金1.13亿元,带动32.5万名妇女实现创业就业。“巧娘”品牌独具特色。全市307个巧娘工作室、32个专卖店,5个北京巧娘手工艺研发基地,17个巧娘手工艺发展促进会,产品涉及手工编织、刺绣、剪纸、中国结艺、布艺、雕刻、漆器、瓷器等,2013年产品销售额达到8亿元。“巧娘工作室”被评为第一届北京市十大社会组织公益服务品牌,15名“巧娘”分别成为全国、市、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人”,近百件巧娘作品入选“北京礼物”。“北京巧娘”已成为北京市妇联的品牌工程、民心工程,成为首都妇女创业就业的产业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