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象三:妈妈要让孩子来宠爱
安心很爱自己的孩子,最喜欢和孩子玩的游戏就是让孩子当爸爸,自己当孩子,这让她找到了被关爱的感觉。她爱让孩子讲故事,哄自己高兴。她平时也喜欢孩子用像大人教育孩子的口吻对自己说话,比如,“你要多穿衣服,知道了吗!”“下楼梯要慢点走,小心摔倒!”慢慢地,安心发现自己的孩子变得很“老成”,不像同龄孩子那样爱笑爱闹,反而像一个“小大人”。
儿时父爱的缺失让她在孩子身上寻求安慰
安心的父母在她小的时候离异了,她跟着母亲生活。母亲怨恨父亲,因此安心从来不敢在母亲面前提及父亲,也很少与父亲联系,但她内心是很想念父亲的,因为小时候父亲很呵护安心,给了她很多快乐。
安心自小缺失父爱,如果这种父爱在丈夫身上得不到弥补,很自然就会到其他人身上找。孩子是比较亲密的人,就很容易成为移情的对象。安心不自觉地就把父亲的角色强加到了孩子头上,自己却变成了一个孩子。
在一段亲子关系里,其中一方改变了角色,另一方也会随之改变角色。
依赖孩子让孩子心理负担过重
孩子本来应该快乐地生活在他的儿童角色里,无忧地游戏、学习。如果孩子被不自知地强加了“家长”这个角色后,孩子的精力就会转向关心自己的“孩子”,可能会更关注他的“孩子妈妈”,变得老成,责任感过强,思维也变得复杂起来,心理会超前发展。也许他会被误认为是一个懂事的孩子,但他的内心却因忽略了自己的感受,自己的需求被埋没。孩子独有的天真烂漫会慢慢消失,心理负担越来越重。
做好妈妈 还孩子本色
当安心意识到自己存在的问题时,她就应该去改变,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并随之调整自己的行为。当妈妈的角色转换后,孩子自然也会转换角色。
与父亲的关系处理上,安心首先要承认自己是想念父亲的,不要压抑这份情感,然后在内心给父亲找一个位置,不要排斥父亲。有空也可以去看看父亲,表达自己对他的关心,也可以尝试和亲人谈谈父亲以及自己对父亲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