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demo.kesion.com/UploadFiles/2014-08/2/201484124555362.jpg)
现象四:妈妈的情绪和孩子一样善变
兰兰在孩子2岁的时候和丈夫离婚了,她独自抚养孩子。兰兰是一个非常情绪化的人,情绪变化很快,对人无缘由的忽好忽坏。如果她心情好,会把孩子搂入怀中,亲吻她、爱抚她,会为孩子买衣服和玩具;如果她心情不好,会因为一点小事对孩子大发脾气,即使不是孩子的错也要她承认错误,甚至有时会把她拖到门外,说再也不要她了,非要等孩子哭着苦苦哀求才会作罢。
幼时母爱缺失让妈妈喜怒无常
兰兰是家中最小的一个孩子,她出生后母亲的身体就不好,对她疏于照顾。后来将她放在奶奶家、姥姥家和姨家轮流寄养。
在孩子3岁以前,抚养人的态度对孩子人格的形成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婴儿刚出生时,只会将妈妈分为两种:好妈妈和坏妈妈。给奶喝的就是好妈妈,不给奶喝的就是坏妈妈。随着孩子长大,她会慢慢意识到原来这两个妈妈是一个人。这种对妈妈的态度将影响着孩子长大后对其他人的看法。兰兰的心理年龄还停留在婴儿时期,认为只有两种人:好人和坏人,所以她对人的态度会忽好忽坏,情绪波动比较大。
每一次更换抚养人,都会让孩子感觉到她不再被喜爱,一次又一次地被抛弃。小时候的这种生活模式固定下来,长大后会在生活、人际交往过程中不断地去重复体验。兰兰婚姻上的失败也会让她有被抛弃的感觉,所以她通过长期控制比她更弱小的女儿,获得成就感、自主感。
读不懂的妈妈无法给孩子真正的母爱
妈妈这样的做法会给孩子带来很大的伤害,孩子会感到自己就像妈妈手中的一个玩具,不能体会到真正的母爱,这样的孩子很难形成正确的自我价值观。
妈妈要停止伤害 给孩子自尊
妈妈首先要意识到她现在的情绪化与自己童年的经历有很大的关系,她不应该将自己童年的创伤转移到女儿身上来。妈妈自己曾经体验过被抛弃的感觉,就更应珍惜现在的拥有。如果经常对一个孩子说“不要她了”的话,会让孩子感到被最亲密的人抛弃了,这对孩子心理上是一个非常大的伤害。长大后孩子很难与人建立亲密关系,因为亲密可能就意味着被抛弃。
在妈妈面前孩子总是错的,要经常向妈妈认错,讨好妈妈,这会让孩子变得没有自尊,在以后的人际交往中也会常常去讨好别人。在与孩子接触时,妈妈要尽量控制自己的情绪,把孩子当做一个真正的人来尊重,而不是随意对孩子发脾气。即使孩子做错了事情也不是去指责,而是了解孩子真正的想法,循循善诱。